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敬远
【摘要】本文对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作出了论述:主要从学生对环境的适应性、外界环境的干扰、青春期问题和其与学业的关系几个方面。并且从心理韧性的两个方面讨论了其对于初中阶段学生心理满意度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健康 心理韧性 心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9-0180-02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发展和大众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一方面,国家和社会对于素质教育的倡导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随着精神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家庭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也越来越关注。
初中是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学生承受更大学业压力的开始,也是少年学生青春期的主要时间点。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首先,良好的心理状态会给学生带来更强的适应性。初中阶段的学生趋于成熟但不够成熟,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常常以班级为单位接受教育、参加活动等,所以难免会遇到竞争、挑战、挫折、不公等逆境或是奖励、表彰等顺境,每一天都会不一样。学生能否在瞬息万变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稳定的心态,处理好人际关系,适应环境,持续学习、进步、成长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除自身心理素质带来的影响外,应当正视学生自身判断和控制能力的不足。社会影响与个人经历构成了学生对外界的感受,但是学生的理解判断能力和社会经历都严重不足,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难免使对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和思考,从而导致不良的心理影响,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创伤。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引导示范作用也具有长远的意义。
除作为未成年人成长过程的教育需要外,针对初中生的特点——“青春期”的教育也是该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个时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呈现快速的生长,虽然拥有极强的独立意识和渴望,但是并未真正成熟。他们普遍具有逆反心理,拥有独立的主张和自己的见解,将反抗老师和家长的管理和要求作为自己的能力体现。这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较大的困难。如果在学生的青春期没有形成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很容易致使青少年因未能把握好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而形成偏激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不良的心理状态,如脆弱、冲动等。现在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良好,且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家中的“温室”中长大,来到学校后更易暴露各种人际交往、逆境处理等方面的问题,这也是当代家长需要重视的问题。
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和课程教育对立的两面,他们往往是统一的。这首先能够回答为什么学生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的学习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一问题。大多数情况下的学习问题背后都隐藏着学生本人的心理问题。除心理健康质量与学习效果之间呈现的正相关外[1],学生对于学业压力与学习的环境的适应性都可通过学生心理状态解释。所以单单在学习技巧、学习量上下功夫“治标不治本”,心理健康是成为一名优秀学生的第一要素。
二、心理韧性与心理满意度
反映青少年日常心境状态的是心理满意度(Suldo & Huebner,2006)。心理韌性则是指个体应对压力、挫折、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或特质(个体力)及所拥有的外在资源(支持力)。心理韧性类似于国内的“心理素质”概念,它的两个方面均对于青少年的心理满意度有较强的影响[2]。
个体力当中的情绪控制对青少年心理满意度的预测效应显著。情绪控制力强的学生往往会成为大人口中比较“乖“的孩子,而作为一种个体力,拥有较强的情绪控制力意味这可以减少对事实刺激的过度反应和错误反应,拥有更强的理智思考空间,有利于培养积极调整的防御机制和应对危机的能力,维护稳定的心态。这样才会拥有更强的适应性,促进学业的成功。
除个体力外,社会网络等外在因子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中尤以家庭支持对初中生的心理满意度影响最大[2]。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家庭方面的心理干预。鼓励父母以尊重、理解、交谈的方式与孩子交流,避免与孩子直接产生冲突,帮助孩子接受心理引导,顺利度过青春期。其中特别要注意广泛存在的专制型管教,即高监管低支持地管教孩子。
心理韧性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初中生的心理满意度。但影响其心理满意度的因素还有很多,也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在理论与实践中求索。总之,心理教育与课堂教育是初中教育不可分割的二者。
参考文献:
[1]张宝菁,马忠良.初中生心理健康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研究[J].知识经济,2018(12):146+148.
[2]王鑫强,张大均.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发展趋势及心理韧性的影响:2年追踪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01):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