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梅
摘要:新国学借鉴传统文化“蒙童养性、儿童养正、少年养成、成人养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完善。本文从诗词歌赋的热恋、经典文学的热捧、历史文化的移植等方面阐述新国学阅读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实现中职学生在德育、智育与技能的创新发展奠定文化基础。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职学生;新国学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2C-0030-03
当前,由于数字媒介的迅猛发展,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网络阅读迅疾冲击着传统纸质图书的阅读,对青少年的阅读方式和行为产生持续性影响。新国学阅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完善,借鉴传统文化“蒙童养性、儿童养正、少年养成、成人养德”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中职学生的阅读兴趣。本文试从传统文化阅读的现状、新国学阅读的内涵与实践以及新国学阅读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等方面,探讨中职学生的新国学阅读教学。
一、网络阅读与传统文化阅读的现状
据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在年龄构成上,我国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2.1%;在学历构成上,依然以中等学历群体为主,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7.9%、25.5%;在职业结构上,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为24.8%。而真正利用空闲时间来阅读图书以提高自身素养的人又有多少呢?据《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从阅读量来看,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58本;人均报纸阅读量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份)和4.91期(份);人均阅读电子书3.26本。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为7.84本。在互联网及数字媒介的影响下,网络文学也异军突起,并迅速占领了41.6%电子阅读市场,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阅读迅疾冲击侵蚀着传统纸质图书的阅读,对青少年的阅读方式和行为产生持续性影响。
在此背景下,中职学生在纸质书阅读时间、内容、习惯等方面均有很大程度的下降。在校内,主动到教室自习的人日益减少,更不用说去图书馆借书阅读了。据笔者调查,将近5000名学生的中职学校,一学期内阅览室的上座率不足两成。取而代之的是多数学生在玩手机、听音乐、看影视、看微信。
中华文化其源远流长的传承靠的是甲骨文、帛书、竹书以及纸质图书等的承载与传播。中职学生是以专业技术课为主,以操作能力见长,文化课的成绩不是很突出,并有长时间的车间实习时间。由于手机的普及,他们常常以电子阅读为主,纸质图书的阅读积极性不高。通过图书系统的流通情况来看,职业学生热衷的是以言情类、鬼怪类和武侠类小说为主,青春文学为辅,专业图书也是在考试前的补充,经典文学少人问津,历史文化倍受冷落。但是他们正是长身体和知识的时候,接受的并不只是一技之长,而应该是技能、学识与道德修养的相辅相长。
因此,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如何让他们远离快餐文化,利用有限的时间来深度思考,在突出技能特色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文化和道德修养,这些都将是我们思考和探究的课题。
二、新国学阅读的内涵及实践
所谓新国学,就是要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注入现代文明的精神和物质文化,形成新的国学文化,提高国人的文化和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新国学的内容,不仅包括优秀的中国优秀文化主体,还包括了融入中华文明、为当代中国人接受的外来的思想理念、规范制度和行为方式等,并能让国人自发喜欢与欣然接受,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思想熏陶与教化,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
基于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各中职学校也纷纷启动“阅读工程”项目建设。譬如: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的《“阅读工程”》于今年顺利启动,从学校开发校本教材《晨读》的“诵读经典”开始,开设阅读课程、阅读主题班会、阅读主题黑板报、校园广播经典文学欣赏、增添“歌德电子书借阅机”等,对教师和学生设置硬性的阅读指标(学生中专三年阅读量达400万字,教师每年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全方位、多渠道地推进教师和学生的文化阅读,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促进中职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情操。但是新国学的阅读正是给中职学生以如沐春风的阅读中得以知识的增长与升华,技能的求精与高超,人格的完善与提升。
三、新国学阅读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一)诗词歌赋在新国学阅读中的热恋
诗词歌赋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旨,也是传承的主题。从孩童时代的呀呀学语起,《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唐诗三百首》,都是孩子启蒙教育的内容,也是阅读的开始,但那是死记硬背的记忆。而到了中职阶段,则是真正阅读的内涵与哲理。在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和教育科学的基础之上,有扬弃地主动学习和建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国学阅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立起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如,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展诗词之美,解诗词之趣,又热烈地唤醒了国人对古典诗词的记忆,为古典诗词的阅读摇旗呐喊。
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蒋勋以寬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蒋勋说(唐诗+宋词)》(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中给我们讲解唐代的“花季”的美和宋代的“果实”的厚重,具有极大的可读性和流畅度,在轻松自由中完成唐诗宋词的阅读。他认为,唐代是“花季”,是诗的盛世,是一场精彩的戏,诞生了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视,全书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词的脉络,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与姜夔的思想内涵。蒋勋解读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阅读内容,充满无限的诗意与硕果累累,怎能不撞开学生的阅读心扉,让学生心动与感动。endprint
