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风车及其文化影响

2018-04-02 06:04:35赵鹤然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风车荷兰

赵鹤然

(山东省实验中学,山东 济南 250101)

在荷兰历史上,“风车”对当地生产、生活影响深远,也是一直以来大众对于荷兰最鲜明的印象,但由于现今科技的日新月异,早期的风车数量锐减,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遗憾。为什么独有荷兰风车蔚为大观?风车究竟给荷兰带来了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查阅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试图一探荷兰风车的奥秘。

一、荷兰风车兴起的原因

风车既非荷兰独有,亦非荷兰首创,它在英格兰、法国、德国、芬兰等其他欧洲国家都曾存在,但这些国家的风车数量较少,而在荷兰这个小国却十分密集,数量惊人。事实上,风车最早于13世纪从德国引进荷兰,荷兰人根据当地湿润多雨、风向多变的气候特点,对风车进行了革新,采用给风车配上活动顶篷,又给顶篷安装上滚轮等措施,形成了独具风采的荷兰式风车。早期的风车主要用于带动石磨,到16、17世纪,随着荷兰围海造地工程的大规模开展,风车在这项艰巨的工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地位和数量大大提升。具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导致了荷兰成为风车王国。

(一)地势低洼

荷兰地处欧洲西北部,是个名符其实的低地国家,其国名Nederlands,即是“低洼地”之意。荷兰国土面积41864平方公里,全境1/4都在海平面之下,半数国土面积只高出海面不到1米,6%的人口居住在海平面以下,最低处低于海平面6米。由于地势低洼,荷兰常常受到海潮的侵蚀,人们建造围堤,与海争地,为了排干沼泽地及湿地的水,并转换成为良田,风车开始被大量用于排灌工程,抽水风车林立于整个荷兰全境。洼地的风车排水过程十分漫长,14世纪就开始的毕姆斯特、皮尔默和沃尔默等地的填海造地工程,历时300年,直到1620年左右,才利用并列的20座风车,将土地汲干,变为农耕良田。13世纪以来,在抽水风车的帮助下,荷兰共围垦约7100多平方公里的陆地,相当于全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而耕地面积扩大了将近1倍。

(二)风力充沛

荷兰位于高纬度地带,受墨西哥湾流及西风影响很大,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海洋水气的调节使荷兰全年湿润多雨且气候温和宜人,年降水量650-700毫米。另外荷兰海陆风长年不息,风力强大,而境内其它动力资源很少,风力成为荷兰一家独大的动力源泉,捕捉风力的风车遂遍布全国,每座风车的功率可达6000匹马力,为老百姓的各种生产生活提供动力,其磨面能力可供2000人吃饭需要。不仅如此,在荷兰的对外扩张和商业发展过程中,由于风车提供的大规模机械动力远超人力,也帮助荷兰一度成为欧洲原材料加工和转运中心。北欧和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木材、德国的大麻子和亚麻子、印度和东南亚的肉桂和胡椒等各种原料从各路水道运来荷兰进行加工。在荷兰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等大型港口的近郊,集中了大量风车磨坊、锯木厂和造纸厂。在蒸汽机发明之前的若干世纪,风车一直在荷兰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一度成为历史上荷兰航海和工业霸主的象征。

(三)土壤沉积

荷兰境内大部分土壤都由泥炭土组成,而泥炭土是在植物死亡后腐化沉积,再由低温和厌氧环境而形成。泥炭土具有保水、透气、肥沃等优点,但时间一长,也容易产生压实紧密的现象,导致排水性变弱,在过于干燥的情况下,泥炭土就会变的不容易吸水,保水性变差。近代泥炭土被人类频繁的活动干扰之后,引入的氧气导致其易于分解,人们为了耕作需要而排干土壤水分,更加速了土地下沉,这也是荷兰现有农田许多都低于海平面以下4-5米的原因。荷兰最著名的地景“圩田”(Polder),就是那些将湿地用堤防围起,再用风车或抽水机排出积水而形成的干燥农地。正是风车不停地吸水、排水,才保障了荷兰免受土地沉陷和洪荒灾害的威胁。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和蒸汽机、内燃机、涡轮机的发明和普及,以及城市更新建设的冲击,依靠风力的古老风车渐渐为涡轮式的风车取代,遭遇了没落的厄运。据荷兰风车保护协会前主席Frederick Stokhuyzen统计,1850年前后约有9000台风车同时存在,达到数量顶峰。今天的荷兰不足1000座风车,主要分布在乡村地区,大都市所剩无几,首都阿姆斯特丹目前仅余7座。由于风车具有动力免费、没有污染的优点,尤其是作为见证历史的遗产,已经深入到荷兰人的情感记忆中,因此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巨大价值。风车如今受到了严格的保护,在旅游业中重新焕发生机,成为荷兰独步世界的精神象征和标志性景观。

