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海霞
(山东财经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高等院校逐步进入扩招后的就业高峰阶段,大学毕业生人数倍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巨大压力。大学生由于专业不对口,就业供需结构失衡等原因,面临毕业可能就失业的现实问题。通过对财经类在校大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状态进行专项调研,旨在为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供有益启示。
在对当前就业整体情况和以往研究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财经类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调查分析。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就业能力评价指标调查,第二部分为影响职业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调查。本文采取系统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结合的方法,将财经类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某校金融学院学生为例,对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80份有效问卷;被调查者中,二年级学生50人,三年级学生60人,四年级学生90人,研究生80人。调查对象主要是金融学院学生。
该部分共涉及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4个一级指标分别涉及自身情况,专业能力、学校情况和其他因素四个方面。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自身情况对就业能力有比较明显的影响,男生和学历水平高的学生具有较大的就业优势,而党员和学生干部也具有一定优势;专业能力方面,外语等级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实践经历和获奖次数,各类资格证书影响程度一般,而科研能力、注会和计算机等级的重视程度反而较高;是否是一本学校、学校归属城市对就业能力有显著影响;其他因素中,求职笔试、面试技巧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求职的目标城市,学生普遍认为一线城市求职难度较大,家乡城市求职最容易,另外家庭的社会资源也会影响大学生求职能力。
第一,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问题上,参与调查同学基本上都听说过职业生涯规划,但部分人对此不熟悉,由此可以看出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一定影响力,高年级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更为了解。
第二,在“对自己未来毕业去向”问题选择上,大部分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毕业去向,选择也比较多样化,主要的选择方向包括继续深造与直接就业。
第三,在“在读期间,是否有兼职工作经历”这个问题上,大二年级有29人没有做过兼职,21人做过;大三年级有27人没有做过兼职,33人做过;大四年级有30人没有做过,60人做过兼职,研究生都做过兼职。这说明敢于尝试、勇于实践的同学占半数以上。
第四,在“是否考虑过自行创业”问题上,部分同学曾有意向自行创业,但因条件所限最终未能实现。
第五,在“是否参加过相关就业指导或职业能力拓展活动”问题上,大部分同学非常注重自身就业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并且能够在相关的专业培训中有所斩获。
第六,在“是否了解求职所应必需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养”的回答中,没有多少学生会提前为就业做准备,但随着毕业的临近会增加。
第七,针对“个人认为求职前所需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的八个选项中,258人选择怎样写求职简历,240人选择筛选了解企业,218人选择了解企业选人用人的标准,237人选择掌握面试技巧,225人选择着装得体,260人选择在有企业实习经历,249人选择具备必要的职业资格证书。由此可见,在学生的就业意识里,实习经历、简历填写、资格证书占据了求职因素的前三位。
通过对上述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大学生在对职业能力的认知和自身能力培养上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被调查的大学生在英语能力和计算机水平之外,普遍认为各类从业证书可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而对自身科研能力给予了较为轻视的态度,但是根据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由于目前专业、行业形势发展日新月异,行业内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不断改变,因此,需要员工在工作的同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时更加注重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在专业能力上的认知偏差,会对大学生培养自身就业能力的过程产生负面影响。
二是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问题和“是否参加过相关就业指导或职业能力拓展活动”问题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就业的关注程度临近毕业才快速提高,只有很少一部分大学生在二年级就开始重视就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培养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相反,大多数大学生在大四阶段才开始重视就业能力的培养,而大四临近毕业,往往没有充足的时间留给毕业生去培养自身职业能力。
三是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求职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和不同求职能力的重要程度的认知水平较低,而且自身的认知意愿不强,大多数学生是在马上面临就业时才开始“恶补”相关知识,缺乏求职意识。
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政府、高等院校、用人单位、大学生个人共同努力。作为财经类高校,应进一步深化教学体制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努力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一方面,要做到“全覆盖”,学校应建立起“全员参与”的学业职业规划指导模式,根据各个年级特点以及就业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扶;另一方面,要做到“全程辅导”,保证就业指导的系统性,各环节相互衔接,从引导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职业素质与能力、强化模拟招聘,到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举办招聘会,形成完整的职业能力素质培养模式,真正解决单位招聘和学生就业“双困难”的局面,实现双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不断变化,这对于走在经济发展大潮前沿的财经类院校尤为关键。因此,学校应根据社会发展和单位需求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使所教授的知识更加有针对性,能为学生所用。此外,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将财经类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引入课堂,把毕业生就业指标纳入部门综合考核中,积极倡导高校统筹负责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相关职能部门将工作逐级落实。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提高求职水平和能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引导大学生参与挑战杯、炒股大赛等活动,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首先,财经类大学生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在各类活动中培养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次,财经类专业的大学生要从事经济管理类工作,经济领域有较多的资格证书,对于外语水平和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用人单位在筛选学生时,对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要求也较高,因此,高校可以适当引入专业资格考试的指导,帮助大学生考取专业证书。另外,毕业生的实践和工作经历也是用人单位十分看重的,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假期与企业、社会机构密切合作,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初级培训、熟悉岗位等基础工作,提升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针对性,提高就业水平和就业率。同时,应积极挖掘和联系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以提高专业实际应用能力,避免眼高手低,奠定良好的就业基础。
学校所在城市与财经专业学生就业有着较大关联,政府培育和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对毕业生就业作用巨大。学校应与政府加强联系,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建设,积极联合政府,着力推进建立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进一步强化校园招聘市场的主体地位,完善就业网络信息平台,在维护原有就业市场的基础上,拓宽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章莹.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03):97-100.
[2]管红.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结构性调研分析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9,(24):111.
[3]储磊珠,杨力,杜亚敏.金融危机下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的SWOT分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04):201-202.
[4]刘家树.基于Logit模型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统计教育,2008,(10):37-40.
[5]张甲勇,徐国君.基于未来诉求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08,(03):98-100.
[6]田仲林.影响高校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的实证分析[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48-52.
[7]陶晓霞.大学生一般就业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D].江西师范大学,2007.
[8]张俊瑞,刘东霖.我国人才市场对财经类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05,(09):75-79.
[9]陶爱祥.大学生就业力培养途径探讨[J].商业时代,2005,(05):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