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对一堂高二期末复习综合题解题指导课《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描述》的主要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效果诊断,从中反思怎样才是一节有效甚至是有价值的解题指导课。笔者经过探讨并认为高效的复习课堂应该实现三个维度目标:(1)温故知新(2)技能提升(3)思维成长。这样一节解题指导课不仅有效而且有价值。
关键词:解题指导;教学效果;诊断
地理综合题是高考文综地理中最难和分值最重的部分,是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和应试能力的体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实现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经过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解题模式,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解题准确性,又能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达到学科素养和应试能力的双赢。笔者以此为目标设计了一堂高二期末复习综合题解题指导课《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描述》,本文为教学操作过程中的片段描述与教学效果诊断,从中思考怎样才是一节有效甚至是有价值的解题指导课。
一、 课例呈现
本课中,教师采用专题精讲、当堂练习、当堂呈现、当堂点评、拓展迁移的授课模式,强调解题过程中一审、二调、三答的操作规范。
1. 教学片段一:
例1 简述下图岛屿的地势特征,并说明判断依据:
师:怎么判断地势的高低?有几种方法?
生1答:根据等高线地形图。
生2答:根据河流的流向。
师肯定:题中应该用哪一种?
生齐答:没有等高线,借助河流的流向。
师肯定:那么大家先判断河流的流向,完成解答后,我来展示一名同学的结果。
(3分钟后)展示随机抽查的一名学生的描述:地势四中高,中间低。判断依据是河流从四周流向中间。
师:谁来点评一下?
生3答:不对。根据河流是从岛中央流向周围的海洋,判断地势是中间高,四周低。
师评:有没有可能出现河流从四周流向中央?
生4补充:岛屿上不可能,因为中间陆地,四周海洋,河流最终要注入海洋。
师拓展:所以说岛屿的水系形态往往是放射状,如果是一个盆地,那么河流将怎么流动?
生齐答:从四周流向中央。
师评:很正确,这样才可以判断地势是四周高中间低,这样的水系形态我们称为向心状。刚才展示的这位同学的答案因此要更正过来,大家如果再遇见类似的题目,注意区分这两种不同的地形的地势特点。
2. 教学片段二:
例2
材料一:世界某区域图
(1)依据材料一,简述丹麦自然地理特征。(略)
(2)依据材料一,分析该国水能蕴藏量不丰富的原因。
师:这是一道逆向思维的题目,平时我们遇见较多的是分析水能资源丰富的条件。大家回忆要分析哪些自然条件?
生1答:分析地势起伏大小。
生2答:分析河流的径流量大小。
师肯定:这两者缺一不可,首先要看河流径流量大小。回顾水文特征分析,径流量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七嘴八舌:气候(降水)、流域面积大小、支流多少。
师肯定:如果分析水能很丰富,肯定是径流量大且稳定,地势落差大才符合要求;然而这道题,是要分析水能资源不丰富,大家怎么进行逆向思考,完成解答后,我来展示一名同学的结果,注意结合区域地图的图示信息。
投影展示生1答案:地形平坦,落差小;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量稳定;但河流短小,径流量小。
师点评:回答很完整,但回答完之后我们对应题干的要求,可以把答案精简一下,如果对前后观点有干扰,甚至造成逻辑矛盾的部分可以舍弃。
生齐更正:地势平坦,落差小;河流短小,径流量小。
教师继续训练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3. 教学片段三:
例3 (3)简述丹麦开发利用风能资源的原因。
师:在例2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该国实际开发利用了另外一种能源——风能。阅读题干,分析原因应该有自然方面和社会经济方面。开发利用风能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生1:风能资源丰富,丹麦是岛国,临海的风力大。
生2:从纬度位置看,丹麦地处西风带,终年盛行强劲的西风。
师肯定:还可以从其他自然条件进行思考吗?刚才分析水能不丰富提到丹麦地势平坦,起伏小,对于开发风能有影响吗?
生3补充:地形平坦,对西风的阻挡较小,风力更大。
生4补充:地形平坦,有利于风能发电站的场地建设。
(周围学生掌声称赞)
师肯定:所以对比这两种不同能源开发利用条件的不同,我们从中树立一种辯证思维,可能在利用某一种能源中的不利条件,却成为另外一种能源的有利条件,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死记答题模板。
那么从社会经济条件来分析开发风能的原因,又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提示:风能是一种清洁能源,而且开发难度较大,丹麦是否有相应的经验和技术?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推理论证。
生1:丹麦和荷兰的地理位置相似,临海国,都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很早开始建设风力发电站,风能利用历史久。
生2:丹麦作为欧洲西部国家,经济也比较发达,应该有先进的技术进行开发。
师启发:我们学过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除了从资源本身情况,还可以从市场、能源结构分析,刚才提到,丹麦经济发达,那么对能源需求怎么样?如果像水能等常规能源不丰富的情况下,会怎么解决?风能相比其他能源又有什么优点?
