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介环境下主持人的职业素养

2018-01-30 22:15马抟风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36期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职业素养主持人

马抟风

摘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碰撞已经持续多年,目前的趋向开始由“竞争”向“融合”转变。面对新的融媒体环境,播音员主持人身为媒介面向受众的把关人应当走在最前端的行列,自身的职业素养也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但我们所说的“变”并不代表彻底摈弃过去,在“求变”的同时也应当有所坚持。本文联系当下的新媒介环境,对主持人自身所应当具有的职业素养试做浅析。

关键词:主持人;新媒体环境;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2C-0019-05

狄更斯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句话与当下的媒介环境可谓不谋而合。说它是好时代,因为赶上了信息爆炸的机遇,受众可以有更多样、方便的渠道去获取信息。而作为信息的传播者,主持人的身份也开始逐渐草根化,自媒体应运而生,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传播。本已经被认为是夕阳产业的传统媒体也就此搭上了“跨界”的快车,利用新的播出环境和节目形式赢回了受众,所以当下可谓是百花齐放的媒体盛世。

说它是一个“坏时代”,是因为节目形式多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某些节目质量的粗制滥造。节目的质量问题包含很多方面,有后期制作精良程度、前期编导文案等,可最直接呈现于受众眼前的是节目主持人的职业素养。主持人是节目的把关人和灵魂,直接影响到屏幕前的受众。而当下节目质量的良莠不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一些主持人不断塑造自身“有性格”的形象而造成的。当下媒体间竞争激烈,雷同节目过多,为了脱颖而出,个别主持人自然会在“个性”上下功夫以及给自己的风格进行标签化定义。在这一过程中很容易误入歧途,不健康的审美和糟糕的素质会使主持人变成一个哗众取宠的存在。如何让主持人拥有一个“健康的性格”,让主持人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性格”,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新形式下的职业认知

(一)主持人需要走出去

首先明确主持人的定义,主持人是指具有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节目的个人,集编辑、记者、播音员于一身,在广播或电视中,出场为听众、观众主持固定节目的人,叫做节目主持人。[1]定义中就明确地对主持人的素养提出了“一专多能”的要求。另外从融媒体环境来看,主持人的定位正在逐渐模糊化,不仅仅需要有张嘴说的能力,更要有迈开腿去现场报道采访的能力。把主持人的定义仅仅局限在几平方米的演播室内,对着提词器和镜头念稿子是不可取的。主持人大多都忌讳被别人称作“人肉喇叭”,可偏偏有一部分主持人在自身的工作实践中却乐意把自己“供起来”。

不少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媒体新人有过这样的念头,认为主持人和记者是泾渭分明的两类职业,那些往外跑的采访不应当由穿着西装的主持人去做。他们从思想上就对采访、编辑这类工作有抵触和轻视。也许在过去的传统媒体环境下周遭會默许这样的做法,但在当下这样的行为必定会因为碌碌无为而导致被淘汰。

现今许多节目的制作无论是电视台还是新媒体都呈现出了“小制作团队”的趋势,无论是从成本角度考量还是制作效率出发这都是大势所趋。例如,脱口秀类型节目许多观众都喜欢看,主持人犀利的语言风格、针砭时弊的观点,都是为自己树立标签化体现自身素养的绝佳途径,也是当下媒体最喜欢推出的节目类型之一。该类型节目恰好符合当下新媒体环境中“精兵简政”的概念,在人员构成方面团队人员加上后期制作也只有五六人而已,作为主持人在身兼出镜任务的同时还需要承担编辑稿件的工作,因为主持人在镜头前说自己的话和念别人的稿子从受众感受角度来看绝对是不一样的观感。已经停播的《金星秀》当时收视滑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主持人无法参与到节目制作中去,节目撰稿人写出的台本和段子不符合主持人自身气质和语言风格。再从新媒体和自媒体的角度来看,受众之所以选择不同的收看渠道,更多是希望体验新媒体传播感受与传统媒体的不同。最后从对主持人自身策划的角度来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就在于增加了大量的现场直播和体验式的报道,也就是俗话说的更加“接地气”。这就要求主持人转变我们传统的“演播室思维”,拿起你的话筒,扛起摄像机到户外去,切身实地地到事件发生的一线现场去。主持人只有自己丰富生活的阅历才能在节目中言之有物,也更能满足受众的新鲜感和好奇心。

