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红胜 彭超(中南大学)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具体生卒年不详,约生于汉明帝(58-75在位)初年,卒于桓帝(147-167在位)前期,享年约80余岁。慎八岁左右入小学,读李斯《苍颉篇》、赵高《爰历篇》、杨雄《训纂篇》、史游《急就篇》等童蒙读物,识字五千多。稍长,开始通读《论语》《孝经》,然后“博学经籍”,①攻读今文《五经》,旁及先秦诸子百家和天文、历算、医药、历史等著作。成年时,因能背诵《五经》,默写九千多个单字,应试为小吏。由于学识渊博,不久便升任汝南郡功曹,协助郡守掌管政务、人事。他勤恳任职,性格淳笃,因而又被举为孝廉。
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年)十二月,诏令臣相设四科广选天下奇才名士,许慎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第一科选士分配到太尉府,充职南阁祭酒,从事文书一类工作。当时古文经学大学者贾逵,奉诏令在黄门署讲授《左传》《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等,许慎因此得以拜贾逵为师“受古学”,②从此学业大进,并撰著了《孝经孔氏古文说》及《淮南子注》等著作。他精通战国时六国文字,又贯通今文、古文经学,时人誉为“五经无双许叔重”,③被校书郎中、一代通儒马融所敬重,于是以太尉府椽史属南阁祭酒身份,诣东汉藏书处所东观校定《五经》,眼界开阔,涉猎更广。他在这段时间,曾撰就《五经异义》10卷,并历二十余年之勤苦于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撰成不朽名著《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一至十四卷为文字解说,十五卷为叙目,每卷分上下,实为30卷,按540个部首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解说内容133441字,以小篆为准,兼有古文、籀文等异体,每个文字的解释,往往先说明字义,再分析字形构造,然后辨识音读。
许慎不仅是一位经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书法家。早在北朝的王愔在其所著《古今文字志目》一书之中卷列秦、汉、吴书家五十九人,许慎即名列其中。到唐代张怀瓘《书断》又将其书法列入能品,并评价道:“(许慎)少好古学,喜正文字,尤擅小篆,师模李斯,甚得其妙。”④宋《宣和书谱·篆书叙论》一文亦认为小篆“自斯而降,至汉得一许慎,魏得一韦诞,而风流文物尤足以追往古而名一世”。⑤许慎书法由此可见一斑。
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系统分析、整理的文字学专著。它继承和总结了前代文字学的研究成果,对后世的汉字发展和文字学的研究具有深远影响,在我国的文字学史、教育史、学术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历代学者们一直把《说文解字》视为文字学经典。由于中国的书法和篆刻实际上是在汉字的书写和镌刻中产生的,它与汉字有着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书写与镌刻汉字,就要弄懂汉字的形、音、义,特别是对汉字的字形有精确的把握,而《说文解字》正是认识汉字、书写汉字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的工具书。
《说文解字》,顾名思义,是说解文字的专著。而中国的“书法”是通过书写汉字来表达书写者的情感的艺术,自然与“文”和“字”有着天生的不解之缘。《说文解字》说解汉字的形、音、义,汉字之形与义又是“书法”最为关注的,一个书写者,如果不了解所书写汉字的形和义就很难用恰当的书写技巧准确表达书写者的情感。在认为《说文解字》是一部文字学著作的同时,我们还认为它是具有极为重要的书法理论价值的文献。
《说文解字》的“叙”中,概括地论述了汉字的起源、取象、构造、书体、传承等诸多理论问题,它是关于汉字与字体、书体理论的经典论述。由于书法与汉字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该论述也成为极其重要的书法理论,为后世书家遵循。
首先,《说文解字·叙》的关于庖牺氏仰观俯察,“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⑥,而作八卦符号“以垂宪象”⑦的论述,对汉字的起源问题作了简明概括,并揭示了早期汉字的基本特征。汉字创造的始初阶段,一些汉字符号是以先民所看得见的自然物象作参照而创造的。这种认识符合各民族文字起源的一般规律。
其次,《说文解字·叙》还论述了若干种字体及其发展问题,其中涉及了“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⑧以及战国文字的“异形”,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说它们“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⑨并且着重论述了秦以下“书有八体”,⑩即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还指出“汉兴,有草书”这些论述,以及关于“古文、奇字、篆书、佐书,缪篆、鸟虫书来源的揭示,基本勾勒出东汉以前的所有字体及其发展脉络,完全可以看成是一篇重要的关于字体、书体的论文。
《说文解字》问世之后,许多文字学、书学著述都继承和吸收了《说文解字·叙》关于汉字起源、汉字构成及字体、书体变化、沿革等方面的论述。诸如西晋成公绥在《隶书体》一文中论道:“皇颉作文,因物构思,观彼鸟迹,遂成文字”西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因而遂滋,则谓之字,有六义焉。以下全引《说文叙》六书名目及条例)。又如东汉崔瑗《草势》、索靖《草书势》、后魏·江式的《论书表》、唐虞世南《书旨述》、张怀瓘《书断上》、元郑杓《衍极》、明潘之淙《书法离钩·原流》等,都是如此。《说文解字》地位极高,其叙关于文字与书法的理论对后代的书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字的起源也是中国书法的起源。作者在《叙》之开头,即讲述了汉字的起源: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关于庖牺氏作八卦和仓颉造字,是自古就有的传说。八卦的符号和象形文字由先民根据观察自然现象和周围接触的事物现象而逐渐创造出来,这种说法是合乎情理的。许慎将“文”和“字”作了区分,“文”代表的是字原,是汉字形、音、义的根源;“字”则是在“文”的基础上孳乳派生出来的。而“文字”的起源实际也是“书法”的起源,文字要显示出来,就要“书”或“刻”,书刻出来的字迹可视为我们今天所谓之“书法”。因此,许慎对于文字起源的叙述,实际上也是书法史的发端。
许慎接着又论述了所谓的“六书”,“六书”是关于汉字构造模式的理论。在论述“六书”之后,《叙》又历述了先秦至新莽时文字和书法的发展史: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戌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征礼义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杨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左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在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易》十三家和“小学”十家后面之“小序”,也记有类似的内容,这是班固删录刘歆《七略》中的《辑略》之记述。许慎所述亦本诸《辑略》,与《汉书·艺文志》可以相互印证和补充。这是比较系统的一段文字发展史亦即书法史的记载,保存了不少重要的资料。它是一篇研究先秦两汉文字学和书法史的珍贵文献。
《说文解字·叙》对每个汉字形、义的阐述,成为众多书家书写汉字的前提,很多书家认为,只有了解了汉字的形和义,才能用恰当的方式写好汉字并表达书写者的情感。《说文解字·叙》关于形、义的阐述可以说是书法理论中的基础。
《说文解字·叙》对汉字的起源、构造、字体、书体等作了详细地论述,揭示了书法史论的诸多问题,是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书法史论文献。下,中华书局,1965年5月第1版,第2588页。
注释:
①(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下,中华书局,1965年5月第1版,第2588页。
②(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1版,第320页上。
③(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儒林列传第六十九
④《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第194页。
⑤同上,第8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