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敏 费桢 林育芳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不少高校在开展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方面存在的问题,职业指导的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后期的追踪和记录等问题,都严重阻碍了各大高校开展有效的就业创业指导。一方面,就业创业指导管理部门的规划具有先导性和战略性的特点,对高校学生未来的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就业创业指导管理部门在高校中占据十分关键的地位,资源占用多,对高校的效益实现不明显使得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演越烈,如何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并且更有效地发展就业创业指导部门的作用成为我国目前的高校管理者面临的又一大难题。在结合和运用就业创业指导管理的知识,分析我国高校目前在就业创业指导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理论来提出改革性的对策建议迫在眉睫。
关键词:新常态;高职院校;就业创业
一、 前言
改革开放的几年来,我国的大学就业创业指导实践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无论是思想理念上,还是在就业创业指导方式方法方面都取得可喜的成绩。然而其中的问题仍然不能被忽视。因此,我们的高校以及大学生教师都应当正视目前其中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思考和探寻问题的根源,并且积极地采取改进的措施,最终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教育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的不断前进。另外,政府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支持大学生的就业,加大扶持,正确引导,推动我国大学生的整体就业水平健康发展,让大学生能够在开展的就业创业指导过程中提升知识技能,培养起各方面的能力。
二、 高职院校就业创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就业创业指导运行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发展规划中,国家明确提出了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要求建立全方位、多方面参与的办学机制,通过有效的方法,促进企业和学校提高在办学上的层次。但是在目前的高校中,对大学生的职业就业创业指导方面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各方面的评价手段单一,以是否达到就业创业指导目标或者达到就业创业指导任务为主,严重束缚了大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发展和延伸的步伐。一方面,关于就业创业指导的发展时间短,高职院校难以在短时间内改革原本的运作模式,建立起来的运行体系存在不少问题,缺乏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对于开展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的重要性,许多学校管理者,虽然有点了解,但尚未真正形成固定的制度和较为完善的执行机构。高职院校在机制的制定方面缺乏主动性,缺乏主动寻找开展适合的发展模式,还没有取得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契合,进一步提高校企之间的积极合作,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继续发展,寻求各种方法和手段使高校建立完善的执行机制,加强政策上的扶持力度,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运行,激励企业通过自身的资金、技术等优势参与到校方的就业创业机制中。
(二) 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建设薄弱
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与资金的投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现阶段的情况看来,高校各项经费来源单一,更多来自于政府财政和学校学费收入,甚至政府的财政投入难以维持学校最基本的运转,更难以将资金留作它用。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组建了较为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但在数量上尚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 1∶500要求。从事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往往是兼职人员,主要是学生工作者如系里的副书记、系辅导员。这些指导教师往往忙于事务性工作,更多地是开展收集,发布各类招聘信息,派遣等工作。但是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忽略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材陈旧,内容重复,工作浮于表面。借助“经验论”,粗略计算预算,难以帮助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制定的计划协调。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无法取得预期效果。没有配套的其他措施加以巩固,因此很多学生存在“三分钟热度”现象,并没有真正开展职业规划,缺少众多创业品质和知识体系,更谈不上如何去构建创业思维。
(三) 就业创业指导缺乏信息调研与反馈
由于发展历史短、起步晚,师资水平低、办学水平不够完善等创业指导都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在就业创业指导进行的过程中,往往对观察工作不够重视,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溝通,在进行信息反馈时,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客观的评估,以及教师与学生两者的结果反馈,协商计划。过程没有做好记录工作,因此当课程结束后,大学生教师的收获往往不多,也没办法对每个大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而在今后的就业创业指导中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就业创业指导方式。各大高校还没有取得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契合,进一步提高校企之间的积极合作,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继续发展。
(四) 针对特殊群体个性化指导不够
原本我国的教育形式长期忽视学生实践方面的教学培养,导致高校学生难以真正运用专业知识,理论知识难以真正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实际的职业指导活动中不仅仅包括那些具体的职业指导目标、职业指导内容、职业指导材料,更应该要求我们的职业指导把这些因素幻化成为让大学生可以理解和吸收的知识,帮助大学生掌握。单一的职业指导评价手段缺乏针对性,使得教师在职业指导中忽视实际的职业指导情况和大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兴趣点,不敢在实际的职业指导中针对实际的问题进行调整计划,结果自然就是无法使用恰当的言行举止来有效地进行职业指导,无法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兴趣。学生权益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专业性讲座太少,学不到课堂外的知识;到企业进行实习机会太少,得不到校外实践的经验;参与校企合作的方面了解太少,导致学生参与度低。
三、 解决高职院校就业创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 优化专业结构,确保出口顺畅
