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梅
【案例】
“老师,小文在走廊玩水。”课间一群孩子嚷嚷着走进办公室,我急忙跟随他们来到走廊上,果然看见地上都是水,旁边还躺着一截塑料水管。我轻声问:“小文,你能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事吗?”“我的沙包不小心抛到了卫生间的玻璃窗台上,我想用塑料水管把沙包弄下来,但是管子太软了,我就想打开水龙头,把它冲下来。”小文的声音里带着委屈。“哦,原来如此,你还挺会动脑筋呢!”听了我的话,小文松了口气,安静地坐了下来。我把目光转向围观的同学们,问:“大家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把沙包取下来吗?”活跃的小刘大声说:“沙包是用沙做的,沾了水会更重,很难冲下来,我觉得用扫把可以弄下来。”小文于是拿来了扫把,可惜个子太矮,怎么也够不着。见他满脸沮丧,我轻声笑道:“老师也可以帮忙呀!”说罢我举起扫把,我站在凳子上将沙包取了下来。
这让我想起前些日子,班上几个同学不小心打翻了牛奶瓶,一个孩子踩了上去,突然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叫起来:“哟,下雪了!”这一喊,另一个孩子也踩了上去,新奇的感觉让他们倍感兴奋,又把桌面上的牛奶放到脚下踩。事后,我把这帮孩子集中到一起,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用思维导图将他们心目中牛奶的来历画出来。孩子们最后交给我一份满意的答卷。我看着上面五花八门的答案,忍不住笑了。有孩子写道:“牛奶就像雪花一样,我生活在南国,从来没有见过雪,大人都说下雪的时候地上会有白白的一块,打翻牛奶的那一刻,我觉得我看到了雪。”有孩子在認真查阅资料后写道:“一盒牛奶从鲜奶到成品,要做出来真不容易。”趁此时机,我循循善诱:“知道了一盒牛奶来之不易,你们要如何承担责任、弥补过失呢?”“我们愿意去帮助饭堂阿姨打扫一周的卫生”“我们可以用自己的零用钱赔偿损坏的牛奶。”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看着他们认真的表情,我知道教育的目的达到了。
【反思】
心理学家鲁道夫教授在对上百名喜爱“恶作剧”的孩子作了调查研究后认为,“恶作剧”不应当与“道德败坏”联系在一起,它只是孩子的奇思妙想,有助于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文想用水把沙包冲下来,在大人的世界里,这是近乎荒唐的事情,可在孩子的世界里,却是如此的自然。触手可及的塑料水管就是最方便的工具,一些孩子看见水哗哗地流着,二话不说拿起篮子就去挡水,他们的目的很简单:不能让水弄湿了走廊。大人知道“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常识,或许会为此而发笑,但这却是孩子的本能,是孩子不同寻常的思维所致。相对应的,“犯错”也是孩子的权利,若从教者凭着自己的权威,武断地给孩子贴上“不守规则”的标签,“错误”便成为刺伤孩子的一柄利剑。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失去创造的勇气。在踩牛奶事件中,“错误”是学习的机会,正面管教提倡体验自然后果,发现错误,尝试修正错误,这个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孩子的观察、思考与改变。对孩子来说,“牛奶就像雪一样好玩”“蜘蛛也是有生命的,我要保护它”“用水冲沙包,用篮子挡水”这形形色色的“错误”,都是他们成长的机会。即便“错误”本身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教师更应当思考的是,该如何利用这些“错误”带给孩子一些有益的启示与思考,激发他们内在的智慧,给他们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养正学校广东佛山 5283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