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贴近生活,突出了学生兴趣与知识点的结合,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除了新授课、复习课外,新课程增加了数学活动课、课题学习等新课型,不同课型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问题教学;讨论交流;自学辅导;活动参与;引导发现式;探索应用;成果展示
作为教师,应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艺术的处理,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对已往教学模式应进行大胆合理的创新与突破,在“活”教材方面下工夫,形成个性化教学。经过半年多课堂教学摸索,我总结了以下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
一、 “问题教学”式
即教师通过展示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展开教学,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合作、交流、研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再归纳、点拨并形成共识,最后教师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再进行交流、研讨,解决问题,以此进行教学螺旋式上升。学生在“问题—解决—新问题—再解决”的教学情境中不断丰富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大多用于新课导入和新知识讲解。
二、 “讨论交流”式
即教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展示问题,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思考、探究、分析、交流,然后通过练习反馈,教师点评、归纳、小结,其教学流程为引出课题—展示问题—分析交流—练习反馈—点评总结提高,这种教学模式大多用于复习课或习题课教学。
三、 “自学辅导”式
即教师通过展示学习目标和预习提纲,给学生15分钟左右时间自主学习,尝试着解决书上例题、练习,在自學中允许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讨论互助,然后教师当场提出问题进行训练反馈,检测自学效果,学生在自评、他评、纠正错误中学习领悟,提高自学能力。其流程为提出要求—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提出问题—鉴疑讲解—练习巩固,这种教学模式大多用于教学内容相对较简单的新授课或针对学习程度较好学生的新授课。
四、 “活动参与”式
即教师课前先做些必要的活动准备,上课时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按要求有序地进行数学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寻求问题的解决,学习小组成员合作记录下有关活动数据并交流活动情况,教师最后归纳总结,当然教师最好准备些小礼物作为奖励活动效果较好的个人或小组,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这种教学模式生动有趣、寓教于乐,学生积极性高涨,如果组织得当,那么教学效果也会较好。这种教学模式大多用于数学活动课或课题学习。如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定摸到红球吗》这一节教学中,我事先安排同学以学习小组形式准备一定数量的纸箱和红、黄乒乓球若干个,上课开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摸球试验,对结果进行数据记录,最后汇总试验结果。在游戏活动中,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性事件等概念,很直观地知道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对概率也有了较好的理解,最后对表现较好的小组给予一定奖励,整节课下来,学生积极性始终都很高,学习效果也较好。
五、 “引导发现”式
即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猜测,问题由易到难,逐步递进发现规律推理论证,从而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模式大多用于探索性知识讲解。
如“数学王子”高斯从小就喜欢观察和思考,在他读小学时就能在课堂上快速地计算出1+2+3+…+100=5050,今天我们可以将他的做法归纳如下:
六、 “探索应用”式
教师课前安排同学动手实践,对上课内容有个感性认识,上课时教师设置富有悬念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师生合作共同探讨假设问题的可能性,动手实验加以论证,也可查阅有关资料得出结论,最后引导学生拓展知识,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课题学习教学中。如课题学习《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的长方体》这一节内容我就是采用以上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还不错。课后我布置一道题:某个铁匠师傅家里有一块边长为50cm的正方形白铁皮,要做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箱子装水,为了使容积尽可能大,你能帮他设计吗?这样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将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七、 “成果展示”式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或动手实践,展示学习成果,树立自信心。展示形式多种多样,比如①表格式小结,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表格形式制作,要求思路清晰概括性强,如学完八年级下册几何《四边形》这一章后,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判定、性质、面积、对称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联系等方面用表格形式加以归纳总结,教师最后加以点评修改,展示较好的作品,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②提纲性小结,在学完每一章节内容后,让学生自己整理复习提纲,将学习重点、难点以及学习感受或困惑写成纲要形式与班上同学交流,教师可选择较好的作品在班上展示,这样学生慢慢学会自己构建知识网络,提高概括能力。③直接将学习成果展示给他人看,如《有趣的七巧板》、《图案设计》等教学中,我让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合作拼七巧板,画美丽的图案,然后张贴展示,我发现学生还是很有创意的,在与他人交流互补中,每个人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是很有意义的活动。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这几种教学模式要优化使用,不同的课型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同一课时中的不同内容也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只要教师用心揣摩,合理设计,就能找到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
吴玉惠,福建省漳平市第三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