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
[摘 要] “有为才能有位”,高校高教研究机构满足高等教育和高校发展要求的程度决定了本身的生存和发展。在高等教育进入调整阶段后,地方院校的高教研究机构要重新定位,拓展服务功能,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高教研究机构;服务职能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1-0013-03
高校高教研究机构在30年来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转入“大眾化”的进程中,高校的高教研究机构,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此类机构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高校高教研究机构的兴起和发展
高等学校高教研究机构则是指“各高校以从事高等教育研究为手段,以为学校运行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为目的而建立的高教研究机构”。高校高教研究机构的第一个创建热潮是1978年至1980年代中期。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这为百废待兴的中国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当时高等学校的建设发展中迫切需要高等教育理论的支持和指导,迫切需要建立高等教育学学科。在这种背景下,高教研究机构应运而生,发展壮大并达到了一定规模和水平。1978年5月,“潘懋元先生在厦门大学设立了全国最早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点燃了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星星之火。”继厦门大学成立高等教育研究室,全国高校纷纷跟进,陆续设立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该年9月,北京工业大学成立了工业教育研究室,翌年,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工学院、兰州大学、北京大学等10多所高校先后成立了高等教育研究室或研究会。到1983年5月,高等学校建立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组织超过200个,高等教育研究刊物约110种。
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第二个勃发期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到2004年之前。这期间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展开,高校在改革和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和困惑也接踵而至。许多高校意识到进行高教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所以纷纷设立高教研究机构,以其通过研究,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期间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得到了进一步的蓬勃发展。据周远清估计,20世纪90年代至2002年,全国“仍拥有700多家高教研究机构,300多种内部期刊,30余种公开发行期刊,4个高等教育学博士点,60多个高等教育学硕士点。”
进入21世纪后,高等教育狂飙突进的规模扩张阶段结束,高校发展进入相对稳定的调整时期。这时高校高教研究机构的发展相应也进入了调整阶段。既呈现了不同的层次水平,也凸显出了许多问题。高校高教研究机构发展大致呈现三类状况:第一类以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校的高教所为代表,建立机构的时间早,研究力量强,影响比较大,而且已有高等教育学科的硕士点或博士点,发展现状和趋势非常好;第二类在建制、人员、资金和研究力量方面维持了成立时的原状,发展趋势尚不明确;第三类在高校发展中无所作为,在继之而来的机构改革中被裁员,甚至被撤销或被合并到其他部门。从总体上看,在全部高校高教研究机构中,发展状况居于上述第二、三类型的居多。尤其是地方院校的校设高教研究机构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职能模糊、投入不足、研究力量不强的情况。以至于部分校设高教研究机构产生了“合法性危机”。所以教育部于2004年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的意见》,肯定了高校高教研究机构的作用,要求进一步加强建设。
观察1978年至今高校高教研究机构兴起和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高教研究机构的兴起和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相一致。同样,高教研究机构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改革发展需要的程度决定了它本身的生存和再发展。
二 高校高教研究机构的发展决定于其职能的发挥
如上所说,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催生了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同样,高校高教研究机构是否能够满足高等教育和高校发展要求决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即人们经常提到的“有为才能有位”,这已为高教研究机构的发展事实所证明。1978年,潘懋元针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一穷二白的面貌,撰文呼吁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提出建立高等教育学。于是,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应运而生。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明确机构职能,即开展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建立高等教育学,由于职能目标清晰,努力卓有成效,1984年7月,潘懋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学》出版,标志了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正式建立。厦门大学高教研究所由教研组到研究室,再由研究室到研究所,最后成为我国校设高教研究机构的执牛耳者。从它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目标明确,职能清楚并能坚持不懈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另一个例证是哈工大高教研究所,它的成长经验是高校高教研究机构始终要关注眼前的问题,实际的问题,尽力满足所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哈工大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办学的样板,使用俄式教材,俄国教师授课,哈工大的高教研究从重视教学法和俄罗斯高等教育研究起步,多少年坚持不辍,直到目前为止,哈工大高教所俄罗斯高等教育研究方向仍然在全国具有优势。