生补充,丹麦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常规能源不足,风能作为清洁能源,有利于保护环境,优化能源结构,作为标准答案(常年受强劲的盛行西风影响,风能资源丰富;地形平坦,有利于风能的开发;风能利用历史久,技术条件先进)的补充。endprint
二、 课例诊断
1. 教学片段一:当堂呈现,当堂点评,警示深刻
教学片段一中,教师随机抽查学生的答案,其实是有意识地选择学生的一些典型错误,让学生进行点评,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课堂的参与度,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对学生的解题问题进行及时诊断,及时纠正,而且当堂的“错误示范”也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避免学生日后解题反复出现类似的错误,印象深刻。而在讲解时,教师也没有停留在正确答案的推理上,而是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答案成立的不同题设,让学生学会辩证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过,教师在这里还欠缺对被展示学生的鼓励和安慰,若能补上几句温馨的话语,则能更好地保护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热情。
2. 教学片段二:典型例题,逆向迁移,思维拓宽
教学片段二中,教师这一道典型例题的设置,打破日常训练中“水能分析”的常规,让学生沿用水能分析的思路,逆向迁移,較为成功地引导了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活动,也拓展了学生思考的宽度。在当场点评学生答案时,学生由于习惯性套用答题语句常犯的小错误,导致表述前后逻辑矛盾,
在这里当堂的示范和学生自我诊断也起到良好的效果,若在这里,教师还能补充罗列一些学生日常训练出现的表述问题,重新强调地理综合题表述语言专业化以及表述要有层次、严谨的逻辑,要点不重复、不拆分、序号化,则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答题规范。
3. 教学片段三: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能力提升
教师在典型例题第二问的基础上,设立第三问让学生深入思考,举一反三。第三问的问法原题为“开发利用风能资源的有利条件”,改为“开发利用风能资源的原因”,让学生更全面地进行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主观的原因和客观原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区域思维。教师通过不断提示和引导学生,大胆地假设和论证,让学生步步得出标准结论,但并没有被参考答案所“绑架”,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地深入思考,得出补充答案,避免学生思维教条化,模式化,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方能真正提升解题能力。美中不足的是,教师可以减少一些提示,更放手让学生发散思维,开放性地思考,那么学生思考的角度会更超出教师预设的框架,教师再逐一点评指引,收放有度,让学生得到更充分的思考锻炼,收获将会更大。
三、 问题讨论
我们到底需要一节有效的解题指导课还是一节有价值的解题指导课?
综合题解题指导课是高二、高三复习课的重要环节,课堂上怎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笔者认为高效的复习课堂应该实现三个维度目标:(1)温故知新、(2)技能提升、(3)思维成长。
第一个维度,教师在复习课上最基本的要求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联系,建立知识框架或者答题模式,把碎片化的只是系统化,给予学生对已学知识新的认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查漏补缺:所以地理综合题解题指导课一般的操作都是一套系统性的小专题进行训练强化,一是专题复习针对性强,有的放矢,把综合题题型分门别类,让学生逐个突破,条分缕析,不易混淆,避免发生考试常见的错误,不同题型作答时张冠李戴。二是专题训练时学生要调动所有已学的知识,那就打破地理必修选修章节之间的界限,搞清楚碎片化的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把所学的知识“串”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帮助学生巩固或者重新构建知识网络。
因此,通过专题的综合题解题训练指导的模式,第一个维度基本能达成,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复习课的第二个维度则不是那么简单能实现。第二个维度,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加深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以及对地理现象准确认知和合理解释,这是复习课必须达成的解题技能。
然而,一节解题指导课若能达成以上两个维度目标,只能说是一节有效的复习课,还不能说是一节有价值的复习课,因为学生在课堂中只是被动地接受,机械地操作,甚至部分学生只是在脑袋里记下了解题套路,笔记上记下了答题模板,这样还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也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容易导致学生形成思维固化,俗话说的“往死里学”。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对学生的地理能力和地理考查要求,不是让学生简单重复,一旦掌握一种技能就一劳永逸,而是要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让学生变“活”。所以一节有价值的复习课,应该做到让学生不仅收获应试技能,而是收获思维的成长,形成一种地理学科素养,受益终身,所以笔者提出第三个维度目标。围绕这个目标,笔者在设计这一节解题指导课时,教师选题不是只用常规的典型考题:只要将对应题型的答题模版灌输给学生,引导学生往参考答案方向进行就能提高解题准确度和完成任务;而是选用一些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的“异数”的题目,例如分析“水能蕴藏量不丰富”让学生得到逆向迁移;又例如“开发利用风能资源的原因”不拘泥于参考答案的分析角度,而是鼓励学生从多个维度,不同层面地考虑解决地理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另外,教师继续多选用一些探究性的热点题材,鼓励学生开放性地思考和推测,多多创造性地对经典例题进行变式训练,对于多种思维路径要进行有效准确的评析,真正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四、 结语
笔者通过《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这个课例,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题解题能力这一主题,探讨了怎样才是一节有效甚至是有价值的复习课。其实,不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教师扮演的角色都是相似的,都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导演”,就是要提供初始“剧本”——学习素材,布置好“现场”——创设学习情境和营造探究的氛围,放手让“主角”——学生不拘泥于“剧本”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通过不断鼓励和引导,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肯定他们的创新,才会生成一节有效甚至有价值的课。
作者简介:杨云萍,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第五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