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第一幼儿园 李星华
我园教师相当紧缺,为了满足正常保教活动的需求,近年来聘请了近二十名年轻新教师,占我园师资队伍的一半以上。大量新教师的融入,一方面填补了教师的缺口,使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的结构;另一方面也使新教师的培养成为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头戏。
为了使初入职教师尽早进入角色,适应幼儿园保教活动的需求,我园对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引领教师明确“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同时也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培训策略。其中,对初入职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的培养,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对于刚踏上教师岗位的职初教师而言,只有具备了初步的班级管理能力,才能尽快适应直至胜任幼儿园的保教工作。
众所周知,班级是幼儿园的最基层组织,是由幼儿和保教人员共同组成的集体,是实施保教任务的最基本单位。它也是幼儿所处的最切近环境和最具体的生活场所,对幼儿的发展有最直接的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都直接取决于班级保教工作的成效。而班级管理则是一门艺术,需要一定的能力,形成一系列必要的常规,才能保证各项保教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初入职教师成为合格教师要走好的第一步应该是班级管理能力的培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因此,初入职教师在繁琐而紧张的一日活动中,要使幼儿园的班级管理工作卓有成效,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初入职教师必须要有清晰的头脑和工作思路,要仔细分析班级情况,了解孩子及家长的特性,做到对孩子及家长了然于心。同时,要提前熟悉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制定好适合本班孩子特点的、与本班实际情况相匹配的各种计划,如:班级计划、周计划、一日活动计划、家长工作计划等。根据计划逐一安排、实施自己的班级工作,这样,就避免了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忙乱和无序。
此外,初入职教师还要乐于实践,身体力行,以高度的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把孩子和家长的事情时刻放在心上,周密处理好班级的各种小事和琐事。如:从来园时的班级点名,到召开家长会、策划亲子活动、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孩子物品的管理等,都是班务管理的重要内容。班级管理无小事,事事皆重要,牵一发而动全身。初职教师要学着及时处理班级的偶发事件,不要等到问题成堆,才着手解决。因此,初职教师要想使班级管理工作得心应手,就必须精心计划、勤于实践,积极、主动、负责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班级管理是幼儿园管理的基础,也是提高全园保教质量的保证。初入职教师刚带班时常常忽视建立教育常规和孩子的习惯培养,因此所带班级的孩子常规较差,教师就是喊破嗓子也无法使孩子安静下来。就班级管理而言,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十分重要。一个班级的良好秩序需要强有力的常规的约束,而宽松、愉悦、温馨的家庭式氛围的创设,对班级孩子的常规形成十分重要。一个班级良好常规的形成,需要班级教师、保育员、家长几方面的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初入职教师在班级中必须懂得尊重老教师,与班级成员之间相互关爱,相互理解,协调做好家长工作,营造出宽松、温馨的和谐氛围,才能让幼儿有一个愉快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有助于班级良好常规的形成。
首先,小班时期是养成各种常规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孩子情感依恋强烈,这就要求保教人员要营造好与家庭相似的宽松、温馨的和谐环境,以便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养成良好的班级常规。如小班孩子在入园前,可以召开班级管理会议,就“如何接待新入园的幼儿及家长”“如何养成良好的常规”进行共同商讨,达成一致意见,统一行动。孩子入园后,保教老师每天主动热情地接待他们,和孩子拉近距离,亲切呼唤孩子的乳名,和孩子交朋友,以自己的爱心去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孩子们很快从对家人的依恋转移到和老师的亲近上,适应了班集体生活。孩子们在相互关爱的轻松环境下,逐步养成了一日活动常规。这是保教人员共同付出爱心,创建宽松、愉悦氛围的作用,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前提。
