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物理相对比较抽象,照本宣科的理论说教模式,会造成学生分层严重,中后层的学生越落越远。为了让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和提高,我们就应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整合教学内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和探索中来。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从几个角度谈一谈如何让物理课堂以生为本,优质高效。
关键词:高中物理;以生为本;导学案;实验;讨论
一、 引言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脱离了正确的物理情景往往会导致知识的难以理解,只有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据。对比初中来说,高中物理变得更加抽象,许多同学会感觉吃力,跟不上,分层会越来越明显。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根本主体,我们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性地整合教学内容,让物理知识以契合学生认知的方式呈现出来。从兴趣出发,激活学生主动探索物理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把握节奏层层引导,让学生在自己和他人的观察过程中主动相互提问,带着问题动手做实验,让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这样才能吸收知识,转化能力,达成教学目的。鉴于此,下面我就结合教学经验从几个角度说一说,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牵动学生,谋求高效课堂。
二、 注意导学,提高自主学习针对性
客观地说,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远远不是课堂短短几十分钟所能概括的。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实践都是不能忽略的學生自主认知和探索渠道。如果课前没有预习,那课堂上面对的就是全新的内容,就要腾出很多时间让学生来熟悉和发现新知识,这无形之中就挤压了课堂时间。经过笔者的教学探索,发现要想真正落实预习,就要设置适当的导学案。导学案能够明确本课学习和探索的宗旨,并能针对细节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方式和方向。
例如,在讲授《全反射》内容时,我们预先让学生阅读并完成以下思考:
①什么是光密介质,什么是光疏介质,一种介质是光密介质还是光疏介质是绝对的吗?
②当一束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画出其光路图;
③增大光在水中的入射角,折射角如何变化?
④什么是全发射,发生全发射的条件是什么?
⑤全反射棱镜和光导纤维应用原理是什么?
实践证明,通过导学思考,同学们都会有方向性地在课前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初步了解,有效规避预习的盲目性;同时,还能发现知识难点,为课堂针对性学习奠定基础,提升认知速率。
三、 引导讨论,驱动学生深入探索
传统的课堂以知识灌输为主,属于被动学习,即便记住了,也无法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为了规避这一现象,我们的物理课堂应该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深入体验和讨论。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自惊疑开始。”恰到好处的提问,更容易揭示认知的矛盾,引起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积极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才能将理论知识及时转化成应用和实践能力。
同样还是以《全反射》为例,当光从水射向空气时,如果入射角变大,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可能怎么变化呢?
猜想:①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全部消失。②反射光线消失,只有折射光线。③折射光线消失,只有反射光线。
学生可以进行讨论:第一种假设不合理,若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全部消失显然违反能量守恒观点。第二种假设也不成立,由反射定律可知,不论透明还是不透明物体都要反射一部分射到它表面的光,所以必定有反射光线存在。第三种假设是有可能存在。
物理作为自然学科,需要用实验来进行探究和验证。我们可以通过激光演示器,观察当激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变化,师生互动进行总结:随着入射角逐渐增大,折射角也逐渐增大,折射角总大于入射角;同时还观察到,折射光线越来越暗,越来越接近90°,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值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剩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继续增大入射角时,仍然观察不到折射光线。从而得出只有反射光线而折射光线消失的现象是全反射现象。
这样教学,通过设问以及大胆的猜想,不但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的困惑,还从无形中启发和鼓励他们深入分析和探索。驱动他们以恰当的方式和方法来探究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最终登堂入室,获取知识,提升技能。
四、 设置实验,吸引学生动手实践
物理是传统的自然学科,实验是探究和验证自然学科的法宝。所以,物理教学中我们离不开实验。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探究实验来提升技能。
1. 演示实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同学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就是没有兴趣。所以在上课之初,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个趣味的演示实验,一方面概括课堂内容,另一方面吸引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兴趣。例如我们在学习“自感和互感”时,我们可以设置演示实验,把小灯泡和线圈组成一闭合回路,将线圈放置在被毛巾覆盖的神秘仪器上,将神秘仪器通电,观察小灯泡亮了。明明“没有电源”怎么会有电呢?这样的演示,动感十足,好像变魔术,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揭示结果,其实这神秘仪器就只是常见的电磁炉,揭开电磁炉的表壳,其实电磁炉就是一组线圈而已,从而引入自感和互感现象。利用生活器具进行展示,贴近生活,让学生尽早形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养成相应的思维习惯,为深入探究电磁感应的应用奠定浓厚的兴趣基础。
2. 实验探究,体验生成
当前的教材中也引用了很多探究实验和验证实验。一方面是为了启发学生深入探究,掌握基本的物理方法;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体验生成,通过切实的思考和实践,提升物理素养。通过物理探究,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系统的知识结构,最终达成学以致用的目的。
以《楞次定律》教学为例,线圈与灵敏电流计组成闭合回路,通过课前的实验,学生知道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同样的一套仪器,我们又能够作出什么新的拓展呢?由此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趁着这股劲,过渡到探索实验中来,为了让学生明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如下几种情况演示:endprint
①利用试触法判断电流计指针摆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②将条形磁铁的N极插入线圈,观察指针摆向。
③将条形磁铁的S极插入线圈,观察指针摆向。
④将条形磁铁的N极拔出线圈,观察指针摆向。
⑤将条形磁铁的S极拔出线圈,观察指针摆向。
实验简单,现象明显,可以让同学们分组实验,这样便于记录和讨论以上各种情况,追寻其中的物理奥秘和原理。最后经过组间展示,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楞次定律的内容,并且鲜明的实验對比和探究,能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印象,是物理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法门。
五、 精心设置,增强练习效果
课后练习是对课堂学习的补充实践和延伸应用。传统的物理作业,多是课后习题或者是从题库中寻找题段。这样的模式,枯燥乏味,也没有探索性,更不符合当下新课标对高中物理以能力为基准的教学要求。为了完善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系统性理解,我们的课后练习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全面概括课堂内容;要有趣味和探索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完成,避免因滥竽充数让练习流诸形式。通过练习,一方面让学生回顾知识,完成从认知到应用的转化,另一方面让孩子们建立知识和实践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最终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例如:总结一下,生活中的哪些工具用了“电磁感应”原理?自己动手制作电磁感应,总结一下容易出现失败的过程和原理。其次,要重视练习题目的灵活性。鼓励同学们动手实践过程中不必太拘泥、死板,只要符合相关的物理规律,大胆尝试,灵活改造。这样才能让孩子们举一反三,灵活掌握知识,提升综合素养。
六、 小结
总的来说,学生是课堂的根本主体,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教师主导的旧思维,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性地整合教学内容,让物理知识以契合学生认知和发展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才能吸引兴趣,驱动探究,让同学们爱上物理,学好物理。
参考文献:
[1]孟繁秋.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邹向春.打造以生为本的高效高中物理课堂[J].《中外交流》,2017,(7).
[3]王碧君.以生为本,打造高中物理高效课堂[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7,(1).
作者简介:
陈恋,福建省龙岩一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