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教委属下的中等职业学校和行业主办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中等职业教育都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担当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高技能和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中等职业学校和技校也只有实施创新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具有高技能和创新能力,学校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笔者就我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着重分析了课外科技教学活动的可行性和具有的特色,从几个方面阐述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教学活动提出了初步的设想,以供学校领导参考。
【关键词】创新能力 教学活动 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9-0018-02
一、开展以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课外活动特色
第一,实践性。一般课堂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注重的是理论学习,而课外科技活动则侧重实践性,即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注重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二,创新性。开展科技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对题目的理解、设计、制作、调试,每一个环节都有创新的元素,都需要学生有创新精神。
第三,协作性。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大都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成团队来完成。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接触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科研活动本身更加要求他们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外活动形式
(1)以专业技能训练为目标的科技活动
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不但让学生增长知识,而且也发展学生个性。在中职学校,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有计划地把创新潜能、创新思维的开发与创新技法训练同专业实训、实习等专业技能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能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科技创新才能。
为了让一些对科学有更多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培养的机会,在普及的前提下发展学生的个性。具体的设想是:把科技制作活动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深入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就是要集中专业优势,在机械加工、电工电子、船舶装焊、计算机广告设计等专业中进行创新和开发,组成课外科技制作活动小组,进行重点指导。每个组都要立出项目,去进行有创意的科技制作。
(2)以创新为目标的作品制作活动
目的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一部分有专长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他们完成学术论文、创造发明、科技制作与社会调查报告等。
在开展以上方面的活动中,可以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兴趣得到激发。为让每一个想做科学研究的学生都能得到指导,并照顾其他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让对科学有特殊爱好和有才华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找找师。学生的小课题一旦得到老师的确认,要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应该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专业知识和生活中寻找创新的线索,引导学生参与到研究、制作和改进中去,并最终形成创新作品,为可能參加各级科技创新大赛打下基础。
三、开展课外创新教学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能体现科技与创新的整合统一: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创新教学与专业教学不能相互独立,各不相干。因为科技创新活动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与技能,教学生做出科技作品,而是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力。在组织科技创新活动时,既要注重使科技活动具有启发创新的效能,又要注重创新教学的科学性。能够在教育中使理智与情感取得平衡,这样的科技活动才是创新的科技活动,才能够真正使中职技校学生受益。
(2)要注重科学技能与主体创造的和谐一致:科学技能包括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它是发展才能的基础。在活动过程中,对技能的掌握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在既要动手,又要动脑的制作活动中,中职技校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才能够真正得到锻炼,创新技能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3)要强调科技与表现的完美结合:指导教师应有效地利用合理的机能性和心理的情绪性,来唤醒在学生心中的表现欲望,并诱导其走向创造性的表现活动。让学生通过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的训练来充分表现自己,自由地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教师要适时地进行鼓励,绝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奇思异想,调动学生创造表现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戴臣.浅析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外交流,2017(3):56-57.
[2]许晓鸣.以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7(24):29-30.
作者简介:
邱惠明(1964.12.3-),男,汉族,上海人,本科,上海船厂技工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平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