其次,在中、大班,初入职教师应懂得注重对幼儿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如:在环境的创设、区角的设置、墙面的布置、主题墙、自然角的更换等,都应充分尊重幼儿,在楼梯走廊、边边角角处,都可以展示幼儿的多样作品。孩子们积极参与布置环境,共同商量、共同创设,知道自己就是班级大家庭中的一员。这样,既提高了幼儿的兴趣和创造性,使幼儿产生了改变环境的成功感和责任感,也加强了对幼儿进行爱惜劳动成果和保护环境的教育,促使班级管理工作更加有效。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深入贯彻与实施,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保教人员必须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保教并重,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保育员人人都是管理者。因此,初入职教师在班级活动的设计、组织安排、班级常规的制定中,应让孩子、家长、配班老师和保育员都走到班级管理的前台来,全员参与班级管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开学前召开的新生家长会活动中,以往都是由业务园长一人包办,唱独角戏。随着理念的转变,角色的转换,带班老师、保育员可以共同参与讨论:家长会应该怎样开,家长希望了解什么内容,孩子入园前家长应做哪些准备,以及家长如何配合幼儿园等等。然后再根据教师和保育员讨论的意见,制订家长会会议内容和形式,以班级为单位,由带班老师和保育员召开新生家长会,向家长介绍班级常规管理办法,以及家长需要配合的地方。这样的家长会开得十分成功,反响很好,家长都特别乐意参加。初入职教师从中尝到了班级管理中角色转换的甜头。在班级常规管理中,老师们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让孩子们自己讨论制订各种活动规则,孩子们表现积极,规则意识也特别好,班级管理初见成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园的班级管理是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的。因此,初入职教师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可以尝试利用家长资源进行班级管理。
(一)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明确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很多家长单纯地把幼儿园当作看管幼儿的生活护理场所,对幼儿园班级的一些规则不懂得遵守和配合,这对幼儿园的班级管理就产生了负面影响。针对这些情况,应积极向家长宣传《纲要》《指南》等相关政策法规,引领家长转变观念,明确幼儿园的任务是:贯彻保教并重的原则,创设与幼儿的教育和发展相适应的和谐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因此,园内的教师和保育员,保教并重,职责不同,工作内容各有所侧重。在工作中,老师保育员相互配合,保中有教,教中有保,共同完成班级孩子的保教任务。
家长们了解了以上情况,对老师和保育员就能充分尊重,也能心情愉快地配合班级保教工作,积极服从班级的常规管理了。如小班孩子刚入园时,由于分离焦虑使得孩子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许多家长对孩子在园缺乏安全感,要求陪吃陪住,对老师和保育员不放心,这给刚入园的新生班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于是,为了让孩子尽快摆脱分离焦虑,适应集体生活,教师可以从班级管理的角度出发,请家长在孩子入园后及时离开,由老师和保育员以教育的手段来吸引孩子,以转移注意力。很快,孩子们适应了集体生活,哭声渐渐被笑声代替,班级常规管理也渐入正轨。可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对班级管理是多么重要。
(二)明确家园合作与班级管理的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幼儿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它的特有地位,许多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开始用慎重的眼光看待家园合作这一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在幼儿园的班级管理中,有些活动老师可以征求家长的意见,也可以请家长参与和指导,还可以请家长助教。同时,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和行为,指导家长配合开展班级管理的工作,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的目标、要求,以便家园合作,形成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三)形式多样的家园合作方式有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为了保证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使家长进一步明确家园合作的内容,取得最佳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家访记录、家园联系栏、家园QQ群、微信群、家委会、家长开放日和家长学校讲座等方式加强合作和沟通。在“家园联系栏”中,各班把自己班级和所要开展的活动情况,在栏内提出家园配合的目的、要求,家长对此很关注,使得这个栏目充分发挥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入园和离园的时间,和家长沟通和交流如下情况:班级将要开展的工作、幼儿在园情况、家长将要配合的事情、家园合作的重要性等。让家长了解到,只有家长切实地参与,才能使孩子所在的班级管理得更好,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地发展。家园间要建立经常性的双向沟通,家园双方要随时互通信息、交流看法,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从而在教育上达成共识,提高班级管理质量。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班级管理也与教师的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有关联,一些看似细小的事情更需要教师的细心、耐心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初入职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需要多方探索共同努力,才能收到明显成效,才能使初入职教师具备最基本的保教能力,最终为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