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悦 朱可嘉
【摘要】近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是美国教育家善于不断的思考和改进,结合本地区特色和学校本身的需要,借鉴国外的思想和办学的经验发展本国教育的结果。美国高等教育本土化的理念主要有三种:自主办学、模仿与创新、为本土服务。
【关键词】教育理念 美国 大学 本土化
【课题项目】燕山大学基础研究专项课题青年课题(社科B类)《学校视角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有效实施策略的比较研究》;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青年课题(项目编号:201804120403)阶段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9-0021-01
学界和教育界许多学者提出过自主办学的理念。美国的高等教育因为有这么多的学者的自主办学思想的领航,才促成了州立大学的兴盛和《莫里尔法案的颁布》,自主办学的教育理念也成为了美国高等教育本土化的内在动力。
一、模仿和创新的理念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大学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而亨利·塔潘和丹尼尔·吉尔曼是美国高等教育史上大胆吸收外国经验用于本土改造的优秀教育家。
塔潘所领导的密歇根大学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模仿德国办学模式的大学。他1835年上任时就十分赞赏德国大学的模式。他认为德国大学纯粹、完整、学生选课的自由和考核的严格都值得学习。而他也提到了美国大学的问题:没有适合的框架去吸收引入的课程,而使得教育质量不高,学术水平低下。所以,塔潘认为“美国现代大学的理想模式,一所真正的大学就应该是柏林大学的模样,应包括教学与科研,成为自由教育和独立研究的场所”。大学的几个基本特征:(1)必须有低层次和高层次的活动;(2)丰富的图书和一定数量的学者;(3)学术自由和自治;(4)高水平的学者和教授;(5)大规模的校园;(6)有学术自由的精神;(7)与宗教分离,成立州立大学。他更具理性的的办学理念远远超越了当时的其他改革者,为后来的改革指明了方向。[1]
吉尔曼认为,“真正的大学至少必须设有人文学院或哲学、法律、医学和神学院,必须提供在教授指导下从事高级研习的机会。而这些教授本身就是自己所在领域的学者”。他规定在大学和研究院从事教育和科研活动必须拥有博士学位,第一次使学者们能够将自己的专业同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他还注重学生和学者们的成长,鼓励科学研究。他的成功办学理念开创了美国大学史的新纪元,并推动了哈佛、耶鲁等现代大学的形成。
模仿与创新是美国大学成功脱胎英、德等欧洲国家高等教育的独特机制,它们深深植根于各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从而使美国高等教育走在模仿-自立-创新的不断上升的道路。
二、为本土服务的理念
(一)威斯康星大学“为本州服务”的教育理念
建国后,美国的很多大学都怀有为本土服务的办学理念,但是只有威斯康星大学明确的提了出来。19世纪中叶,美国兴起了“赠地运动”,威斯康星大学在这段时期发展了起来。20世纪初威斯康星清楚的提出了“大学要服务于整个社会”的口号,并且逐渐累积形成了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
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Van Hise)把大学送到了人民面前。他认为大学有三个任务:(1)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知识和能力的公民;(2)注重科研;(3)向社会传授知识,使公民能够解决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问题。这也是他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思想和精华,后来发展成了现代大学的精神,也充分体现了“威斯康星思想”。这个思想在实践中,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实现的:第一,向民众传播知识。威斯康星大学建立了面向全州的知识推广部,传播农业科学技术并设立了成人教育、咨询服务和工艺项目。另外,还设立了流动图书馆。成为了当时美国大学中规模和影响比较大的机构。第二,社会提供专家服务。威斯康星大学的教授参与到了政府的工作中,比如主持改革项目、起草改革法案,到政府兼职或担任顾问等。另外,学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参与了社会实践。
(二)哈佛大学为美国服务的理念
19世纪60年代后期赠地学院和州立大学的“服务”指的是大学直接服务于当地的政治和经济。而哈佛大学的校长艾略特却对“服务”有着不同的解释。
艾略特的治校信念是:“进校增长智慧,出校服务国家和人类”。他认为,一所大学必须当今时代的发展变化,踩到国家发展的节奏上,不然就会被淘汰。
哈佛大学一直本着为国家服务的思想积极的与社会联系并参与到为国家服务的工作中。二战时期,哈佛大学是国家的“战略库”和“军火库”。当时的校长科南特也是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的重要成员,为国家出谋划策。学校里的著名科学家也用科学研究服务于战争,很多都参与了曼哈顿工程。
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为本地社会生活和经济服务,是高等学校生长和发展的起点和动力,也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也是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美国的赠地学院和州立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就体现着这一特征。这种“服务”职能是美国大学的创造,前提是立足于本國和本地区的社会发展需求。这正是美国高校本土化的内在逻辑。
参考文献:
[1]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