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兰,马 越
(云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增强当代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助于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运用,对当代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也产生诸多影响,使得青年意识形态认同产生一些问题。如何做好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年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增强青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是当今重要的理论及现实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防不胜防,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失语”现象严重
当今时代,新媒体是宣传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一直在继续,试图破坏我国国家安全,颠覆国家意识形态。随着新媒体的普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又产生了新形式、新方法,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防范工作又面临着新挑战、新要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和便利,通过影、音等视听传媒系统及新媒体技术持续加强渗透西方意识形态思想,通过制造话题、扩大事态及上升政治高度等手段来传播西方意识形态的声音,利用文化产品的输入来渗透意识形态思想,通过培养为西方发声的代言人来扩大意识形态影响的范围。青年群体较为活跃,思想还未完全成熟,同时也易愤怒、易受煽动,容易被敌对势力制造的话题舆论轻易影响和利用,产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质疑和对西方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
青年群体有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纵观当下深受青年喜爱的文化产品,无一不是满足了青年的某种需求,如网络游戏、影音动画、微信、QQ等皆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而意识形态对他们来说似乎没有被宣传、被教育、被规范的需要[1]60-61,如此一来青年人对政治的关注和学习减少,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地位也逐渐下降,这也使得我国当前意识形态面临着在新媒体主阵地占领不明显的问题。与此同时,纷繁复杂的信息、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冲击着青年的生活,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舆论中的影响力和领导力,从而给了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以可趁之机,也给当代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政府监控困难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范围广、速度快、互动性强、传播内容丰富多彩,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在开放的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群体可以更多地参与互动和讨论,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及表达权。网络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和话语权的充分表达得到了当代青年的青睐。但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充当信息的制造者和传递者,而虚假信息、错误观念的传播及大量网络文化垃圾的泛滥,污染了互联网环境,影响当代青年的独立思考和判断。部分媒体平台及自媒体人为吸引关注量、阅读量,迎合现代人审美、审丑、审异、审怪等心理,制造虚假、夸张的标题,发布毫无意义价值的毒鸡汤、文化垃圾及在没有核实新闻来源真实性的情况下散布虚假新闻,加之政府监管网络信息具有难度,审核标准难以统一,媒体平台审核制度不严谨甚至为吸引观看流量默认其行为,助长了歪风邪气;在传播内容、信息的选择上用低俗、怪异的手段来引人注目,各种荒诞离奇甚至违法乱纪的“事件”层出不穷,信息“泡沫”的泛滥,大量错误、腐朽的观念,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占据着信息空间,危害着青年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了青年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互联网世界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政府对其监管和法律完善还有待时日,随着互联网世界迸发出的各种问题和新情况,国家已不断跟进和出台相关法律进行保障和监控,如在2017年的6月1日,我国网络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开始实施为网络安全提供了保障*参见《维护网络安全 保护人民利益》,该文见《人民日报》,2017年6月1日第9 版。。尽管如此,网络的自发性还是存在种种问题,在许多社会重大问题面前,信息速度流传快,而官方媒体如果不能及时地站出来控制和引导舆论方向,会导致许多社会事件的真实性受损,事态增添神秘性甚至上升至意识形态、价值观方面的论争,许多官方媒体的反应滞后或失语现象严重,容易造成人民对党和政府信任危机。
(三)新媒体对我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及传播形成挑战
当代青年是崇尚自由、充满批判精神的一代,青年群体的个性使得他们更具有自主思考和判断能力,不轻易接受和认可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教育,这与网络世界中的多元文化相契合。新媒体平台下信息传播的便捷性、直接性等特点对以课堂为主的传统教育形成强烈的冲击,而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当代青年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新媒体“杂、快、多”的信息风暴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传播产生影响。手机作为新媒体中的强势力量,带给我们生活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吞噬着我们的生活,使得大量青年养成“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在课堂学习和日常读书中,注意力难以长期集中,以至于当代青年对我国传统意识形态传播教育方式产生抵触,部分院校甚至不得不采用上课期间集中没收手机的形式来避免这一问题。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存在弊端,如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在学生生涯的每一阶段都存在,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且内容有重叠,当代青年更加渴望新思想、新文化的冲击,网络信息的丰富多彩很容易撞击到当代青年的内心,青年群体在抵触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同时更容易关注西方意识形态,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以及所谓的“普世价值”产生好感,而部分高校及教师仍未意识到当前新媒体对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带来的冲击。面对互联网时代,部分高校及教师没有意识到意识形态教育所面临的新困境,教学模式陈旧、老套,缺乏创新性及前沿性,忽视使用新媒体开展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无法抓住当下青年学生的课堂需求。当前高校青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一系列问题导致了青年一代意识形态认同感的淡化。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青年是意识形态的重心,是意识形态需要重点灌输和形成的社会群体。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当代青年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的问题,如何增强当代青年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根据目前青年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解决该问题主要应从提高政治防范意识、加强媒体平台监控及转变教育发展模式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树立政治警觉意识,争夺新媒体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新媒体环境加剧了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当代青年的影响,与此同时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也就成了我党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时期的青年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应依托时代背景,透过表象抓本质,结合实际情况作出新调整、新改变。首先要树立政治警觉意识,提防新媒体中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思想。警惕新媒体环境下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手段、新方法,明辨传播内容背后西方资本主义渗透的实质,引导广大青年正确认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过去、现状及未来,认清西方文化宣传背后的渗透实质和对我国的打压目的。其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说道,“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2]。