二、荷兰风车的结构与类型

(一)风车的结构

荷兰风车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主要结构大同小异。荷兰风车外观由帆叶和支撑体两大部分组成,体量庞大,最大的有好几层楼高,帆叶长达20米。看似简单的风车,却充满了复杂的机械、动力和建筑科技,历经几百年的经验探索和科学研究,不断演进优化。

支撑体其实是大小不一的房屋,其内部空间容纳着复杂的传动机械和工作空间。大型者甚至分割成若干层,底层往往是磨坊、加工厂或库房等实用空间,上层则是传动和控制机械所在。那些用于工业加工和食物研磨的风车,下部空间更加宽敞,造型往往呈现上小下大的情况,形成优美的曲线造型。专门用于排水的风车,则不需要较大的下部室内空间,支撑体往往直上直下。为最大限度的捕获风力,帆叶需要能够一定幅度的随风调整朝向,这方面,荷兰风车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支撑体顶部能够迎风转动,称为所谓的摇头风车,有的则是整个支撑体都可以旋转。前者常见于大型风车和工业风车,后者常见于小型风车和不需要固定工作场所的排灌风车。摇头风车的背后,往往还设有控制顶部转向的机械齿轮和连杆。

荷兰风车总体上属于水平轴风车,其帆叶数量为4个,呈十字交叉。帆叶总是逆时针旋转,方向与现代发电风车刚好相反。当时人们发现如果顺时针转,久了之后转轴会断裂,直到十几年前一个对木头分子结构的研究才揭示,木纤维素的缠绕方向是逆时针,如果反着转,就会破坏纤维素结构,从而加速断裂。一个帆叶由主梁和龙骨或帆布组成,传统的骨架为木结构。帆叶的结构、形状、位置和尺寸决定了动力和速度,也影响着风车的外在美观,是风车至关重要的问题。围绕着风车帆叶进行的改进,一直是风车科技变革的主线之一。帆叶在许多方面类似于鸟的翅膀,燕子、海鸥这些飞行速度快的鸟,其翅膀尖长而扁平,高动能的帆叶亦如此。在这方面,德国工程师毕劳和德克长期研究风车帆叶造型的空气动力学问题,为风车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风力测量显示,在13米的高度上,风速比地面6米处大10%,而水平气流往往稍微向下弯曲,因此帆叶旋转的平面也总是稍微倾斜上扬,与风向垂直,以便更高效地捕捉风力。

(二)风车的类型

荷兰风车有不同于其它国家风车的鲜明特征,但其往往也适应各种因素,出衍生出丰富的变化。我们可以按照功能或外观造型等各种角度进行分类总结。从功能上分,主要有排灌风车、粮食磨坊风车和工业加工风车三类;外观造型上则有柱基风车,空柱风车,塔式风车等。荷兰最常见的几种风车类型有以下几种。

1.廊台型塔式风车。这种敦实沉重的荷兰风车个头很高,帆叶较长,支撑体往往是砖砌的圆筒结构,支撑筒体的半空位置有一圈挑空的平台。在发明可燃发动机之前,巨大的风车扇叶必须先由人工启动,才能随风转动,周圈的挑空平台即是给操作人员提供接近扇叶、手动启动的位置。反过来说,空中廊台的存在解决了自然风力状态下启动扇叶和控制车闸的关键问题,扇叶就可以做得更长,整座风车建的更高,从而更好地躲开障碍、捕捉高空中的风力。很多风车都可以建造空中廊台,因此廊台型塔式风车的外观也就存在较大的差异。

2.斯莫克风车。斯莫克风车是荷兰最古老和经典的一种风车类型。斯莫克(smock)原意是工作服,这个名称被授予一种风车类型,因为其支撑体呈下大上小的锥台形状,最下部的基座则尺寸缩小,整个风车主体有点像一个穿着围裙或工作服的人。最常见的支撑体是5-8面体,传统的斯莫克垂地风车的建筑材料往往是木材和茅草。扇叶很长,几乎垂地,四肢比例类似于长臂猿的感觉。

3.柱基风车。这类风车的支撑体上下尺寸一致,犹如一个较粗的圆柱或方柱,故有其名。柱基风车体积小,重量轻,常见于较平坦的地方,往往专门应用于排水目的,因此往往和小型圩田排灌风车在名称上相互替代,但圩田排灌风车另有一种支架式风车。当圩田水位与周围存水水位的差距过大时,人们就把几座排灌风车串联成行,把水一阶一阶提升排出。柱基风车的整个支撑体都可以旋转。

4.空柱风车。空柱风车和柱基风车之间的外观差异,主要在于支撑体的上半身与下半身的比例。空柱风车通常具有与其所在的基座大致相等的上半部分,而普通的柱基风车的基座较小而上身较大。但也有以库房为基座的柱基风车,其基座要比其上半部分更加粗大。

