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2018-01-30 08:46刘慧
智富时代 2018年10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教育网络环境

刘慧

【摘 要】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上网时间呈显著上升趋势,而监管的缺位,网络中色情、暴力内容依然存在,网络道德标准不完善,大学生缺乏自律,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第二部分是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网络时代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为提升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教育

近年来,随着网络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内容纷繁复杂,质量参差不齐,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在逐步增加。根据一份最新调查问卷显示,我国大学生每天使用网络时间超过6小时比率约为28%;使用网络4-6小时比率约为50%;使用网络4小时以下比率仅为22%。而从用途来看,大学生使用网络用于游戏的比率为33%;聊天、看电影看视频的比率为41%;用于查找资料和学习的比率仅为18%;其他类型比率为8%。以上数据显示,我国近八成大学生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超过了4个小時,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休闲娱乐和获取知识最为重要的平台。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大学生除了吃饭、运动、睡觉、上课外,大部分时间都在盯着手机和电脑屏幕,网络上的内容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反观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老化、方式陈旧、模式固化等问题突出,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知识获取更加便捷。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可以通过搜索轻松的获得深层次的心理知识,甚至可以在手机APP上获得一对一的心理健康调节指导。二是学校传播健康知识更加便捷。在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局限于有形的座谈、讲座,无形的教育方式成为可能,学校可以运用网络形式丰富传播手段、扩大传播范围,提升教育效果。三是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接受程度的提升。新时代的大学生隐私保护的理念更强,追求自由和个性,传统面对面的心理教育方式会造成大学生的心理抵触,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而在网络模式下大学生的隐私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运用网络手段开展教育的方式也很容易被接受。

(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阶段的心理处于不稳定的阶段,外界环境影响很容易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网络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加之网络监管和网络道德指引仍存在欠缺,导致网络有可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一是网络会影响大学生对社会关系的定位。长期使用网络很容易让大学生产生一种错觉,即社会关系可以简化为人和机器的关系,这种对社会关系的错误定位可能使大学生偏执于网络,而忽略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二是对个人认知产生偏差,容易形成“虚拟化”的人格障碍。大学生沉迷网络后会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网络形象的心理暗示,从而对个人认知产生偏差。三是行为失去道德规范。当前网络道德引导和道德规范尚不完善,加之网络道德标准和现实道德标准存在明显偏差,很容易导致大学生行为在现实世界中失去道德规范。

二、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行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生活内容。在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在网络中能合理表达自己意见,能够对自身角色进行合理定位,网络行为表现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份和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但由于大学生情绪波动大,好奇心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长时间处于网络环境中使部分大学生受到了网络中色情、暴力、朴素善恶观、道德绑架等不良信息的影响,价值观念扭曲,网络行为表现为偏执、偏激、随心所欲等倾向,而这种网络行为很容易延续到现实生活中。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对大学生心理进行调节,对行为进行引导,从而有效的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二)方便大学生对各类文化进行融合,更好的融入现实社会

网络是一个大杂烩,东西方文化汇聚,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齐备,这些多样的文化中有精华同时也有不适应当代社会的糟粕,处于学校和社会融汇阶段的大学生很难对网络上的各种文化有清晰的分辨能力,难以批判的接受。有的大学生仅凭个人好恶,或是仅凭文化的表现形式,如是不是新颖、是不是吸引眼球,是不是具有挑战性去了解、接受、甚至是传播文化,不同文化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会影响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也会影响大学生对待工作、事业、生活的态度,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去认识、了解、辨别存在于网络上的各种文化,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价值观念。

(三)有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准和意志水平

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智商和较高知识水平的群体,在道德和意志水平上也被寄予了较高的期望,而网络的出现对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意志水平提出了新的考验。

当前网络上的道德监管依然缺位,法治思想在网络世界重点作用相对较小,网络似乎是一个可以随意说假话,发表不当言论、低俗言论,站在道德高度随意进行网络批判和网络审判的场所。这些想法的根源在于,网络负面行为的成本很低,网络用户几乎不用考虑为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语和行为负责。大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网络中形成的不负责任、冷漠,习惯从第三方角度考虑问题的心理倾向会对现实中的行为产生影响,不利于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