(二)主持人珍惜话语权

主持人是一个节目格调与权威的体现,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应当有较高的精神价值和格调素养。有这么一部分主持人忘记了自身应当是节目精神价值输出的重要出口,不仅拒绝传递正能量,还满口污言秽语的低俗段子,以言谈爆粗口为个性,置道德修养于不顾,这一现象在网络平台播出的谈话类型节目中十分普遍。对这一问题追根溯源可以发现有不少主持人对新媒体平台的严肃性是不够重视的,当然新媒体节目在审查的严格性上也有所欠缺。如此主持,或许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备受瞩目,但绝对不是长久之计,带坏节目风气无异于杀鸡取卵。节目最后都被封杀整改了,失去平台的主持人才是最大受害者。在新媒体环境下,节目的制作有向主持人中心制演变的趋势,可主持人中心就意味着主持人整体对节目的把控和对话语权的彻底掌控。在目前的中国电视界,主持人中心制的时代远远没有到来。两个原因:一是主持人队伍的素质有改变但依然不让人乐观;二是主持人中心制意味的言语更加自由还需要磨合。”[2]主持人话语权的比重在不断增加,时代在变,矛盾却依然存在,这也警醒主持人们需要提升素质,珍惜话语权。

传统媒体要讲究导向,网络时代大潮下的网络节目也需要导向,也需要加大监管力度。主持人自身而言也要在心中确定信念,不为一时之名利,滥用话语权力而弃自身品德修养于不顾。要知道,受众对审丑的偏好其实只是对新鲜感的追逐,正常受众对美和丑是有分辨能力的,也有正确的审美观。眼下一些对审丑热点的讨论都带着窥私与不屑。新鲜感过去后,一切都会回归正常与平静。好好说话,学会说话,珍惜自身的话语权才是正道。endprint

二、与时俱进的职业能力

(一)主持人的专业能力

业内一直存在“播音无学”的杂音,到了融媒体时代的今天这一现象又开始有所抬头。媒体融合的现象诞生之后,在节目中主持人会更加侧重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注重对信息的个人观点解读,这需要独到的观点和个性化的表达,因而导致了传统“播报式”主持人的减少,其他行业跨界成为主持人的现象不断增多。但是主持人“草根化”的现象并不代表着“播音无学”,也不代表着主持人这一行业就没有了门槛。主持人门槛的不断降低由此也衍生出主持人在节目中语言不规范,字音不准确的问题,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过硬的专业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需要做到的是“声声入耳”。声音是传播信息的介质,受众第一时间听到的是主持人的声音,接着才会去分辨听到了什么。如果主持人没有一个相对悦耳的嗓音,那么在传播效果上势必会大打折扣。央视的徐卓阳无论在思想和表达上都堪称优秀的主持人和评论员,唯一被人诟病的就是沙哑的声音和形象。哪怕是在网络平台上直播的节目,播出水准和要求没有那么高的情况下,观众在弹幕里依然会有对主持人声音不够动听的吐槽。媒体行业就是一个给人感官冲击的行业,形式美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主题。专家将语言传播分为“三重空间”——生存空间、规范空间、审美空间,并指出规范不是一种束缚,而是人类获得语言传播自由的必经之途。进入这种规矩和范式之后,才能在更广泛、更精美的空间里自由驰骋,得到更多的受众认同和更多的文化阐释。[3]这三种空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其次要做到“字字动听”。这是对主持人文化积累的要求,也是主持人业务素养所最重要的部分。无论节目播出的平台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会对受众产生导向性,主持人的一言一行都会被默认为一种“规范”并且潜移默化地对受众造成影响。且不论港台腔、娃娃音的矫揉造作,光是在读对字音上许多主持人都远远没有达到要求。例如,最常见的“因为”的“为”,应当是读去声第四声却读成阳平第二聲;“茶几”的“几”应当读成阴平第一声却读成上声第三声,这些错误屡见不鲜。另外,笔者还观察到一个现象:无论是传统广播还是网络电台节目,但凡涉及音乐类型的节目主持人必定会出现浓重的港台腔。音乐类型节目是年轻人所喜爱的,而年轻人恰好是新媒体受众的主要群体,因此主持人对他们造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虽说媒体的格调是由阅听大众决定的,但是主持人有责任和义务去对正确的审美进行导向。

(二)主持人的自我包装能力

众所周知,媒介是大众文化,大众的属性就决定了传播和受众的交汇点在广度而不是深度之上。现在已经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了,主持人要学会使用更多的方式去展现自己的闪光点。如今的观众都是视觉优先,所以对外形的包装也成为了一种表达方式。