三、荷兰风车的文化影响

荷兰人很喜爱他们的风车,风车与世代荷兰人相濡以沫近千年,风车的影响深入到文化遗产、节日、民俗和语言各个方面,最终沉淀、幻化为绝世独立的荷兰文化纪念碑。概括地讲,风车给荷兰带来的文化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遗产

现存的风车主要分布沿北海地区和一些靠海运河上,遗留下较为集中的几处风车群。尽管现存的每一处风车都已列入文化遗产被严格保护起来,但成群的风车连同其历史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被保护下来,比之丧失了原真环境的孤立个体,拥有更加丰富的历史信息,更具历史和文化价值。荷兰当前比较成规模的传统风车群有金德戴克风车群和桑斯安斯风车村等。金德戴克风车群位于鹿特丹附近,于1740年前后建成,拥有19座风车,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桑斯安斯风车村位于阿姆斯特丹北部的桑川河畔,约有35座传统样式的风车,是1960年代在原有风车村基础上原址复建而成,很快就成为旅游观光地。

高大而遍布的风车也成为荷兰画家笔下常见的绘画题材,从而让风车连同周边特有的洼地风光以另外一种文化遗产的形式得以永世留存。在梵高的画作中也可以看见风车的身影,其中“布吕特芬风车磨坊”是其于1886年在弟弟西奥住处暂居时完成的作品。另外,雷斯达尔,霍延,伦布朗,莫奈等荷兰画家都曾多次描绘过风车,印象派启蒙者之一琼康更是一生痴迷于此,留下了大量风车题材的画作。

(二)节庆活动

荷兰人把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风车节,在这一天举国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当天,所有的风车都披挂上国旗、花环、三角旗,一反平日的安静,巨大的帆叶徐徐开动,向人们彰显往日的风采。大约有600多座各种风车届时将对外开放,欢迎民众入内参观,风车主人还会热心介绍风车的历史、功能和运作原理,以及平日风车下的工作、生活等等。每逢圣诞节等盛大节日,风车往往也被妆点打扮一番,披红挂绿地开门迎客,每月的第一个星期六也是风车开放日,荷兰年轻人也常像国外游客一样去一饱眼福。对于至今保持日常运行的200多台风车,其中很多被利用来加工木鞋等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主人也非常欢迎游客随时参观,自豪地炫耀自己满含文化感和历史感的资产。

(三)风车语言

图1 风车语言

风车帆叶的位置是一种有特定含义的形态语言(见图1),利用不同角度和装饰可以发送各种讯息,让人了解风车主人的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当风车帆叶以正十字的方式摆放时,表示正处于短暂休息中,也有说示意对即将到来的贵宾表达热烈之意;帆叶呈现45度方向,则代表这座风车长期停工;当逆时针旋转的顶端帆叶刚转过正中位置稍偏左时,意味着“离去”有哀伤之意,而不到正中位置稍偏右时则意味着“希望”代表喜庆。风车上挂了国旗,可能是一个小生命降生了,也可能是一对新人正在举行婚礼。家人或亲密的朋友之间,也可以约定形态语言向对方传达私密信息,这在二战中就有应用。与纳粹作战的荷兰游击队,就曾利用荷兰风车事先设定的姿态语言向盟军传递讯息。

四、结语

荷兰与风车的关系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正是因为风车如此贴近和深入荷兰人的生活中,小到供应家家户户一日三餐,大到帮助荷兰填海造地和免受洪灾之苦,才让风车在荷兰人的心中有如此稳固的地位,并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荷兰人沐浴着风车的恩泽,把风车融入生命。如今的传统风车虽多处于停摆状态,但它留下的文化影响至今仍十分深厚,并一定会随着岁月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Stokhuyzen F.The Dutch Windmill[M].New York:Universe Books,1963.

[2]员贵云,杨钰颖.荷兰风车与围海造陆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6,(06):173-181.

[3]陈荣照.风车小镇——桑斯·安斯[J].中国地名,2016,(02):40-41.

[4]赵关键,丁晗.17世纪荷兰画派的题材特征[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4(02):91-94.

[5]程宇航.“低地之国”里的风车[J].老区建设,2012,(09):57-59.

猜你喜欢
风车荷兰
凡·高
读者(2020年21期)2020-10-28 08:47:30
在荷兰骑自行车
学生天地(2020年3期)2020-08-25 09:03:56
小风车
哪个风车转得快?
纸风车
瞻仰三黄风车庙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46
骑行荷兰羊角村
中国自行车(2018年3期)2018-04-18 07:16:54
小风车,转呀转
幼儿画刊(2018年3期)2018-04-09 06:16:32
哪个风车转得快?
荷兰医保独树一帜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