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良
(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人民医院骨一科 郸城477150)
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骨密度及骨矿含量下降,骨微结构遭到破坏,增加骨脆性,从而易引发骨折的全身性骨病。临床表现以腰背部疼痛为主,且多发生在脊柱或脊柱两侧,卧床休息时可缓解,但腰背部承重时,疼痛会明显增加[1]。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是临床最常见的骨质疏松并发症,患者脊柱易出现后凸状畸形及脊柱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2]。椎体成形术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主要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少、疼痛小的特点。本文就单侧与双侧入路行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8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男24例,女 20例;年龄 60~85岁,平均年龄(72.1±2.4)岁。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61~85岁,平均年龄(72.4±2.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凝血功能、X线等,实施椎体成形术治疗。
1.2.1 对照组 采用双侧入路。患者取俯卧位,在G型臂的辅助下,明确并标记病变椎体及椎弓,常规消毒铺巾,行局部麻醉,于标记处作一0.2 cm的小切口,根据预先估计的角度进行穿刺,借助G型臂对进针角度进行调整,确保穿刺针尖位于棘突位置;经双侧椎弓根入路,待骨水泥达到合适标准时,拔出穿刺针,仔细检查确定无活动性出血后缓慢退针。
1.2.2 观察组 采用单侧入路。体位、麻醉及穿刺方式均同对照组。在X线引导下经一侧椎弓根穿刺建立工作通道,由正位伤椎一侧椎弓根的外上方左侧11点钟的位置进行经皮穿刺。穿刺针通过椎弓根,深度达到椎体中部,至椎体前1/3处,正位透视下确认穿测针到达椎中线,确认穿刺位置良好,去除穿刺针。注意骨水泥量不能超过单侧3 ml。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周及随访1年Cobb角改善情况;(2)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疼痛程度及住院时间;(3)观察两组脊柱功能障碍指数变化;(4)观察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骨水泥渗漏、切口感染、神经根压迫。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前后Cobb角改善程度比较 两组术前、术后1周及1年Cobb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Cobb角改善程度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前后Cobb角改善程度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
2.2 两组脊柱功能障碍指数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脊柱功能障碍指数分别为(11.51±1.48)、(11.26±1.97)。两组术后脊柱功能障碍指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 两组手术情况、疼痛程度及住院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及术后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手术情况、疼痛程度及住院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手术情况、疼痛程度及住院时间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5。
疼痛程度(分)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住院时间(d)手术时间(min)X线照射时间(min)44 43 7.6±2.4*7.8±3.0 40.31±9.20#56.30±10.33 14.53±4.21#26.31±4.42 2.33±0.24#5.29±1.07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骨水泥渗漏1例、切口感染1例、神经根压迫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2%(3/44);对照组骨水泥渗漏4例、切口感染6例、神经根压迫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23%(13/4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各种老年性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其中老年骨质疏松症最为常见,具有多发性、隐匿性、难治性的特点,且以疼痛、脊柱变形、骨折为三大表现,成为当代临床研究的重点课题[3]。
临床治疗以调整生活方式、补钙及药物干预为主,但疗程长、见效慢,还易引发褥疮、泌尿系统感染、骨质继续流失等并发症,治疗效果并不理想[4]。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成熟,微创手术给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带来新进展,其中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等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手术入路的选择上一直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5],理论上双侧入路则更利于骨水泥的均匀分布,为脊柱稳定提供保障,但在手术操作中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而通过单侧椎弓根入路可使椎体满足双侧椎弓根入路同等抗压强度,促使压缩性椎体越过中线扩散至对侧,可取之处不弱于双侧入路的应力承载表现,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一定效果。
本在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住院时间、Cobb角及脊柱功能障碍指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疼痛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单侧与双侧入路行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两种术式在Cobb角改善程度及脊柱功能障碍指数等方面比较并无明显差异,但单侧入路术式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小、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1]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4(1):2-17
[2]王雨,王瑜.单侧与双侧入路行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对比[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6):24-25
[3]朱秀英,聂英坤,武小薇.老年人骨质疏松症临床特点分析与探讨[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1,35(5):365-366
[4]童卫华,扈佐鸿,刘浩,等.单侧与双侧入路行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疗效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22):3656-3660
[5]王珏,卓瑞立,原涟靖,等.单侧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9):1506-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