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职业教育特点,在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方法改革,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分析中解脱出来,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關键词】模拟电子技术 课程改革 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9-0220-02
1.引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同时实践性也很强的特点。我院成立了由教授牵头,包含副教授、讲师等老中青教师组成的教学改革团队,团队通过积极实践和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教学改革方案,完成了模拟电子技术项目化教学的规划教材,并在我院实际教学实践中采用,实际教学效果提升显著。
2.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性质与任务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气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应用型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模拟电路的基本理论,具有识别与选用元器件的能力;具有电路图识图、绘图能力;具有对电路焊接、制作、测量、调试、故障排除、维修的能力;具有对模拟电路进行基本分析、计算的能力;具有对常用电路进行设计、调试、检测、维护的能力。本课程不仅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而且直接的为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服务。在教学中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就业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同时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做一体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项目教学法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3.1 采用项目教学,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认知特点,通过典型的项目教学,以项目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由实际工程任务引入,改变传统的讲解顺序,以解决实际任务为学习目的,先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让学生对工作任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通过讲练结合、案例分析、仿真教学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创新意识,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并进而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
3.2整合教学内容,形成项目化教学模块
以电子产品制作与典型电路的工作过程为主线,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所涉全部内容共划分为七个模块,每个模块由一个项目任务引领,由实际电路出发,按照模块内容由浅入深实施项目教学。内容涵盖典型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包括元器件的选用、检测;电路的设计、焊接、分析计算、调试等。
3.3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以实际任务、项目作为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围绕任务、项目的完成而展开。
(1)对每个教学模块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使学生对本模块的工作任务有一个感性认识,并了解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相关理论知识、实际电路的设计过程及元器件的选择依据。
(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堂变身为实际工作场所,将全体同学分为若干小组(每组3到5人),要求以组为单位,每位同学分工协作,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知识储备。然后采取分组讨论、集中交流、教师解答等方法,完成理论知识学习。
(3)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设计相应的电路,选择相应的元器件,进行电路焊接与调试,通过学与做的过程,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一步步挖掘知识要点,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4)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完成情况,然后教师进行点评。
3.4 采用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
改变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将学习态度、操作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纳入考核范围,采取笔试、答辩、操作、制作作品相结合,将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等各种评价主体按合理的比例进行分配,最终形成学生的课程评价成绩。
4.结束语
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课程,我院以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开展了系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改革,在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实践证明,以任务引领,将知识点与实际工作能力有机结合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主动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应巧琴.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崔群凤,黄洁.模拟电子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年
作者简介:
龚敬杰(1962.2.21-),男,汉族,湖北荆州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制造及组装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