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 活跃思维

2018-01-30 19:54张臻
考试周刊 2017年60期
关键词:教学案例创设情境

摘 要:本节课的教学中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采用直观性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中,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推进,逐步建立绝对值的概念。

关键词:教学案例;创设情境;思维活跃

教学案例:《1.2.4 绝对值》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1.2 有理数》的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数轴和相反数等知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借助数轴理解绝对值的意义,能求任意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绝对值又是学生后面学习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有理数的运算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活动:

一、 复习旧知,孕伏铺垫

师:什么叫做相反数?

生: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师:数轴上表示下列有理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

-2.4,7,-4,0,8

生:数轴上表示-2.4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2.4个单位长度……

二、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两辆汽车同时从同一点O处分别向东西方向行驶10km,到达点A、B处。两辆汽车的行驶路线相同吗?行驶距离相同吗?(要求学生画出数轴来表示这个问题。)

生:两辆汽车的行驶路线不同,行驶距离相同。

师:怎样用数来表示两辆汽车的行驶方向和距离呢?

生:向东行驶10km记为+10km,向西行驶10km记为-10km。也就是点A、B分别表示+10和-10。

师:两辆汽车的行驶距离实际上是数轴上表示+10和-10的点到原点的距离。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绝对值。

三、 类比归纳,探究新知

1. 建立绝对值的概念。

师:数轴上表示+10和-10的点到原点的距离都是10,我们就说+10和-10的绝对值是10。那什么是绝对值呢?数a的绝对值怎样来说呢?

生: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师:同学们能举出一些有理数,并求出它的绝对值吗?

生1:因为数轴上表示-7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7,所以-7的绝对值是7;

生2:因為数轴上表示3.6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3.6,所以3.6的绝对值是3.6;

……

师:0的绝对值是多少呢?

生3:因为数轴上表示数0的点就是原点,因此它与原点的距离是0,所以0的绝对值是0;

生4:我有话说,也可以说0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生5:还可以说0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因为0的相反数是0。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真了不起!

2. 归纳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师:同学们发现一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特点?

生1:我发现了一个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生2:我发现了一个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本身。

生3:0的相反数是0。

师:同学们很好地归纳出了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那同学们再思考一下:绝对值是什么数?

生:沉思……

师:距离是什么数?距离会不会是负数?

生:距离只能是正数或0,不会是负数。

师:这说明绝对值只能是什么数?

生:正数和0,也就是非负数。

师:什么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本身?

生:正数和0,即非负数。

师:什么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生:负数和0,即非正数。

师: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呢?

生1:相等,例如5和5的绝对值相等。

生2:也有可能互为相反数。例如4和-4的绝对值都等于4,相等,而4和-4互为相反数。

师:把你们两个的结论综合在一起,就很全面了。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相等或者互为相反数。分为两种情况考虑。

四、 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绝对值的概念的理解。

案例反思:1. 数学教学活动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数学学习活动实际上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建立新的概念,积累新的经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和数学思想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把握知识的生成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层层推进,注重启发式教学,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轨迹”,因势利导,建立新知。课堂教学活动不能偏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不能揠苗助长。

2. 利用好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尤其是学生的一些“错误”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把课堂上学生的“错误”转化成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还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要循循善诱,不要急于求成,直达目标。有时候让学生适当走走弯路,反而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

3. 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交流展示的机会,从学生实际出发,宽容学生,理解学生,循循善诱,细心引导。使学生想说、敢说会说,形成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高雪峰.浅谈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05):57.

[2]孙凤梅.让学生在快乐中学数学[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12):28-29.

作者简介:

张臻,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米粮镇灵龙九年一贯制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案例创设情境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如何将生活实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