争夺新媒体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增强理论魅力,用当代青年乐于接受的方式大力创新发展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制造满足当代青年需求的中国特色文化产品,号召当代青年主动出击,自觉承担责任与义务,加强历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及爱国主义思想宣传教育,使当代青年真正认同和接受传统文化思想,树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及文化自信。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多元文化的关系,用开放、正确的心态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用批判和辩论的方式代替一昧打压和抨击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做法,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当代青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认识更加清晰,从而消除当代青年政治立场、政治信仰不坚定,对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产生的误会,增强当代青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使主流意识形态在新媒体环境下站得住脚、扎得住根。再次要发挥青年主体作用,自觉承担起保卫和建设祖国的责任。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全方位渗透,青年群体要树立政治意识、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培养爱国情怀,对西方文化渗透保持警惕,做到理性爱国,不盲目追捧西方文化和贬低祖国,不被西方敌对势力所利用,不轻易被花样百出的渗透方式和手段所蒙蔽。对网络虚假信息提高判断力和辨别力,对新鲜事物怀有质疑和批判的精神。因此,只有牢固树立政治警觉意识,提高文化自信,才能由内而外地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牢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二)提高媒体自身素质,营造绿色、健康的新媒体环境
“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3]是我们的目标。现阶段,建设网络强国,优化新媒体环境,是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新媒体首先要自觉承担起主流文化宣传工作,不做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和文化毒瘤传播的帮凶,主动出击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共同提供互联网安全保护屏障,打造健康、绿色媒体,推动互联网文化的蓬勃发展。主流媒体应提高对新鲜事件的敏感度和报道速度,对于负面新闻必须及时作出报道和回应,主动识别并过滤危害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的言论和不实信息,赋予公众尤其是当代青年对社会事件充分的知情权和表达权,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传播社会正能量。同时与党政机关紧密联系起来,党和政府机关要多听取媒体工作者的心声,在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前提下追求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真实性最大化,运用传播手段将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公众关心的内容,引导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促进“真、善、美”道德体系的构建,牢固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媒体话语权地位。其次要加强互联网法制建设,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目前,针对我国互联网立法缺失性、滞后性的问题要加以改进,不能以问题的发生推动立法的完善,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互联网法律经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使我国互联网相关法律具有整体性、全面性及前瞻性。同时加大互联网监管力度,媒体平台对于深受青年喜爱的网络“直播”及“网红”泛滥现象应加强管控,严格审核机制,提高入门标准,加大对违规自媒体的处罚力度,正本清源,坚决抵制为吸引阅读量、彰显自身所谓与众不同,随意煽动、扩大事态严重性,损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自媒体平台及“网红”。设立“意见领袖”,培养深受当代青年喜爱且影响力大的公众人物,引导公共舆论,净化网络环境;网络流量大、人气高的公众人物应自觉肩负起健康舆论引导、净化作用。再次当代青年在互联网虚拟环境中要做到遵纪守法,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言论自由权,不散布和传播有损国家和民族的言论,不制造和传播谣言,使用文明用语,理性上网,做到现实人格与网络虚拟人格统一,争做有高度安全意识、有文明网络素养、有守法行为习惯、有必备防护技能的新一代“中国四有好网民”。因此,只有严格把控媒体质量,才能为当代青年营造清朗安全的互联网环境,提供思想交流、信息获取的健康平台。
(三)加强新媒体意识形态教育阵地建设,降低青年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显性化
高校是青年接受政治信仰培育,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塑造道德人格的主要场所,也是意识形态产生、交汇、斗争的前沿阵地,高校应提高警惕性,不可轻视新媒体环境下的意识形态斗争及当代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的淡化问题。一要坚持在新媒体阵地中把握青年意识形态的教育、管理及监督的主导权,合理引导和把控舆论方向。要重视校园网络的建设,利用新媒体把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加以立体化和全面化,贴近现实,从青年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入手积极与学生开展互动,引导青年正确地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影响力。二要加强教育阵地建设,与时俱进,转变和创新传播方式,运用青年喜爱和易接受的方式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利用新媒体平台,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当代青年的思想动向和问题所在,重视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对症下药,将生硬的理论转换为青年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使主流意识形态与青年价值观进行有效对话,充分利用影、音传播技术提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生动性,开通互动留言区促进交流,使当代青年的话语权得到表达,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和创新力。三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制度建设,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思想保障是先导,必须要从根本上克服少数领导干部和基层组织对思想政治工作价值认知不足和实践不力的现象,通过制度和教育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4]40-44。教学内容上注重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结合,教学方式上注重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筹兼顾,降低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显性化,高校教师应提升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不仅要教会青年学生知识,还要真正为学生在品德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更好地教书育人。四要当代青年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武装头脑,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历史,树立文化自信,做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成为坚守社会主义阵地的主力军,与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低俗文化的入侵斗争,做到“敢打、能打、打得赢”,只有树立真正的文化自信,才不会被轻易地煽动和利用,才能做中国理论、中国信念的代言人。因此,只有加强新媒体的教育阵地建设,优化传统教育手段,才能使得当代青年更加系统、清晰地接受意识形态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
总之,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会愈演愈烈,要取得这一斗争的胜利,我们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牢固树立“四个自信”,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培养青年的政治警觉意识,提高媒体自身素质,增强人们群众特别是当代青年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促进当代青年思想健康发展。只有如此,才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1] 廉思.善作“看不见”的青年意识形态工作[J].人民论坛.2015,(15).
[2] 习近平.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06(01).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01).
[4] 刘维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重构[J].高等农业教育,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