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萌��
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苏教版语文教材编绘大量情境性的插图和美不胜收的背景图,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陶冶情趣起到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是助读系统的一部分,起辅助语文教学作用。教材中的插图需要师生双方充分重视并利用,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运用插图以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掌握。笔者将探讨如何利用插图引领小学低段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关键词:插图;语文知识;自主探索
把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应用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每课不同情况调整,以起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运用得当,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握文章中心,加深理解层次和认识深度具有重要作用。
一、 激趣导入
插图导入给学生以最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课前迅速进入教学情境中。以教学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课《秋游》为例。教学《秋游》前,教师让学生先观察本课插图,说一说在两页插图中看到什么。低年级学生的回答往往不够具体,每个学生只能说出图片上的一部分景物,还有一部分景物被学生无意中忽略了。这些忽略掉的地方,教师需要给学生指出,让学生再次观察,感受景物之美。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完整地总结。这样,学生再次通过观察课文插图,能初步认识到课文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陶醉于秋天美好景色中,引起课文阅读的兴趣。
二、 图文对比
《秋游》插图中很多地方都能和文中语句一一对应,但有一处容易被忽略:几位学生围绕着一位老师有说有笑,老师手指着前方的高粱和稻子说话。他们在说什么呢,为什么老师旁边的两位小朋友在欢呼?这个地方课文中并没有描写到,教师可以当做问题提出来,启发学生去思考。本班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为,插图中的教师可能在指导学生认识高粱和稻子等农作物并讲解相关的知识。
这些地方课文中都没有体现出来,文中仅仅用几句简略的话带过大家秋游的经过,没有语言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课堂上如果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将秋游过程补充完整,加进丰富的语言描寫和行动描写,并写在作文本上,一定会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和有趣性。学生在观察和思考过程中拓展思维,提高了想象力。
以下是本课课堂教学案例:
1. 过渡:同学们,秋天的天空是那么的美丽,秋天的田野是如此的迷人,在这么美丽的季节里,我们来到郊外游玩(板:游玩),玩了些什么呢?
2. 出示课文插图: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同学们都玩了些什么?
3. 指名说。
4. 课文是怎么写同学们玩的呢?[出示:第四段第一句]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把你最喜欢的玩法多读几遍,待会儿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5. 学生交流:
(1) 平时你在野外草地上打过滚、逮过蚂蚱吗?心里有什么感觉?
(2) “亮开了嗓子”是什么意思?如果是你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你会喊什么? 是呀!要把心中的开心喊出来啊!
(3) 这句话中用了三个“有的”,读时声音要逐步提高,语速也要逐次加快,这样才能充分表达出玩耍时兴奋、愉快的心情。请大家试试看,看谁能读出高兴、开心的心情。(自由练读,齐读)
6. 如果我们在草地上还会玩什么呢?还会说什么呢?展开想象,说一说,写下来。
7. 秋天的天空一望无边,一碧如洗,秋天的田野五彩斑斓,一派丰收的景象,小朋友在大自然中尽情玩耍,尽情欢笑,大家(引读):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开心哪!
三、 突破重难点
对于课文中的教学重难点,可以利用课文插图辅助教学,加以突破。以教学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3课《学棋》为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要让学生懂得: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小学低段学生由于理解能力不强,只靠读故事不一定能直接概括出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本课插图,用对比的方法讲述图片告诉我们什么。第一幅图片,一个学生认真听课,手托着下巴,在动脑筋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另外一个学生眼睛看着天,想着用箭射天鹅,完全没有在听课。通过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到两名学生学棋的态度差别,启发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应该怎样去做,从而概括出本课要我们懂得的道理。
四、 解决失误
低段学生由于接触语文时间不久,阅读量有限,对大部分词语的理解上存在困难,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写词语时经常误写成错别字。以教学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课《识字2》为例。第一行词语为“碧水 秀峰 倒影”,三个词语意思浅显,如果教师误以为学生能够理解,不加以详细解释,同时学生只注重背诵,忽视对词语含义的思考和理解,出现的失误有:将秀峰写成“秀风”这样的音近字,将“倒影”误写成“到影”和“倒映”这样的形近字或者是音近字。部分学生这样的失误一旦发生,短期内很难及时纠正,原因在于学生对字词的意思理解上出现问题,而非简单用“粗心”来一概而论。
运用本课插图,化抽象的词语为生动形象的图片,巩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本课两页都是风景优美的桂林山水图,内容丰富。教师让学生先观察插图,找出第一行词语“碧水 秀峰 倒影”所指代的地方。学生很容易找出“秀峰”指的是图中的几座高山,没有人会在图中找“风”。教师将 “峰”的意思加以详细解释,同时让学生对“峰”组词,巩固理解。之后
将“峰”和“风”两字进行对比,让学生说一说两个字意思区别在哪里。再让学生找出插图中秀峰在碧水中的倒影,教师启发学生:这些山和它们的倒影区别在哪里?学生由此认识位置上的区别以及“倒”的含义,再将“到”和“倒”含义进行对比,加深理解。认识“影”时,联系生活实际,由学生说一说平时见到的影子是什么样子的。文中的“倒影”指的是事物,“倒映”指的是动作,名词和动词有着本质区别。学生将词语含义充分理解,写错别字现象明显减少。endprint
五、 总结全文情感教育
引导学生用插图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回顾课文,加深印象,复述课文内容同时强化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最后利用插图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
高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一文中指出:“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的重要性,不仅是小学语文课文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小学语文教育有效性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之后,语文课堂必须具有高效性的特征,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中能不能有效的得到发展是衡量教学的有效标准,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而情感教学教育正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内容。”作者同时指出:“阅读教学是最有利的情感教学教育的渗透方式,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也是最容易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
以教学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9课《母亲的恩情》为例。本课有三幅插图,分别是“孟母补衣图”、“孟母送行图”和“孟郊思母图”,学生充分利用三幅插图将故事完整地复述出来,然后说一说从故事中懂得哪些道理,升化主题。让学生想象一下三个问题,当见到母亲补衣服时,孟郊会想什么?母亲送行时,母子对话很少,心理活动很多,会有哪些没有说出口的内容?可以进行角色扮演。离别家乡时,孟郊看到一路美丽的风景,除了课文上的心理活动外,他还会想到什么?学生既要看出画面上内容,又要想象出画面以外的内容,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每位学生想象到的事物不一样,教师让学生各抒己见,肯定每位学生想法都有自己的特点。
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查找孟郊的生平。学生由查找得知,唐天宝十年,孟郊生于湖州武康,家中清贫,生性孤僻。青年时代隐居于河南嵩山。两试进士不第,贞元十二年,孟郊四十六岁,奉母命第三次来应试,才得进士登第,随即东归,告慰母亲。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再阅读两首诗:
《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游终南山》: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由考上功名的得意,再到视功名为浮云的淡泊,回忆这一切,最难以忘怀的却是起点处母亲的恩情。此时回到课文的插图,再一次提出这三个问题,让学生重新感受母与子的心理活动,理解孟郊为何当时眼睛湿润,为何将母亲的恩情永远铭记在心,却事隔多年才写成这首小诗。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情境性的插图对学生学习语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潜移默化中又对学生进行着一种情感的熏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把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应用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既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又能发挥教师创造性和能动性,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作者简介:孙萌,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泗州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