高校高教研究机构的生命力取决于它的职能和职能发挥的程度。关于高教研究机构的功能,李庆丰等人认为高教研究的功能定位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二条主线,三大领域,四大功能”。其中“四大功能”指的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政策咨询的功能,科研管理的功能,教育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培训的功能”。冯大同认为,大学中的高教研究机构的基本职能,一是开展高等教育研究,成为学校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二是开展教育咨询,成为学校教育发展决策咨询中心;三是开发管理职能,成为高等教育科学的管理、培训与评估中心;四是开展对外交流,成为高等教育科学的传播与交流中心。蒋冰认为,高校高教研究机构的职能定位是:教育科学研究职能;组织管理职能;人才培养职能;信息交流、出版刊物职能。崔庆玲等学者认为,高校高教研究机构的功能有高等教育研究职能;人才培养职能;学科发展职能;教育信息交流与传播职能;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管理职能;学校决策“智囊团”职能。通观上面论述,不管是四大职能,还是五大职能,甚至六大职能,高校高教研究机构职能的内涵基本一致,只是在外延划分上存在粗与细的区别。笔者认为从这些职能设定的最终目的来分析,高校高教研究机构的职能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三:其一是教育科学研究职能,包括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校本研究和微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许多论者提到的高校学科发展职能其实也是依赖于研究职能的;其二是教育人才培养职能,包括利用硕士点、博士点培养高层次教育研究、管理人才,培训学校教师及管理人员;其三是服务职能,包括提供各种咨询、教育科研项目管理、编辑出版刊物并开展教育信息传播与交流等。endprint
三 地方本科院校高教研究机构职能的重新定位
上述论者对高校高教研究机构功能的论述都是从一般意义上展开的,并没有考虑知名大学有实力的高教研究机构与地方本科院校此类机构之间的差异。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高教研究机构由于条件限制,实际上无法履行理论意义上此类机构的全部职能。地方院校的高教机构在高等教育进入调整阶段后实际上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其一是领导重视不够,未能独立设置。地方院校的高教研究机构的设置模式大多属于合署办公、安置式或附設式。缺乏自由发展环境空间,在组织人力方面没有充分保证;其二是研究经费不足,机构发展缓慢。领导的低认可度和设置模式决定了高教研究机构是地方院校预算最低的部门之一,日常运作经费少,科研经费和专项研究经费完全靠“酌情拨付”。研究条件简陋,往往是几个人,几台电脑,就是一个高教研究室,许多年没有改观也没有发展;其三是研究力量薄弱,研究水平偏低。由于高教研究机构的边缘化地位,高教研究人员地位不高,很难挽留有生的研究力量,人员流动较大。在缺乏研究人才的情况下,难以申请高级别的重大研究课题,现有研究“大都存在‘三多三少的状况”,“思辨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宏观问题研究多,具体的实践问题研究少;经验性总结多,科学性、系统性研究少,没有为学校的具体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上述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地方本科院校高教研究机构一般职能的发挥,进而制约了此类高教研究机构的发展。比如在高教研究机构的一般职能中,关于高等教育重大的、全局性问题的研究,在软件方面需要大学文化氛围和有关领导部门的鼎力支持,在硬件方面需要较为充足的经费、人员和研究力量,由于硬软件方面的不足,地方本科院校的高教研究机构对此心有余而力不足。宏观教育理论研究无力开展,即使本该有所作为的院校研究也因为研究水平低、操作性不强以及教育行政化的影响,也沦为无足轻重的自说自话。再如,没有理论研究的实力和成果,就谈不上学科发展的职能,没有硕士点、博士点,高层次人才培养就是纸上谈兵。至于教师和员工的培训,大多数地方院校由人事处或其他机构管理。高教研究室无缘置喙。
高校高教研究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发挥自身力所能及的职能。地方本科院校的此类机构要根据资金、人员和研究水平现状,对自身职能进行重新定位。由于研究力量有限,没有硕士点、博士点,应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强求人才培养职能的发挥,不把学科建设列入近期计划。同时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舍弃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政策、布局、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规划、招生政策以及高等教育国际竞争等比较宏观的高等教育问题研究,集中力量展开针对所在院校实际问题的“院校研究”,寻找研究突破点,争取校内发言权。刘献君教授曾经就说过:“大学教育研究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院校研究”。院校研究切近本校实际,容易取得研究成绩。虽然地方本科院校高教研究机构要把“研究”视为立身之本,但它真正可以大有所为的应该是服务职能领域。
四 地方本科院校高教研究机构服务职能的内容
