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讨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多元化、开放性等优势,改革创新心育形式与内容,构建起集知识教育、咨询服务、活动引导、危机干预“四位一体”的心育育新模式,提升心育成效。
关键词:互联网+;四位一体;新模式
一、 互联网+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心育改革是教育现代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信息化浪潮不仅为心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宣传途径,也提出了紧迫任务。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环境的开放性、虚拟性、平等性和互动性等特点,探究心育服务形式,构建心育新模式,更好的服务学生成长,是学校心育工作面临的重要工作。
2. 基于互联网+背景开展心育是以人为本变革心育理念的客观需要。
传统心育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单向信息传输模式,不注重以人为本,抑制了学生主体能动性发挥。基于互联网+背景开展心育工作则最大限度为学生全方位“赋能”,确保受传平等、多维互动,实现其主体地位的回归。
3. 基于互联网+背景开展心育工作是整合资源提升实效的可靠保证。
传统心育因为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单一以及学生的主观拒斥,导致教育成本高,受益面小。互联网匿名的安全性、交互的便捷性,传播的高效性等有效突破时空限制,确保了心育工作共建共享,有效提升心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 互联网+背景下“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内涵解析
1. 互联网+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互联网+背景下心育是指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将其作为学校心育工作的新阵地、新工具、新方法,并把传统心育与网络心育有机结合,线上线下双路径改进和提升心育成效,是心育工作的一种全新模式。
具体而言,学校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紧抓教育信息化契机,通过个人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充分运用微信、微博、QQ等多种信息传播技术手段,调用整合世界大学城空间、慕课/微课等数字资源,形成“云端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交互平台”,不断优化平台建设、强化平台运用,创新开展心育工作。同时,完善心育统筹规划与工作机制,注意规避网络心育的局限与弊端,线上线下双路径开展心育工作,化解虚拟与现实的分离危机,为心育成效形成合力。
2. “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学校利用互联网构建集教育、咨询、干预、活动“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开展心育知识宣传、课程教学、咨询服务、活动引导、危机干预等服务,既为学生提供集约化的心育学习支持系统,又提供便利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展示平台,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营造学生自助——互助——他助的多赢格局。
三、 互联网+背景下“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构建路径
1. 空间+微信灵活推介心育知识宣传
学校充分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利用其共享交互、无限联通的优势,精选海量优质心育资源,改革资源呈现形式,注重突出用户体验,将文字、图片、声像、动画等方式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知识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印象深刻,实现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提升心理保健能力的教育目标。
此外,学校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推进知识普及与宣传,笔者所在学院建成的“一米阳光,心灵花园”微信平台,在精准分析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定期推送包括心语、心闻、活动通知及活动图文等信息,引导学生对各类心育资源进行探讨、交互、反馈、分享,潜移默化强化学生心理保健意识,提升其心理保健能力。
2. 空中课堂+微课开启课程教学新常态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利用各种现代信息化技术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笔者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建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名师空间课堂,创新开发序列化品牌微课,打造集成化教学资源,建成了集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针对性于一体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启了“在线教学、在线实训、在线自测”互动课堂探索,从课程资源建设、教学运行管理、学生学习方式、学科教育融合等方面着力创新,构建起教学新常态。
3. 网络咨询+面谈咨询开展咨询服务
传统心育模式下,由于社会對心理问题的刻板偏见,以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特有的闭锁性,很多学生不愿或不敢暴露自己。网络的便捷性、虚拟性和隐秘性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这种更具安全感的“心声交流”,减少了心理咨询中阻抗的发生。学校可以通过QQ、世界大学城私信等工作开展咨询服务,一方面教师主动访问学生空间,第一时间掌握其在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心理动态,对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以留言、私信发送等方式学生提供及时、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另一方面,对于心理困扰严重的学生,在网络咨询建立了良好的咨访信任关系基础上,建议其接受线下面谈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
4. 线上+线下心育活动提升学生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取得成效,知、情、意、行四个维度的教育引导缺一不可。学生不仅要习得心理保健知识,更需要在活动体验中完成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行为的体悟,确保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学校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开展各类心育品牌活动。活动从开发设计、宣传引导,再到展示分享和推广辐射,可依托网络平台完成;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学生则可以通过线下真实情景体验,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在线参与和多元交互,每位交互个体既是自身学习的创新者和受益者,又成为了他人学习的参照者和助力者,从中启迪思维视角,优化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李虹霞.基于云计算的高校网络心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空间怡心园”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5,(6):77-78.
[2]孟维杰,张晓书.网络心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反思与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151-153.
[3]杨巍.“互联网+”时代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8):46-47.
[4]吴峰丽.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1.
[5]姜巧玲.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D].湖南:中南大学,2012.
作者简介:
李虹霞,湖南省益阳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