此外,网络环境也会对大学生的意志产生影响。大学生长期沉迷网络世界,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造成思想僵化和意志弱化。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大学生长期沉迷网络游戏,甚至会逃课和牺牲睡眠时间,而游戏环境、游戏人物与现实环境和个体差别巨大,在网络游戏中获得的成就感很难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这会造成大学生的极大心理的落差和挫败感,很难正确看待自身在现实世界中的优势和劣势进而造成大学生内心空虚和意志薄弱状况。

从当前大学教育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上述两大问题最为直接也最为有效的手段。

三、网络时代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组建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

网络时代下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各高校需要适时组建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

一是要培养专业化队伍。通过加强相关知识培训和跨层级的交流,培养一批适应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教师,重点要掌握网络教育知识、技术、技巧。

二是提供相关设备。网络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再停留在一间心理咨询室,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这样简单的办公设备,而需要能够接入网络的电脑和智能设备,高校应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供充足的设备,方便其开展工作。

三是加强与技术部门的合作。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接触的内容更为丰富,想法更为跳跃,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为提升教育效果,大学心理健康教师需要与技术部门合作开发微信公众号、心理健康手机APP等,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为丰富的途径。

(二)扩大教育范围改变教育内容和目标

一是将心理教育范围从问题学生扩大为全体学生。进入网络时代后,心理教育的重点不再是极少数的问题学生,而需要扩大为受到网络影响的全体学生。网络时代所有大学生的心理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而且由于网络环境的存在这种影响往往表现的更具隐蔽性,因此心理教育的范围应扩大为全体学生。

二是教育内容从关注心理健康转变为关注大学生未来成长。传统的心理教育主要是一种被动和应对的模式,即在发现问题学生后再去治疗和矫正,在网络时代这种模式显然已经落后。各高校需要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思路,将被动工作转变为主动作为,即运用多种手段提前进行心理干预,还需要将工作内容由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转变为关注大学生的未来成长,通过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是将教育目标转变为提升大学生幸福感和积极的心理素质。大学生群体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处于学习和工作生涯的衔接阶段,面临着生活、就业和事业的多重压力。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明确自身的奋斗目标,帮助学生提升幸福感并建立积极的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三)运用网络化思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贯彻平等化思想。网络魅力来源于多种因素,而平等化思想是网络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世界,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发表意见的权利,每个人也都有充分表现自身魅力,和修饰自身的权利,大学生长期接触网络已经对这种平等化的思想产生了深度的认同。因此,心理教師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贯彻平等化思维,摆脱高高在上的心理,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和意见,以大学生能够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实施。比如,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幽默的小视频来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是贯彻针对性和有效性思想。随着网络的发展变化,网络内容更具全面和具体,大学生可以很方便的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到心理健康知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网络上的内容重复很难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教育成效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心理教育教师需要修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之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特征,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切实解决大学生当前面临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三是以网络事件为素材开展心理教育。近年来,网络事件频发,每次网络事件发生后的事件评论和态度可以折射出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而网络事件舆情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高校可以将网络事件作为素材,以网络座谈会、辩论会、和事件研究等形式邀请大学生对网络事件进行剖析,研究事件起因、过程和结果,并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网络事件。

(四)组织集体活动帮助大学生找到角色定位

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之一是因为高校现实活动太少,大学生难以在现实的活动中体现个人价值,难以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幸福感的缺失。未来高校应多在现实中多组织形式新颖、内容多样的现实活动,将大学生从手机和电脑屏幕拉回到现实世界中。多为大学生组织校外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对现实世界有个清醒的认知,方便大学生找到现实世界中的角色定位。高校心理教师要在活动和校外实践中对重点学生予以额外的关注,注意体现对重点学生的关怀和关爱,让他们在现实世界中体会到幸福感。

此外,为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高校还应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进行针对性的规划,帮助大学生深入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明确未来发展方向,让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的积极因素。

【参考文献】

[1] 王丽梅.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5(14)

[2] 张志刚.网络发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社会科学家,2017(06)

[3] 赵弘.互联网对大学生心智成长的挑战与对策思考[J].天府新论,2011(01)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教育网络环境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