主持人的形象塑造首先看个人条件、气质要与节目相吻合。例如端庄、大气、宽音大嗓的比较适合新闻类型节目;辛辣幽默、活泼开朗,富有煽动和感染力的,适合综艺娱乐节目;言谈亲切温婉、娓娓道来的可以适应生活服务类节目。主持人在外在包装上也要有意识地去向节目本身的要求去靠拢。例如在发型、服装、化妆等各方面不能根据个人所好,要和栏目气质贴近。已经有不止一位观众对大热的网综《奇葩说》提出异议了,节目质量下降是一个方面,更多的人是受不了主持人马东的穿着打扮。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背着一对翅膀并不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主持人做节目还是应当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定位,主持人的外在形象会对其权威性造成重大影响。早期的梁东,在做《某某人知道》的时候,一袭长袍,侃侃而谈,潇洒自如。现今的《一千零一夜》梁文道一身黑袍也给人感觉不错,不需要哗众取宠有失分寸。

有了外在的包装,内在包装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例如,现在许多节目都会在主持人中设置一位所谓的美女主持,尤其是体育节目。可其作用仅仅只是花瓶,问出的问题诸如“到底谁会赢”之类的让人贻笑大方。主持人内在的东西欠缺太多,一时补救又来不及。由于主持人的索然无味,观众从心理上会渐渐对节目失去兴趣,这就要求主持人增进学习意识。等同于在播音业务学习中最早接触到的广义备稿——即平时生活中不断的学习和积累。笔者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直播类节目,每期都会依照不同的直播主题请来不同的嘉宾进行访谈。直播内容从大熊猫生孩子到京广高铁通车,覆盖面广的同时也凸显出了自身知识储备的严重不足。所以主持人平日里一定要多读书、多和不同的人去交流,不能成为一个专家至少要成为一个杂家,时间精力不足的时候就去泛读一些书籍和材料,让自己多知道一些。积累需要时间,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按捺住自己躁动的心,一定会有回报。

三、热情真挚的职业情怀

有过一线经验的主持人也许体会过这样一种感受,那就是对业务进步追求的麻木。这种情况看似情有可原。媒体工作任务繁重,每天面对堆积如山的稿件能完成工作就实属不易,哪里还顾得上情声气结合,备稿六步之类的专业技巧。可笔者恰恰认为,这些都是为自身懒惰所寻找的借口。播音泰斗齐越先生曾说过,在播东西的时候得“动真格的”,得有非说不可的念头。主持人是一个节目的灵魂,受众在对信息的接收过程中,主持人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作用,所以当受众面对一个冷冰冰的播报机器和一个活生生有情感有情怀的主持人的时候如何去选择,答案显而易见。更何况当今的媒介环境中,竞争激烈如战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内容为王的时代里受众更渴望看到的是真实的现场和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人物。

早在汶川地震报道时,央视主持人李小萌在现场报道中遇到一段故事。她在路上遇到一个刚从家逃出来,却执意要冒着余震危险回家看看的老乡。面对老乡的坚持,李小萌苦劝无效只能让老乡注意安全,无奈地让他离去。老乡走的时候回头对李小萌说:“谢谢你的关心。”李小萌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放声大哭。面对灾情以及老乡对家的执着,李小萌留下了眼泪。李小萌当天没有化妆,提问也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就是每句话都问在了点子上,每一句话都直戳人的心扉,家里还剩下什么,还有几口人,深深地震撼到了电视观众,让观众深切地体会到人文关怀。李小萌那一刻的哭声不是作秀,是真情实感的体现,以情动人胜过了千言万语的表达和炫目多彩的特效包装。endprint

同样是对汶川地震的报道,《鲁豫有约》做的一期特别节目却颇遭观众的诟病。镜头全程是对鲁豫的个人特写,仿佛是在看一部风光片。到达灾区现场以后,她在现场也仿佛是视察一般,带着名牌商标的墨镜,全程助手陪同,问着不着边际的问题。在现场,她就像一个发现了新大陆的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完全是一种旅游猎奇性质的观感,是给救灾人员添麻烦去的。观众想要了解的现场情况和灾难中发生的故事却寥寥无几,这期节目变成了鲁豫的个人纪录片。在节目中,鲁豫也哭了,但是同样是流泪,鲁豫带给观众的却没有任何的感动,反而是厌烦。因为她不懂得人文关怀的核心在于孔子说过的“仁”,仁心是需要温度的,是需要真情实感去浸润的。

现在的社会物欲横流,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科技水平的提高都让人们的生活显得浮躁,这一切也映射在媒体环境中——节目的低俗驳杂都是体现。但我们终究是需要在内心存着一片净土的,这片净土自然应当由身为媒体把关人的主持人去呵护、去给予。做有温度的节目,做有情怀的节目,主持人责无旁贷。

