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灵
在医疗事业发展的过程中,CT增强扫描技术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这种扫描技术运用中,可以使患者的器官产生密度差,使患者的病变显示出较为明显的现象,在这种扫描中需要增强后血管以及血管的丰富性,提高器官以及病变组织的密度性,从而形成较好的密度差,在这种反应中碘过敏是出现CT增强检查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在临床中,通过CT增强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病发现象,提高临床效果,所以,研究中对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工作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选择了本院2015年9月到2016年11月的84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42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21-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50±1.09)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8-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09±1.24)岁。肝脏扫描患者70例,腹部扫描1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扫描位置等数据统计中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预防及护理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了不良反应预防以及不良反应护理的方式。其中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不良反应预防的过程中,其基本的预防方法分为以下几点:第一,了解病史,在使用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前需要对患者的过往病史进行系统性的了解及分析,查询患者是否存在碘过敏史的症状,对于存在碘过敏史的患者需要禁用。第二,对患者进行碘过敏试验。在进行碘过敏试验之前,需要护理人员询问患者的病史,在碘过敏试验中需要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密切观察,在试验之前需要患者禁食6-10h,试验前需要在造影前30min进行静脉推注,采用碘普罗胺,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过敏反应。第三,渗透的预防,对于CT增强扫描而言,主要是在短时间内在静脉内注入大量的造影剂,这种现象中会对不同软组织造成影响,严重的会对患者的皮下组织造成功能障碍,因此,在预防中需要护理人员注意这种限制问题。护理人员在注射时,需要选择较粗以及弹性较好的大血管,保证注射的高质量[1]。其次,不良反应的护理工作。在不良反应护理工作构建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在注射造影剂时,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按照先快后快的原则,同样,在注射中也需要按照血管的弹性、粗细以及患者的实际状况进行设计,在最初的缓慢注射中其速度需控制在5-10ml,逐渐增加注射速度,护理人员一定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变化状况,当患者发生过敏反应以及渗透问题时,需要及时停止注射。同样的,在高龄以及病情较重患者的CT增强扫描护理中,必要的状况下需要对患者的心电图以及血压变化进行检测。第二,在护理中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造影剂反映进行分析,检查结束之后需要对患者观察30min,分析患者是否出现异常反映。护理人员当发生不良反应时,需要及时联系值班医生,针对患者的症状构建针对性的治疗策略。第三,渗漏护理,在渗漏程度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通过对渗漏程度的分析,进行穿刺周围组织的肿胀问题,将其范围缩小到5cm的状态,患者在该种状态下局部皮肤出现红肿以及穿刺周围肿胀现象。当范围扩大到5cm的状态时,患者的皮肤会出现红肿现象。在护理的整个过程中,当发现造影剂渗透现象时,需要立刻停止注射。在对轻中度患者症状分析中,需要抬高患者的肢体,促进静脉回流,从而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减轻药物对患者指头造成的影响。对于早期症状可以采用50%的硫酸镁溶液进行保湿冷敷处理,并在24h之后,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以及5mg的地塞米松进行局部湿敷,从而提高护理的整体效果[2]。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CT扫描中造影剂的不良情况进行了分析,将其结果分为三种状态:第一,轻度:临床表现为皮肤发红、恶心以及少量荨麻疹现象;第二,中度临床中存在大量荨麻疹、喉头轻微水肿以及血压下降;第三,重度:临床表现为休克、血量明显下降。发生症状=轻度+中度+重度[3]。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及分析。
研究中对两组患者造影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在进行造影剂过敏及其副反应分析中,虽然临床中并未发现有效的护理措施,但是,通过预防以及护理工作的构建仍然可以与避免患者所发生的不良反映[4]。研究中对患者的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护理方式的整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构建之前需要全面、系统的掌握患者的病史,确认患者反应症状的程度,如高危因素、禁忌症等,通过对患者患病程度的分析,进行造影剂的选择。对于一些高危因素的患者而言,其中的糖尿病、心脏病以及肾功能障碍等患者而言,需要进行造影剂的有效运用。第二,在检查中需要保证患者的空腹状态,并纠正水电解质的紊乱问题。第三,及时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缓解患者的病症。第四,在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按照医生的嘱咐使用联合性的抗药物质,严格的控制计量,通常状况下,在造影前的1-2h口服西米替丁或扑尔敏。第四,尽量选用非离子性的造影剂,全面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症状发生的概率[5]。
本文在研究中,对患者不良反应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两组患者造影不良反映的状况分析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发生概率为4.76%,对照组患者的发生概率为9.52%,观察组通过护理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而言之,通过对造影剂过敏的不良反映分析,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症状会对的生命造成影响。因此,在护理工作构建的过程中,需要积极观察患者的症状,治疗中需要构建科学化的预防及护理手段,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不良反应症状的治疗,提高整体的护理效率。对于专业的护理人员而言,在护理工作中需要构建严格性的规章制度整合机制,按照医嘱提高CT增强扫描的诊断机制,从而为临床医学的创新提供有效支持[6]。
表1 两组患者造影不良反应分析
[1] 成小连,马玲.CT增强扫描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98):198.
[2] 姚丽华.护理干预对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6,(21):33-34.
[3] 张荣.CT增强扫描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7):64-65.
[4] 李成.CT增强扫描过程中碘造影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82):367-368.
[5] 郝秀杰,梁宪玲.高血压患者CT增强扫描过程中碘造影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26):143.
[6] 梁改琴,周晟,张倩.心理疏导及行为干预对CT增强扫描患者降低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