地方本科院校高教研究机构要获得生命力,就要在服务职能上下大功夫,作大文章。“在服务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能力”,“在服务中获得理解和支持”。编辑出版刊物是构建服务的平台,交流信息、管理项目,提供咨询是拓展服务的渠道。有的论者提出校设高教研究机构要以研究为本,以期用研究成果指导实践。但地方本科院校高教研究机构重新定位于服务功能之后,虽然还是强调研究,但研究的出发点就由“指导”变为“服务”。具体而言,地方院校的高教服务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科学研究服务
高教研究机构完全放弃研究,就会名不副实。地方本科院校高教研究机构拓展服务功能,并不意味着不进行研究,只是要做调整,变宏观的研究为微观的研究,变全局性的研究转入局部的问题研究,变纯粹的理论研究为具体的实践研究,变指导性的研究为服务型的研究。地方本科院校高教研究机构研究力量有限,宜集中选择院校研究方向。院校研究比较局部,比较具体,实践性和针对性强,可用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院校研究的概念内容也很丰富,可以是发展规划、政策与管理研究,可以是学生事务,教师发展研究,也可以是教学研究。研究发展规划,政策和管理的目的不是去指导决策者,而是给他们提供可供选择的方案,服务于决策。同样,学生管理、教师发展研究是为了服务于相关部门或者直接服务于学生教师,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教学研究不是为了指导教师应该如何,而是与教师分享、讨论,提供可供选择的方案。观念的转变使得切入研究的角度有所变化,由指导向服务职能的转变,必然会使高教研究机构成为有关部门和教师须臾不可或缺的左右手。
(二)科研管理服务
一是知识管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高校的教师需要了解更多专业之外,尤其是人才、市场与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信息,但由于海量信息良莠不齐,加之时间精力限制,他们未必能如愿以偿。高教研究机构有专门的研究人员,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的研究,占有一定的资料。要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将这些有用知识,进行筛选、加工,并经过一定的平台发布,就会变成更多人的财富,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高教研究机构还要积极参与课题项目管理。首先是争取学校领导支持,开展高教课题立项工作。高教研究机构利用自己的优势,规划本校高教研究计划,撰写立项课题指南,举办申报讲座,管理研究过程,由此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推动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其次是协调校内的研究力量,申报高教学会、省部级甚至国家级的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再其次是组织申报各级各类教育研究成果的评奖活动。通过这些管理服务活动,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增加科研经费,扩大机构影响。
(三)信息交流服务
高教研究机构的一般职能中的“办好高水平的学术刊物”、“教育信息传播与交流职能”等,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服务。实际上,地方本科院校广大教职工比知名研究型大学的教职工更需要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在这方面,地方院校的高教研究机构大有用武之地。首先通过编辑学术类或者文摘类期刊,建立网站,为传播交流教育信息打造平台,打通校内校外的通道。其次在编辑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信息系统或者数据库。这些数据既是研究的基础,又能使教职员工通过数据了解需要的信息。再次是组织专题研讨会,专家报告会使校内外的教育教学研究者获得互相切磋的机会。endprint
(四)高教咨询服务
在许多关于高校高教研究机构的功能论述中,虽然表述不同,但都有咨询服务这一功能。高教研究机构从事咨询服务,具有很大的优势。主要是高教研究机构的人員专门从事高教研究,具有理论素养,同时具有大量的信息资料可资利用。但一般论者都将咨询服务功能定位于决策咨询,即充任智囊团的角色,给决策层提供决策咨询。地方本科院校高教研究机构如果只定位于决策咨询,就有沦为无事可干的危险,因为地方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更小,行政化倾向更为明显。所以地方本科院校的高教研究机构除决策咨询外,还可以给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咨询服务。比如开展大学排行榜研究。给教师进修、学生考研提供咨询。此外,此研究也可为社区和社会提供教育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吴昊.高校教育研究机构建设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
报,2008(3).
[2]郭平,谢吉琴.关于高等学校研究机构改革发展的思考
[J].求实,2013(1).
[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经验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周远清.重视域加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J].中国高教研
究,2002(3).
[5]李庆丰,等.找准研究功能定位加强高教研究机构建设
[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1).
[6]冯大同.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室)的发展模式探析[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
[7]蒋冰.加强高教研究机构建设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12(25).
[8]崔庆玲,杨欣颖,王春兰,刘善球.高教研究机构在教学
研究型大学中的职能定位[J].黑龙江教育,2011(10).
[9]盛正发.新建本科高教研究机构走出边缘化途径浅析
[J].中国高等教育,2010(5).
[10]刘献君.大学教育研究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院校研
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4).
[11]宋鸿雁.拓展服务职能:地方高校高教研究机构的发
展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