(二)经典文学在新国学阅读中的热捧
毋庸置疑,经典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当历史迈入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也越来越严峻。其中既有高科技的挑战,又有生态危机、道德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得主在巴黎聚会,会后发表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30年前,到中国的孔子那儿去寻找智慧。于是,在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国学热”,世界各地也建立起了100多所国学研究的“孔子学院”,同时也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世界之地。
于丹的《论语心得》应时而生,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同时易中天的《品三国》也是央视CCTV的《百家讲坛》系列之一,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纵论三国天下大事,细品英雄成败得失。从平民角度为大家解读,还原真实曹操,替周瑜辩诬,正说诸葛亮,重评司马懿。纵论天下,闲话三分。细品是非功过,总结成败得失。于丹和易中天他们都是以现代诙谐、时尚的语言,独特的见解去诠释古代人的思想与修养,文化与艺术,这倒引起了学生对《论语》和《三国演义》的阅读兴趣,生动的语言、通俗的描述、现代视角的点评,枯燥的语言显现灵动之气,平淡的故事变得跌宕起伏,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兴趣。以大家熟悉的经典文学为版本,在轻松自由中给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哲学观上了一堂课,同时也掀起了新国学阅读的热潮。
(三)历史文化在新国学阅读中的移植
为了在商品經济的大潮中不至于迷失自我,在高科技的信息时代不至于被异化而失落精神的家园,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从文化领域,特别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以新国学素养去浇灌青少年的心灵之花。网络文学的冲击,带来传统历史文化的低迷。数字化阅读是一种便捷地接受信息的方式,但与整体化、沉思化和深度化的纸质阅读相比,它终究属于碎片化、即时化和平面化的阅读方式,长期沉迷于其中,便会使人丧失想象力、创造力和判断力,甚至会沦为“最愚蠢的一代”。鲍尔莱恩在《最愚蠢的一代》一书中写道:“最愚蠢的一代的病根就在此处,不是学校,也不是工作,而是他们钟情的游戏、社交网络以及消费支出。这种病症的起源是一个奇怪且不断蔓延的恐惧症。”品读纸质图书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劳作,它既需要读者细细领略如变色龙般奇妙无比的语言文字魅力,又需要读者穿越语言的迷宫去耐心品味或灵动或深邃或温煦或痛楚的思想情感。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著作中,阅读文言文的《二十四史》《史记》等著作,一般常有茫然之感,无法使读者全面而真切地了解和认识历史。而月望东山著的《那时汉朝》,却让我们耳目一新。尽管钱钟书先生曾认为:历史是人写的。但人在写历史时是经过心灵选择的,那么这种经过心灵过滤的历史将不再是真实的历史,我们只能称之为历史文学。如此看来,历史不是僵硬的教科书,反而像生动活泼的古典文学。对于学生来说,阅读的过程也是自身心灵洗涤的过程。以史为鉴,可以明理、修身与养性。
由此可见,新国学阅读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行为规范、深邃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高雅的审美情趣”等优秀人格品质,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中职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与思想内涵,达到学习要深,学艺要精,做人要真,为实现中职学生在德育、智育与技能的创新发展奠定文化基础。
因此,我们中职学校对于学生的国学培养责无旁贷,树立一种不泥古不化、不崇洋媚外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不断在研究和实践中创新教学方式,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逐步走向文化自觉,焕发中职学生技能的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国家发展的软实力。
责任编辑:冯志军
The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New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Reading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WANG Hong-mei
(Jiangsu Xisha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Wuxi 214191,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The new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draws lessons from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at "enlightening the preschool kids to cultivate their temperament, developing the children's upright characters, cultivating the teenagers' aspirations and cultivating the adults' morality", which improves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new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reading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enthusiasm and love of poetry, the warm receiving of classic literature and the transplantation of history and culture, which help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interest, cultivate the teenagers' good reading habits, and lay a good cultural foundation to realize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n moral education, intellectual education and skill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new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readin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