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图书馆,重庆 400037)
抗日战争是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中华民族由此揭开民族复兴的新篇章。
说唱艺术作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说唱艺术包括弹词、鼓词、唱词、金钱板等,内容十分丰富。说唱艺术,集音乐、文学、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说中带唱、唱中带说。说唱艺术主要在茶馆、酒楼、书场等地表演。近代中国比较封闭,说唱艺术迎合了民众的欣赏习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说唱艺术在抗战时期盛极一时,一度十分活跃。在老舍的领导下,重庆还成立了“曲艺抗敌宣传队”。本质上讲,说唱艺术是民众表达情趣常用的工具,是民众的日常娱乐和消遣,故说唱艺术无所谓内容或者意义。然而,抗战时期说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有着特定的历史政治原因。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以抗日救亡为中心,说唱艺术即具有明显的战时特征,“在抗战中,我们的一切都起了非常的激变;无疑地艺术在这伟大的时代里也随着变动他的形式,变动他的内容,来适应这时代的要求。而且,无疑地要掉转来策动这伟大的民族战争的进展”。[1]
抗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烧杀抢掠,肆意践踏着中华民族,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为了取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时,中国人民以不同的形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广泛利用各种资源来支援支持抗战。在这一历史紧要关头,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抗日特性的说唱艺术应运而生。这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和鲜血谱成。大量的抗战时期说唱艺术,以民间文学形式简便、快捷、有效地宣传抗日、增强自信、鼓动人心、砥砺国魂,成为中国民俗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成为中国近代革命史的重要部分。它记录了那场轰轰烈烈的反侵略战争,描述了抗战时期民众的生活面貌及精神状态,见证了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抗战时期说唱艺术紧紧围绕“抗日救亡”的主题,歌颂中华民族誓死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顽强挽救民族危亡。或雄健浑厚,或荡气回肠;或单口说唱,或多口说唱;或琵琶、三弦伴奏说唱,或鼓、板击节说唱,或以金钱板为伴奏的说唱,或无伴奏的说唱;或讲述故事,或描摹人物,或抒发感情,风格多样。这些抗战时期说唱艺术,通过说唱艺人绘声绘色的表演后,其产生的感染力与影响力是其它文字形式所无法相比的。对此,老舍在《鼓书艺人》中曾借孟良之口说,“大鼓艺术,只需一副嗓子、一个琴师、一段好鼓词,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到处串茶馆,爱上哪儿就上哪儿,花钱不多。但艺术效果却很大”[2]。
抗战时期说唱艺术大多以真实历史事件为依托,生动再现抗战历史,控诉日军所犯的滔天罪行,歌颂中国军民不屈不挠、团结抗日的革命精神,激励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坚持抗日的坚定意志。如以1937年宝山全营殉城为背景的《宝山全营殉城新开篇》《姚子青》,针对1939年大中华勇士扭寇兵板浦有感而作的《上海一勇士》,歌颂上海闸北孤军八百壮士与日军激战四日夜的《八百英雄》,描述抗日首胜的《平型关》,还有《居庸关》《战浦东》《战南口》《卢沟桥》等。此外,既有号召中国军民同仇敌忾,誓死抗日的说唱艺术,如《抗战金钱板》《打日本》《抗战柳连柳》《抗战竹枝词》《抗战弹词——大战臼关》《抗战到底》《抗敌金钱板》《抗战弹词——打日本》等。也有直接号召民众参军,走上抗战前线的抗战时期说唱艺术,如《十劝从军唱词》《哑子投军》《征兵歌》《女战士》等。也有表现农工商各行各业支援前线、团结抗日的抗战时期说唱艺术,如《不吃糖,救灾殃》《劝募寒衣歌》《慰劳国军》《劝买救国公债通俗歌》《春礼劳军歌》等。也有揭露汉奸卖国贼丑态,锄奸抗日的抗战时期说唱艺术,如图文并茂、快意除奸的《开封大除奸》等。也有歌颂抗战军民个人英勇事迹的抗战时期说唱艺术,如《姚子青》《三勇士》《断桥却敌》《女战士》《黄梅兴》《阎海文》等。
