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莉
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是指学生从对自然事物的不知,经过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像科学家那样自行探求达到认知的过程。在近五年的课堂实践中,笔者积极尝试并推进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将自己的点滴收获(以青岛版《科学》教学内容为例)与大家共享。
一、抓住儿童心理,创设自然、新颖的课堂情境
学生天生是对世界抱有强烈好奇心的,抓住这一基本心理特征,课堂才不会枯燥无味。教师可从特殊的现象、有趣的游戏、趣味的实验入手,创设自然真实、新颖有趣的课堂情境吸引学生观察事物。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秋天来了,小蚂蚁要到河对面寻找过冬的粮食,它怎么过去呢?你能帮它出个主意吗?(出示多媒体课件或者图片)学生的兴趣当时就激发起来了。在学生出了各种各样的主意以后,教师再引导:“低头看看实验桌上的材料,能不能帮上小蚂蚁?”材料有木块、塑料板、橡皮、尺子、钉子等,物体的浮沉情况就是帮上小蚂蚁的关键。很自然,本课的探究内容就出来了。这一情境为下一步的实验预测、验证实验、引出浮力等做好了铺垫。
二、引导学生发现,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科学课程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探究活动之中,尽可能运用自己的感官去发现。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观察、测量、实验、记录,并通过作统计图表整理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这一过程学生经历了发现和“预测”,是科学探究的必经之路。例如,《夏季星空》是在学生学习了秋、冬、春三季星空基础上教学的。这时,学生对星空有了比较深的认识,也进行了一些观察,并做了记录。在预测夏季星空在春季星空基础上的变化时,学生发言踊跃,各种猜想都有。当学生猜测的结果和教师设想的不一致时,没有必要否定。教师要引導学生学会听到不同的声音,找出预测的依据。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发现能力,预测水平会逐渐提高,发现科学现象的本能和欲望得以激发。
三、教师适当放手,设计合理的探究方案
科学课的学习更重要是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到课堂上,就是“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制订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的探究过程。合理的探究方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质,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更大的发展。
学生通过设计实施方案,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懂得了科学知识发现的过程,把教师的知识、课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学生自己创造性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实验操作、亲身体验,从而在实际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在实际操作中对进行信息重新组合,获得真知。例如教学《秋季星空》时,笔者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出观察北斗七星的探究方案。
观察目的:秋季星空北斗七星形状和位置的变化
观察时间:9月25日至10月25日每晚20:00
观察方法:用自己制作的观星箱在自己家的阳台上观察
观察记录: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长期的定量观察,做好大量的记录,得以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从而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性质。
在探究学习中,学生经过观察能够发现一些平常未能发现的秘密,经历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就能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获得成就感,从而使他们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真正走进《科学》的世界。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教育体育局)
责任编辑 陈建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