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它是各种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1.要注重历史事件的时序性。历史时序性是指历史事件在时间上的顺序。在历史教学中,很多内容都会涉及时序,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掌握时序性的知识,这对于学生熟悉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把握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都至关重要。
例如,教师在讲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这一单元的知识时,要注重按照一定的时序性来讲解,让学生明确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发生阶段。这一单元主要包括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等四个部分的内容,在讲述其中事件时,则需让学生明确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或时间范围。在《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节课中,教师需要告知学生这一事件并无具体的起始时间,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包含了迪亚士航行、葡萄牙亨利王子探险、麦哲伦环球航行等事件及时间点。
2.要合理运用历史地图。历史地图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空间、地理位置,表现出不同时期、不同地理环境下人们的活动规律、活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动态反映历史事件。历史地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现象,把握地图中的各种信息。
例如,在教学《工业革命》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从工业革命的起始地着手,展示有关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的示意图。在示意图的作用下,学生可了解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与市场、政治、资金等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教师还可呈现英国工业革命后的对外扩张图,让学生认识到正是在工业革命的作用下,英国成了“日不落帝国”,拥有了大量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3.要明确历史知识的时空迁移性。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各历史现象都并非独立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且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将历史时空中零散的历史现象加以聚集,分析其发展规律,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整体性,这一过程即是“时空迁移性”。由于历史学科知识涉及面广,所以在学习时需要了解相关时空迁移活动。
例如,教师在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时,除了要让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直接影响,也应让学生知道间接影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成,欧美列强向世界各处侵占,而在这期间,除了资本主义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应将这些知识进行合理衔接,引导学生既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有利影响,也了解其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