在开展大学生素质职业指导之前,高校方面要将现有的大学生素质和发展需求开展一定的分析和测试,更多的要征询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指导方式的想法和建议,对其缺乏的方面进行探讨,要使得职业指导做到有的放矢,让每个学生有所收获,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大学生教育实践中运用得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进行职业指导过程中,要时刻记住大学生是主体,应该以大学生是否学习到,是否掌握其就业创业指导的内容,并且能够灵活的运用为依据。要在就业创业指导的过程着重激发大学生内部动机,调动起积极性和热情。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就业创业指导,高校与教师之间相互支持与共同合作,制定灵活可行的计划,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计划并知道如何切实实施。运用校企合作的模式,高校邀请企业中那些技术型的企业人才参与到高校学生的教育工作,安排学校的教师到企业参与到实践企业工作中,让教师深入了解企业实际工作,切实增强教师的实践和理论工作水平。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通过对教师进行岗位技能和企业工作经验的培训,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以及进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不断地提高“双师型”队伍素质。endprint
(二) 发挥行业与地域优势,整合就业创业资源
不定期选派优秀的、专业对口的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观摩与学习,这为学生日后踏入社会积累一些工作实践经验,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的发展需要企业具备的资金、技术、设备等优势资源,但更关键的在于企业拥有大批专业技术人员,有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对社会市场的了解程度更深。校企合作,一方面,学校邀请企业那些优秀型、技术型人才为学生授课,结合在社会、企业经历中积累的相关经验,化书本理论知识为易于理解的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使理论知识更易于接受。结合企业人才在社会以及工作方面获得的经验来开展教学,让学生更加喜爱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能够通过企业提供的资金设备更好完善学校办学环境以及条件,并且,学校将企业作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基地,更好地开展学生实践教学活动。校企合作有利于充分利用两者之间的优势,进而达到校企合作双方双赢的局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日后社会竞争力,充分结合校企两者相互具备的环境及资源优势,通过有效的校企合作,让学生能够有效将理论知识与工作经验紧密联系结合,从而成长为具有高素质、高能力、高技能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与企业行业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还强化了同学们的创业意识,为同学们制造一个学习的平台,为同学们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创业基础。充分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一起开展技术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等工作,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
(三) 完善就业创业信息考核反馈机制
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最核心的目标是为了要了解大学生所开展的职业指导活动是否获得了预期的成效,是为了探究经验,了解整个职业指导过程中大学生的表现情况。因此,对大学生教师的就业创业指导活动进行评价虽然是大学生教育评价中的一项很关键的内容,但却不是最重要的。顶岗实习模式主要是学生经过在校三年半的课程理论知识学习后,学校有针对性地向企业推荐人才,或者由学生自荐到企业参与为期半年或时间不等的顶岗实习。在进行大学生职业指导活动评价的时候,应该要有弹性,要能够按照教育及职业指导观念差异制定出不同的,具有差异性的评价方案,在进行评价项目也要因此调整改变。教师要善于做自我评价,对自己的就业创业指导表现做出客观的评价,并及时撰写职业指导日记,经常翻阅,发现自己的不足和进步,增进信心,提高能力。
(四) 搭建创新实践平台,提升學生就业创业能力
在进行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应该是多渠道、多层次的,大学生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不仅采用书本,还可以为大学生们提供有趣活泼的视频动画,或者采用有声的影像资料等方式来帮助大学生们进行职业指导的学习,以生动的形式来提高职业指导效率,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大学生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开展大学生职业实习活动,巧妙地将理论与实际自然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企业具有的生产管理文化,提前进行企业文化熏陶,增强学生责任感,培养学生对企业的主人翁意识。将实训基地设置于企业中,让学生参与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展实地工作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提前到企业内部现场参与,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入到公司实地开展相关工作,接受公司系统的岗位知识,增强学生实践、就业等方面的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开展就业创业指导的实际活动中,尽量少地去使用那些复杂的框架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束缚,而是应该给予大学生更多的空间,让他们选择自己的区角,在实习中学习成长。给予企业知识、技术、培训、人才等多项服务,同时企业给予学院学生实践技能学习的机会,从而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共赢的效果。
四、 总结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全中国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呈现大幅度增加,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高等教育实现了高速发展趋势。每年毕业季,都有大批应届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一方面是由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现阶段的办学封闭,缺乏校企沟通。我国各大高校,集职业指导、生活和科研于一体,无论是知识、技术、智力都较为密集,在当前这个时期,正是其由成长期向稳定期转变的关键时期,这就必然使得各大高校面临一系列紧迫且亟待解决的大学生职业指导的任务。然而,据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几个职业指导工作问题:就业创业指导形式单一,相关职业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就业创业指导缺乏记录跟踪等。本文对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在职业指导过程进行探究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资料,提出部分解决对策,希望给予相关机构一点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威.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9):144-145.
[2]唐爱芳.论高职就业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60-62.
[3]卢岚岚.高职院校就业创业课程优化路径探索[J].亚太教育,2016,(09):142-143.
[4]阮雪刚,陈江.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与提升路径探索[J].中国经贸导刊,2015,(35):98-101.
[5]陈春法.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质量的再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20):54-57.
作者简介:
倪敏,费桢,林育芳,江苏省苏州市,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