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问题解决把小学数字、计算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数量基本关系运用于实际,一直是小学数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模块。基于低年级认识水平与理解能力的不足,带有实际运用的问题解决教学内容成为其学习的难点。文章结合最新版教学课程与新版教材内容,选取部分教学案例,论述低年级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问题解决;方法论述
“问题解决”一直是小学重要的教学内容模块。“问题解决”具有综合性质,它把小学数字、计算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数量基本关系运用于实际,这是一种具备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发展数学思维的重要内容。文章结合笔者的平时课堂教学,论述低年级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 新教材中“问题解决”的学习模式
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解决问题”的要求是:首先,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为此,教师选取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提出数学问题,比如一年级的生活问题练习:例题1:爸爸、妈妈和我,家里还要来4个客人。妈妈准备了6个饭碗,够吗?(先计算,再回答够不够)
其次,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为此,教师给学生讲述解题过程时注重多方面训练学生思维,解题思路往往不止一个,比如二年级《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的“问题解决”练习:例题2:一辆汽车最多可以乘坐45人。已知这辆车从车站出发就坐了30人,中途停车后上车16人,下车19人,请问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这辆车超载了吗?
第三,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学习过程中离不开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创造让学生参与课堂中与同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机会。比如二年级《表内除法》的“问题解决”练习:例题3:光明小学二年1班32人要租车去春游。已知A型车——限乘客9人,B型车——限乘客4人。现在回答以下问题:(1)如果都坐小车,需要租几辆?(2)还可以怎样租车? 我觉得还可以这样租车:A型车——限乘客9人( )辆,再租B型车——限乘客4人( )辆。
最后,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由于学生的认知与理解能力不足,教师需要根据“问题解决”题目,认真地给学生理清里面的关系量,让学生理清题目蕴含的数学关系,从而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鉴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步骤做起,即创设情境引出主题图——学生观察——找出数学信息——独立思考——提出数学问题——合作交流——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验算、口答。
二、 创新教材的“问题解决”教学方法
基于新教材的“问题解决”融合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模块教学内容方式的呈现方式,2012年版一年级新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都设计了解决问题的例题,这为众多学生提供了广大的思维发展空间。
(一) 充分结合新教材资源,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考“基点”。
無论在编排设计,还是在教学知识问题设计上,教材中总能有众多资源。教师需要结合学生情况,好好利用教材有效资源,提取有效教学信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得以有效展开。新教材在细节处理上颇具特色,一年级的新教材中解决问题的几步策略,在所有的例题中都有体现。教师充分结合教学例题进行有序拓展,将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起来,带领学生获取信息能力,从而连贯问题与题目信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减法(一) 》这一单元中,教材第77页创设了3个同学一起折星星的情境来学习《生活中的连加问题》,教材用了一系列的情境使学生明白解决生活中的连加问题可以列连加算式,也可以用列表的方式进行解答。这种情境式可以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能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新教材也让“数量关系”隐含在情景中,注重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性。
(二) 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审题,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考“重点”。
小学“问题解决”的难点不是在于里面具体数据的多少,然而要解决的关键在于题目中的蕴含的文字语言理解与数量关系,即要如何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寻找到里面蕴含的数学关系,为此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可是,面对“问题解决”题目,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需要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审题。
首先,认真读题,注意各种信息。教师需要传授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为此,第一,从情景图、题目文字以初步理解题意;第二,从题目问题、数量关系中深入理解题目条件;第三,教师要跟学生讲述分析已知量与未知量是什么?例如,上面例题2中的题目是配合了一张图片,即“中途停车后上车16人,下车19人”文字的图画,同时在车的上方写着“已知这辆车从车站出发就坐了30人”,在图片下面就提出了题目的问题。在这道题中教师就需要认真引导学生看图,分析语言文字信息,不能遗漏相关信息。再如,在二年级中《有余数的除法》中“问题解决”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跟学生讲述分析已知量与未知量是什么?一个题目“一本练习本要6元,小明有20元钱,他可以买几本练习本,还剩多少钱?”分析这个题目中的已知量“一本练习本的价格”和“小明的20元钱”,未知量也就是要解答的内容是“可以买几本练习本”和“还剩多少钱”。
其次,多形式的题目,培养审题能力。现行新教材在解决问题内容上采取了多样的呈现形式,以情境图、对话、表格等形式,这能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审题能力。为此,教师要多训练学生此种形式的试题练习。
三、 总结
数学源于生活,反过来又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教师给学生有一种渗透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即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乐趣。小学低年级问题解决的教学是整个问题解决教学的基础。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前进,才能找到更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姜海波.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方法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1,(29).
[2]郭美银.新课程理念下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0,(14).
[3]黄义贞.谈小学低段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J].中小学教学(小学版),2010,(Z2).
作者简介:
吴雪花,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赖源中心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