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佳骥
【摘要】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成都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高校教育要致力于立德树人,致力于教书育人。归根溯源,就是要求大学要回归重视教学的根本,教学是一个相对综合和复杂的概念,课程表是对教学最外化和直观的体现,本文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从介绍影响课表编排的动态因素,再分析这些影响因素背后的教学管理制度,从顶层设计层面来探讨本科教学,意在从制度设计层面真正服务好、指引好本科教学。
【关键词】課表编排 动态因素 教学管理 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9-0011-01
“我们呼吁回归大学的根本,回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回归大学最本质的职能,也就是人才培养;而是回归大学重视教学的传统,当下,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到教学才是大学的真正使命和核心竞争力;三是回归大学管理者对大学核心价值的坚守,现代大学面临的选择很多,大学的管理者需要克服浮躁,平心静气地去面对大学这一最根本的使命。”
一、影响课表编排的动态因素
课程表是组织教学活动最直观的体现,贯穿整个学期的教学运行。课程表集中体现了课表编排所解决的几个问题:上什么课、谁给上课、给谁上课、什么时间上课以及什么地点上课。这几个问题也集中体现了课表编排的基本要素。上什么课涉及到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每学期开设的课程,课程的学时、学分,课程的类型是实验课还是理论课,课程性质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理论周次和实践、实习周次如何搭配。谁给上课涉及到高校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一般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的教师:本学校的教师;本学校引进的新教师;适量引进外聘教师;外语专业和某些对英语要求较高的实验班级,中外合作办学的班级还会采用外教授课的模式。给谁上课就涉及到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学生从宏观上来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生。这类学生群体就要求课表编排的工作人员每学期排课工作时积极与招生办公室工作人员进行沟通,获取当年的招生计划数据,并根据数据进行新一年级的分班,招生人数、录取人数以及实际报道人数呈现出动态,导致新生课表呈现出不确定性。
二、课表编排影响因素之后的教学管理制度
课程表是教学管理诸要素最外化的体现,影响课表编排的动态要素往往也映射着高等学校整体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包括课表编排在内的教学活动运行的好坏。上什么课背后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什么样的课能开,什么样的课不能开,开设课程多少学时对学生来说最科学、最合理,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什么样的比例搭配最适合培养本专业人才,理论与实验、实践环节如何搭配才能做到知行统一,课程开设的师资条件是否具备,已有开设课程如何对接教师授课工作量的考核与计算等等问题都需要在设计培养方案的时候有所考虑,这样才能将培养方案按照最初执行的初心落地。
谁给上课的问题体现的是师资管理制度设计的问题。授课与教师的直接利益挂钩。教师授课工作量影响着年终绩效与福利。某些高校为了鼓励教师多授课,还特意将基本授课学时与职称评聘关联,将其设为一项基本指标;教授和副教授职称的教师规定一学年至少为本科生上一门课,这些都是从制度设计层面来引导教师积极上课。鼓励已有教师的同时还积极引进新教师,新教师入职之后必须接受由学校统一组织的培训,没有经过培训的教师不允许上岗;新教师经过培训之后需要走试讲的流程,试讲通过之后新教师才允许承担试讲通过课程的授课任务,承担授课任务一年之后可以进行认证,认证通过之后可以承担其他课程的授课。
给谁上课主要是给学生上课,背后折射出学生异动的制度。每年的实际招生人数与招生计划数之间总会有一定的差距,各个专业的招生人数会在招生总人数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招生情况进行合理分配,有的专业可能报考人数较多会适时增加录取人数,而有的专业可能就会相应的减少人数,这种招生数据的动态性就直接影响着新生课表要随之变动。
在哪上课反映出教学场地相关的管理制度。教室、语音室、实验室和体育场馆等教学场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每学期的使用总会有相应的破损,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使用规范可以规定场地所能承载的最大限度人数,不能进行什么类型的活动,排课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
综上所述,在高校的教学运行过程中,课表编排得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保障,影响课表编排的因素诸如此,但是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需要从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着眼,从具体的教学管理规范着手,从实际运行中自下而上的总结积累经验,再自上而下的实施新制定的管理规定,双管齐下共同服务好本科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