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之我见

2018-01-30 16:44曾照国
考试周刊 2017年62期
关键词:疑问辩论历史教学

摘要: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往往教师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一讲到底,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本文通过论述在历史课堂中多设置些疑问、情境,带着疑问展开历史教学,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众多疑问的解答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激活历史思维灵性,拓宽历史思维空间。

关键词:历史教学;疑问;情境;辩论

任何知识的学习,靠的是长期的积累;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不断提出疑问又不断得到解答,學习知识的动力会更足,学到的知识会更持久。如何巧妙合理地设置疑问,把自主探究引入历史课堂教学,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 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就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事物的倾向。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阐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产生创造思维的动力和源泉,是学生不断努力,积极尝试的基础。

在课堂上,巧设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也能激起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必修一《辛亥革命》这一课时,我对于辛亥革命的爆发设置了一连串的问题,有效调动了整堂课的学习氛围。在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上,通过设问“资产阶级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是历史的必然吗?改革行不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推翻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紧接着又设问“革命已是必然,还需要哪些准备呢?”引导学生展开学习革命爆发前,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进行的政治、思想、军事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最后提出:“如果说必然性决定了历史的发展方向,那么偶然性则是起到了加速历史发展速度的作用。武昌起义作为革命的第一枪,有什么样的偶然性?”使学生明确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机遇。

这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问题被提出后,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在归纳总结中体会到“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作用的”。课堂上,教师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处处设置疑问。这样做会使学生的思维在整堂都能处在一种相对积极、活跃的状态,不断思考问题,探索尝试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创设情境,探究学习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针对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要精心创设相应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实践中去探索、创新。这样既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也能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得到有效培养。

在讲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二单元《东西方先哲》时,书本的知识介绍是很抽象、很空洞的,教师也很难将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讲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很吃力。所以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课前我布置3名成绩较好且对历史较感兴趣的同学在网上、杂志上收集相关历史人物的信息,再帮助他们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在正式的新课传授中,这三位“历史人物”进行了穿越,面对面展开了一场关于各自哲学理念、教学思想、政治观点等方面的激烈思想辩论。在他们的辩论中,其他同学就会结合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代表的阶级等方面思考、归纳这三位思想家思想上的异同点,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掌握。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更好地感悟历史,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探究问题、得出历史的结论,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力是最长久的。

三、 展开辩论,拓展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思考开创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要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新问题时,学生有可能得出的结论会与教师设计的答案有所出入。所以教师保留或倾听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和学中,真正做学习的主人,真正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时,教师就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意识地创设辩论情境,给学生设置知识擂台,在一回回知识的辩论中,培养起学生敢于质疑,不受传统历史结论的束缚,各抒己见。在学生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中,教师将几个理想的想法组合为一个最佳的想法,学生也是最容易接受的。在这种辩论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尤其是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中,一方面许多历史人物本来就具有多面性;另一方面现在学生的知识也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同学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仅局限于历史教材,而有的同学的知识面则要开阔得多。再加上高一的学生缺乏必要的、正确历史观,所以在讲授到必修一《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时,对于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一个“反动派”时,教室就形成了很多不同的认识。本人就布置了作业,让学生收集更多的关于曾国藩的内容,利用课堂时间,各方展开一场激烈的辩论。这样的辩论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唯物史观去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人物,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课堂上展开争辩,各抒己见,启迪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改变了习惯的思维定向,鼓励了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开阔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以疑问、情境、辩论等方式展开教学,把自主探究引入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它会有效克服传统单一、刻板和封闭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弊端,使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多样性和生动性。在教学中,不拘泥于一个方向、一个结论,可使学生的思维纵横交错,构成丰富多彩的、生动的课堂氛围,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领域,迅速、灵活地达成教学目标。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说过,“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教学方式。”面对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的新要求,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唯有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探究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才是我们的最大出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江苏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曾照国,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疑问辩论历史教学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加强小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于教师角色的论争的思考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