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2018-01-30 19:37李焦
考试周刊 2017年76期
关键词:缺失动手能力促进

摘 要: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参与课堂与数学思维的发展。文章分析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缺失的原因,然后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实现获得真实体验、理解抽象概念、发现问题结论、促进创新精神等意义,以期引起数学老师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关注。

关键词:动手能力;培养;促进;数学思维;缺失

一、 动手能力培养缺失的原因

1. 考试方式。现行的考试方式就是笔试,几乎没有任何动手操作考试,这就使得老师不愿意花费时间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上,且学生动手能力再高也无法衡量出老师的教学投入,而学生只要记住结论就可以考出好成绩。

2. 教学传统。传统的教学就是要求课堂要安静,学生要遵守课堂秩序,不能说话、不能乱动、不能乱转头……很多的禁锢,甚至有很多老师要求学生听课要把手背在后面,这其实是对学生天性的摧残。学生稍微动一动就被贴上不守纪律的标签,何谈主动解放学生?

二、 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 动一动手,获得真实体验

人是感性的居多,只是用说教的方法对待学生、对待知识,学生很难有切实的理解。而很多知识,学生的理解在于动手感受,不在于硬性的记忆。教学实践表明,小学生动手感受到的知识比直接的灌输,记忆时间要长3到5倍,让学生动一动手其实不难,难的是老师不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如果能够让学生亲自动一动手,学生就会获得真实的体验。

比如学习《克和千克》,这些表示质量的单位,如果只是告诉学生一个乒乓球是3克、一个鸡蛋是50克、一个篮球是500克、一本数学书是100克、一个凳子是2000克……这只是浅层的认识,克与千克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哪些东西是多少克或者千克,而是让学生在以后生活工作中能够判断出物品是多少质量。我在教学中,没有一味的让学生了解哪些东西是多少克,而是让学生动手自己去体会、感知,获得自己的真实体验:每组发一个乒乓球和一支粉笔,我让学生分组拿一拿、掂一掂,让学生说一下哪一个重,我告诉学生乒乓球大概是3克,估计一下粉笔是多少克,虽然学生说不太准,但是学生却能够通过自己的手,感受一个大概的范围。然后我又让学生动动手分别掂量一下新华字典和自己的凳子,学生兴趣高涨,纷纷发表自己感受,估计这些物体的质量。

(二) 动一动手,理解抽象概念

有些抽象的问题,动一动手,学生就可以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的可感的认知,这种抽象知识概念,任凭你讲解10分钟不如让学生动一动手感受。比如给学生讲解“烫”这个词,让学生动手感受一下,学生就立刻明白了。数学概念抽象的更多,让学生动动手,印象就深刻了。

学习《升与毫升》时,如何讲解“升”“毫升”這些抽象的概念,根本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有的老师采用让学生观察的方法,告诉学生,你平时喝的一瓶矿泉水大概是500毫升,一杯豆浆大概是200毫升,一桶矿泉水大概是18升……诚然这种教学方法是有效的,但是达不到高效,学生在心中概念仍然很模糊,因为一瓶矿泉水有300毫升到600毫升不等,豆浆也有大杯小杯,桶装矿泉水也是如此,这种教学不精准。如果让学生动一动手,感知会更加准确。我分别准备了一瓶墨水、一包牛奶、一瓶可乐、一桶大豆油,让学生先看看标签的标注分别是多少容量,然后每个小组用量杯量一量100毫升的水,然后倒入事先准备的矿泉水瓶,看看有多少,倒入事先统一发的碗里看看有多少,再把碗盛满水用量杯量一量,一碗水有多少毫升。如此,让学生动手,学生对于“毫升”“升”这些抽象概念理解就非常清楚了。

(三) 动一动手,发现问题结论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新课改理念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是一致的,是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吻合的。让学生在动手中发现问题,得出结论,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教育的长远目标。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问题都是教师提前设计好的,结论也是老师总结的,学生已经习惯了接受,探索的意识早已经被磨灭殆尽了,这就需要老师转变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动手做中发现问题。

比如学习《三角形》,有的老师自己在讲台上给学生演示三条边何种情况下可以围成三角形,然后得出结论,这种做法就违背了让学生主动发现知识的教学规律。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准备好学具,用不同长度的三根小棒试着围成三角形,学生记下各个小棒的长度,并比较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和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进行讨论,看看能否得出自己的结论。让学生展示自己动手的发现过程,有位同学说,我用三根木棒分别是15 cm、7 cm、12 cm,可以围成三角形,但用15 cm、7 cm、8 cm的结果变成两条重复的直线了,再用15 cm、7 cm、7 cm的结果发现,两个7 cm的小棒加起来也没有15 cm的长,就更无法围成三角形了。我觉得两根小棒加起来必须比另一根小棒长才能围成三角形。听听!多好的结论啊。相信学生吧,让他们动动手,学生是可以发现知识的结论的。

(四) 动一动手,促进创新精神

多让学生动手,学生的发现能力就会提高,思维就会变得敏捷,甚至会有新的发现。创新精神的培养,绝对不会来自于灌输的课堂,而是会来自于让学生得以解放思想的课堂。比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让学生用学具展开剪切、拼接的活动,通过边长为1 cm的正方形方格纸,学生很快就得出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a×h。我让学生在方格纸上面再分别以三个顶点出发连成三角形,让学生思考所画的三角形面积是多少,有什么规律吗?学生动手依据以前学习的知识很快找到了两个全等三角形可以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根据刚才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就发现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就是一种创新的发现。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需要老师改变思想,也需要改变评价及考试方式。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关乎教学改革,关乎学生的成长,关乎民族的未来。

作者简介:李焦,江苏省邳州市土山镇中心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缺失动手能力促进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动手能力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培养
“体验式旅游”促进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作用研究
“折纸”中蕴含的数学思维与动手能力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活化经营管理机制 促进国有林场发展
微信营销对小微企业的促进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