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群,陈 建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纲要实施几年来,不少高校对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做了大量的探索,但是总体来看,当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合作缺乏稳定性、企业动力不足、难以达到有效目的等。近年来,华南农业大学以二级学院为试点,陆续开设了“温氏班”、“芭田班”、“索菲亚班”等农工科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从课程方案、合作模式和资源协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针对企业和社会需求,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国高校和企业的协同育人形式多样化,主要包括常见的产学研合作、学生技能实训、就业岗位岗前培训等,还有些企业资助学校在学生中遴选优秀者,组建创新班、拔尖创新班、应用班等,形成了一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一是“订单式”协同育人模式,[1]企业与学校联合制定培养计划,签订用工协议,学生就业基本安排在合作企业,这种模式大多发生在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二是“专业实训”协同育人模式,将学生安排到企业,围绕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实践,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以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专业认同感。三是“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2]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主要目的,企业和高校通过选拔一些具有创新或管理能力的硕博士甚至本科生,参与到校企之间的横向项目中去,为企业解决在创新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四是“人才计划”协同育人模式。学校一般选择与专业相关的龙头企业合作举办“人才计划班”[3],招募大三以上年级的学生,组建特训班,共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关键是要完成育人的目标,而目标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少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较仓促,教学与管理的实施不规范,导致受教学生缺乏统一的思想认识,学习过程中易出现抵触心理。
由于校企合作中的企业方一般没有设置专人专岗负责合作事宜,负责人为了简化形式,合作的形式一般在于设置奖助学金或者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缺乏系统化的合作模式和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主要依靠企业运作,这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而高校在这方面的支出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动力不足。另外,企业也难以承担实习实践学生的安全风险,一旦出意外,也容易挫伤企业的积极性[4]。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究竟效果如何,很多高校并未作出合理的评估。高校往往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之后,安排专业教师与之对接,而教师一般只负责课程内容的学习和考核,学生在实践能力、职业意识等方面效果如何,没有受到考核。
校企共建战略联盟是指学校和企业之间搭建深度合作的平台,双方共同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优势互补、长期合作,争取实现合作共赢的战略同盟。这种战略联盟一般由企业高层和学校主管领导出面共同签订,合作期限3年以上,具有长期性和稳固性。我校动物科学专业“温氏班”即是温氏集团与我校战略联盟框架下的一种校企协同育人形式。2006年11月,我校与温氏集团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校方为温氏集团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温氏集团成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科技推广的综合基地[5]。在合作的整体框架下,成立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温氏班”,采用“校内课程学习+企业课程学习+企业实习实训”模式,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专业知识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稳定的师资和完善的课程体系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基础。我校会计学(创新实验班ACCA)和金融学(创新实验班CFA)在师资协同、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模式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形成了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国际规则、通晓国际金融相关知识、富有创新能力的国际化高级人才为目标,将会计学、金融学学历教育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师资方面,采用“高校+国际教育机构(高顿财经)+ACCA(CFA)”的办班模式,课程体系的理论部分是将ACCA(CFA)职业资格考试课程分不同的学期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注重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实践部分涵盖到认可雇主企业实习、海外交流以及技能竞赛等多方面。
校企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共享资源,创建平台,共同指导,扶助成长”为指导方针,汇集企业、学校乃至政府等各方资源,通过打造就业创业平台的形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校与广东拉多美化肥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合作班“拉多美创新创业班”面向全校在校本科生招生,每期招生60人。该班结合学员需求,由企业与学院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开设职业发展素养,销售,沟通技巧等通用素质课程和专业素养讲座,周末上课,定期开展班级活动,为在校生提供一个走向职场的平台。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方面:开设创新创业思维、职业发展素养、农业行业发展前景等专题讲座;实践课方面:主要打造体验式教学方式,包括校外历奇素质拓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以及拉多美集团、珠江啤酒厂、中山华帝公司访学计划等。
“温氏阿里创新班”是以培养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的协同育人平台,温氏集团将资助该班每人每学年一定的培养经费,用于学生参与各种学科竞赛、实践实习、班级活动、奖助学金等,阿里集团则提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开发等方面的信息技术、新方法等学习、实训的资源与场所。一个是农业行业的龙头企业,一个是信息研究与分析方面的龙头企业,两强与学校的结合,着力培养高水平的农业信息化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建立了校企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对于促进区域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引导意义。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对人才培养方案应进行详细的顶层设计和合理规划。内容应该包括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章程,即协同育人的量化目标、基本原则、培养方式、效果评价以及主要参与人的职责等,无论是校方还是企业方都应直接细化到责任人,同时落实到负责领导。而协议的签订应有校方和企业方面的最高领导来直接完成,以此保证双方共同履行合作协议。
校企合作中企业最大的利益诉求是人才的精准供给[6]。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能够通过与高校合作获得其需求的理想人才是企业方协同育人的最主要目标,为了构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知识结构,使企业能在合作中获得人才收益,学校应该紧抓核心培养内容,在课程结构和内容设置上应该充分考虑当前或未来企业使用的新技术、新成果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知识、专业特点及学校的办学特色,充分调动企业与己合作的积极性,以确保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人才培养和技术共享是校企合作的基本出发点,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机制应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构建。将人才培养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涉及到各个环节的运行方式、相关制度和联系关系,通过一个相对合理而又便于实施的机制体制,促进合作的顺利实施和目标实现,从而形成协同育人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卢秀荣,陈伟.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6,(18):112.
[2]刘红斌.“产、学、研”联合模式的实证分析——以温氏集团与华南农大的校企合作为例[J].农业考古,2009,(06):288.
[3]李继志,杨亦民.ACCA人才培养模式中国实践的特色及其启示——基于10所高校的考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7,18(04):96-97.
[4]孙慧敏,赵明月,张小村.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7(02):27-28.
[5]付晓兰,张永亮,孙宝丽,谢青梅.基于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管理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2):271-272.
[6]吴御生.高校校企协同育人路径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0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