四、拒绝低俗的职业理想

尼尔波兹曼说过:“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现在看来,随着融媒体新形式下环境大潮的席卷,文化监狱出现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但是对文化追求的庸俗化无脑化和对低俗娱乐的一味崇尚又成为了悬在受众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波兹曼提到的“一切公众话语”,在当下掌握话语权的恰好正是主持人这一群体。所以警惕节目内容低俗化的倾向、警惕节目导向娱乐无脑化是主持人肩负的使命。

时下在新媒体中传播影响面最广泛,最具有无脑娱乐化倾向的就是网络综艺娱乐节目。目前网综节目主持人的构成主要来自以下几种方向:首先是来自传统媒体行业,电视台或报刊杂志的传统媒体从业者。他们自身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行业地位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想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媒体圈内的固有资源在网络时代的大潮中再火一把,把网综当成一种主食之外的“甜品”,尝试一些不同的风格。例如汪涵的《火星情报局》、马东的《奇葩说》等,他们节目的大热代表了这一现象。其次,当下非常火爆的一个词,“跨界”。过去并非媒体行业而是混迹演艺圈娱乐圈的人士跨界成为主持人,乘着网络经济和粉丝经济的东风,利用新媒體覆盖面广的特点增加自身曝光度,提升自身的商业价值。例如吴秀波和郭德纲主持《欢乐喜剧人》大获成功。再次,境外的一些艺人,看中中国大陆广大的市场份额,来内地谋求发展。早年在《天天向上》的欧弟,如今的蔡康永、陶晶莹成为其中的代表人物。最后是那些真正出身于民间的草根们,通过某些热门话题成为“网红”后受到一些节目的邀请成为主持人。他们红得快消失得也快,只能寄希望于不断参与综艺节目,通过刷新自己的曝光率继续“红”下去,例如Papi酱等。

总结以上现象不难得出结果,“功利”两个字跃然于纸上。曾经让观众陶冶身心寓教于乐的综艺节目成为了单纯让观众发笑,让主持人嘉宾追名逐利滋生无聊的温床。眼下许多主持人为了曝光度和知名度可以不断地刷新大家的三观和底线把节目场面往极端化、混乱化引导。热炒两性等低俗话题的讨论和低级趣味的演绎随处可见,没有低俗就没有吸引力成为很多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共识,似乎这才是娱乐的真正含义。更有甚者,个别主持人在节目中忽略了自己主持人的角色,把引导节目进程和控场的权力弃之不顾而是为了制造话题炒热点,语言极具攻击性,处处制造机会专门与嘉宾吵架,场面一片混乱,并自定义为“风格犀利”。如此一来,节目点击量自然是上去了,热度是足够了,可看完热闹以后受众记住了什么,我们却不得而知。受众对主持人的看法他们更不在意,他们需要的是受众记住他们的名字,这种对曝光度和知名度异乎寻常地追求是不健康的。

有些人提出主持人应当不求名利,这是完全不切实际的。主持人是公众人物,是喉舌,承担了宣传和引导的责任与义务。主持人只有拥有了一定的平台和声望后才能更加牢固地树立自身的可信度和正面形象并且把握住自身的话语权。笔者希望表达的是不要一切都为了名利,以利字当先去不择手段地在节目内容中哗众取宠以丑为美,主持人应当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也提到“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在节目内容的把控上,主持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多一些不为名利的念头,多做一些有益公众的奉献。现代丑学的创始人罗森克兰兹说过这样一句话“吸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看了那么多丑陋的风气后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要能引以为戒。在这样一个风靡审丑的时代里,需要清流和净土。

五、结语

主持人是一个光鲜亮丽的行当,也是一个浮躁的行当;是一个需要付出很多的行当,也是一个值得热爱一生的行当。达尔文说过,“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 面对新的媒介环境和新的竞争,主持人需要改变需要去适应时代的变化。但是,我们内心依旧需要坚守,无论你是做什么类型的节目,无论你是在什么传播平台,正确的创作道路永远不会过时。变与不变,变的是天时、是地利,不变的是人和。牢记于内心,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姚喜双,郭龙生.媒体语言大家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3]李小华,胡正荣.聚焦世界华语播音[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许洁

An Analysis of the Hosts' Professional Quality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MA Tuan-feng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Abstract: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media and the new media has lasted for many years, and the current trend has begun to change from "competition" to "integration". Facing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the broadcasters and hosts should take the lead in the forefront. Their professionalism also needs to make corresponding changes. However, the change we say does not represent a thorough abandoning of the past. Instead, we should be adhered to the essence while "seeking changes". Based on the current new media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fessional qualities which the hosts should possess.

Key words: host; new media; environmental professional quality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媒体环境职业素养主持人
阳原县第四实验小学
新媒体与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试析央视六一晚会的视觉传播及创新路径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小蛇圈圈绕的答疑会
咖喱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