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事业的进步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初中开始,语文内容由小学的基础性教学转变为提高性学习,不仅会接触更多的句式、词性等知识,更会接触到大作文写作。它不同于小学的短篇小作文,而是将作文写作要求提高了一个档次。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不仅如此,在阅读积累素材的同时还可以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以初中作文为例,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素材积累;创新教学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学生在作文这一主观性比较强的学习环节就稍显薄弱。因此,我国广大语文教育学者应致力于作文教学创新,力图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锻炼学生驾驭文字的能力。
一、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师错误的追求一种模式
在学生写作基础没有打好的前提下,教师一味追求教学进度很容易导致学生写作基础更加薄弱。据笔者调查,有些教师一味追求教学进度是否完成,对学生的理解情况并不关注。在作文这一重点模块,甚至只教学生套用模板和固定句式,如很多老师奉行“龙头、凤尾、猪肚肠”的行文布局,鼓励学生引用很多的名言名句和所谓的“万能句”。我们并不否定名言名句对文章的积极效果,但是这样并没有更深入地引导学生怎么有感而发地写文章。这种呆板的写作模式限定了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错误地认为作文就是“填空题”,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因此造成作文成绩偏低。
2. 学生缺乏足够的阅读量
初中生年龄并不大,小学时的作文课也并不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这些学生的阅读量还远远不够。大家都知道要想写出好的作品必须有足够的积累,但是初中生阅读量还远远不足,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词穷的现象。一个例子或一句话总是翻来覆去地用,这样会影响学生的创作激情。因此教师在传授写作方法的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或布置固定的阅读任务等,提高阅读量,进而提升写作水平。
3. 课程枯燥,因循守旧
应试教育在我国存在了好几十年,虽然国家一直在提倡教育改革,但是实际运作起来难度依然很大。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方式,有些地区甚至对新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有抵触心理,因循守旧,不愿意改变。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中,大部分仍然是教师写教案,按照教案进行“填鸭式”教学,而忽略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超重的课外作业占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
二、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1. 提倡创新写作
创新在任何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同样有着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将创新融入作文教学呢,这就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性。如在教学生进行春天景象描写时,可以组织学生到野外踏青、郊游。学生在游乐中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生机盎然。因为亲身经历过,所以学生写起来会觉得得心应手,达到“我笔即我心”的境界。
2.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
不同的思考角度会出现不同的结论。作文写作也是一样。教师要教学生先从简单的一个角度着手开始写,等学生熟练之后可以尝试从另外的角度进行写作。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思维超出自己的想象而否定学生,应该保留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比如,学生对《水浒传》中林冲的性格有不同的理解,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多种角度的思考方向,并鼓励学生写出来。
3. 积累写作素材
大量阅读是学生快速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捷径。阅读随时都可以进行,不仅是课堂时间,还可以利用许多碎片时间进行阅读。只有不断进行输入,才能有优质的输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至理名言,都印证了素材的积累对写作的重要性。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理解程度综合考虑,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提高素材积累程度,培养学生写作水平。其中,最有效的是让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初中阶段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繁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飞鸟集》等书籍,这些名著不仅出于名家之手,并且言辞优美,内涵丰富,长期大量阅读可以使学生的精神世界越来越丰富。
4. 鼓励学生独立创作
以亲情题材的文章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文章的题材不拘泥于散文等格式,学生可以自由写作。这样能够使初中学生所创作的作文具有一定的个性,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情感受,所以不再随波逐流。
三、 结束语
随着科学教育的发展,传统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够充分地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由于初中學生的心理处于一个体验的阶段,因此他们对生活和学习都充满好奇。在初中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其积极地引导,并且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来教授知识,才能够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马鸣芳.引生活源泉做灵动文章——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探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3).
[2]宋亚军.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探讨[J].教师,2013(18).
作者简介:樊武田,山东省淄博市,山东省高青县第三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