抗战时期说唱艺术,在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曲蕴和借鉴西方民俗曲蕴基础上,结合抗战时代主题,开拓创新,创作出一首首具有广泛群众性和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弹词、鼓词、唱词、金钱板等。这些抗战时期说唱艺术不论是创作方法,还是曲调、旋律,还是主题内容,大多根据中华民族传统民俗创作或改编,追求曲调旋律与主题内容的统一,创作方法细致独特。这些抗战时期说唱艺术,在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曲蕴的基础上,也把一些西方民俗曲蕴或创作方法融汇于作品之中,探索出优秀的抗战时期说唱作品。抗战时期说唱艺术,通俗易懂、和谐悦耳、广受民众欢迎;富有中西民俗曲蕴特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以抗日救亡为中心,彰显爱国主义时代精神。这些正是抗战时期说唱艺术广泛流传、拥有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如仿凤阳花鼓创作的《不吃糖,救灾殃》,节奏明快,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号召民众节约物资,救济灾荒。石德玉仿平剧数板依齐辙创作的《劝募寒衣歌》,意境凄凉,情真意切,号召各界捐募衣物,帮助迁入贵州广西地区的抗战难民过冬。老向依国韵创作的《抗战到底》,包括四十二首民众歌曲,歌词幽默风趣、通俗易懂、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充满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烈憎恨,洋溢着爱国主义乐观精神。又如《十劝从军唱词》,采用中国民俗传统的顶真手法,层层推进,旋律激昂,声声地呼唤广大民众积极从军,奔赴战场,英勇杀敌。东翠宝创作的《小喇叭嚇退敌兵》、穆木天创作的《江北铜匠王阿毛》,带着典型的民歌叙事特点,叙述一个中国普通民众不畏强日,英勇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整个过程,激励民众团结抗日,坚定民众抗战必胜信念。
丰子恺在《谈抗战歌曲》中曾说:“前线的胜利,原是忠勇将士用热血换来的。但鼓舞士气,加强情绪,后方的抗战文艺亦有着一臂的助力”[3]。唱艺术,通过激昂或悲情的曲调说唱,通过栩栩如生的艺术表演,再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控诉日本帝国主义所犯的种种丑恶罪行,歌颂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誓死抗日,动员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从而唤醒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凝聚力,激发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热情,激励最广大中国人民为抗日民族解放事业共度艰危、坚毅不挠。在抗战时期说唱艺术等民俗的感召下,中国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捐募寒衣、购买救国公债、积极参军等各种实际行动参与抗日民族解放事业,营造出全面抗战的良好氛围,有力支援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因此,我们说抗战时期说唱艺术为抗日民族解放事业胜利发挥着重要历史作用。
抗战时期说唱艺术,空前活跃,为民众所喜闻乐见。在抗日战争年代,时代赋予说唱艺术抗日救亡主题,说唱艺术积极推进抗日救亡运动。抗战时期说唱艺术,在中华民族抗日解放事业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抗战时期说唱艺术吸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了传统民俗的创作方法、曲调旋律,融汇了浓浓的乡土气息,走进人民大众的内心世界,反映人民群众团结抗日、誓死抗日的思想感情,切实表现了中华民族优秀革命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抗日救亡这个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历史语境,召唤说唱艺术新创作方法、新品种、新体例、新旋律、新曲调,为中国说唱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国说唱艺术园地。抗战时期说唱艺术的群众认同力、艺术魅力、茂盛生命力、深远影响力,对于丰富现代中国民俗的创作和发扬现代民俗对民众的动员作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老舍,等.抗战与艺术[M].重庆:独立出版社,1939:1-2.
[2] 何萍.重庆抗战歌谣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研究生院,2013:28.
[3] 丰子恺.子恺近作散文集[M] .成都:普益图书馆,194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