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创新策略

2018-01-29 15:59朱颂梅
职教论坛 2017年34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高等职业教育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保障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迫切需要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职教育供给侧人才结构的提升,使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相适应,职业教育与个体终身学习相对应,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工匠培养;供给侧;高等职业教育;中国制造2025

作者简介:朱颂梅(1969-),女,江苏扬州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和教育经济。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编号:2011sjb880032),主持人:朱颂梅。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34-0084-04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经济在投资、消费和出口的需求侧拉动下,经历了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后速度放缓,新时期经济的发展开始转向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所谓“供给侧”,即国民经济的供给方面,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主要通过劳动力、资本、制度创造和创新等要素的优化配置,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平稳增长。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具有高超的动手能力、突出的创造能力和极强的适应能力,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精湛专业技能,创造性地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才,在未来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具有特殊的作用[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产出的供给侧和经济社会的需求侧,通过劳动力市场的配置实现供需的平衡,发挥教育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根据对企业职业岗位所需能力标准的判断,对教育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使数以千万计的学生掌握了一项或多项专门技能,极大地缓解了社会对技能型和技术性劳动者需求的供求矛盾,同时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由于担负着保民生、促就业的社会历史重任,而自身的发展却遭受外部社会环境和内部教育体制的限制。从外部社会环境看,高职教育被误看作是就业教育,高职院校的吸引力下降,优质生源逐年减少;政府统管社会资源市场化参与度低,教学科研渠道不畅。从内部教育管理看,院校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与产业匹配度低,人才结构偏离产业需求;流水线式的教学模式,过多地重视具体的操作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个性需求和职业生涯发展,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和职业精神缺失。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严重脱节,全国各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缺口近一千多万,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整体上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2]。

二、技术进步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的现实需求

(一)引导行业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项社会经济活动,其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是直接与间接两种产品形式的融合体,一方面从高等职业教育消费的个人效用上看,属于非义务教育,企业、个体和其他社会组织通过投资职业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与职业岗位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这是职业教育的直接产品。另一方面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用来看,它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提高劳动者总体素质的同时,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家社会综合影响力的提升,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间接产品。相对于直接产品来讲,间接产品是隐藏在直接产品之下的一种隐性服务,但是随着产业的升级,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显著[3]。

近年国家和各级政府开始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央财政从2005-2015年实施了“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对职业教育投入1.23万亿元,其中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包括: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职教师资基地建设,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计划,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极大地提升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然而作为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主要教育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成本高,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其成本通常是普通本科教育的2.64倍,虽然近年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增长,但仍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需求。一是国家高等職业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及其在高职总经费中所占比重低,使得高职专业发展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无法从政府财政中得到保障,其经费投入却只有本科院校的60%左右,而且差距不断增大[4]。二是由于管理体制的限制,政府无法建立引导行业企业和社会资本,按产业发展需要投资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导致办学经费来源单一,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迫切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增加财政投资与完善宏观管理制度,弥补市场对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性,并积极引导和调动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达到高等职业教育个人效用与社会效用的双向最优化。

(二)为产业智能化和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高等职业教育是基于某一特定职业领域所需的专门知识与技术技能的教育,新技术的涌现促使产业结构跃升,也为职业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教学内容,而高职教育受自身教育周期的限制,使职业人才的供需平衡不断被打破。一般来说,一个新技术的生命周期包括:成长、成熟和衰退三个阶段,技术的特征决定了其生命周期的长短,总的说来,某项技术如果通用性越强,生命周期就越长,而专用性越强,则生命周期就越短。由于技术进步的周期决定着产业发展的周期,技术发展周期各个阶段对相关职业人才的需求数量变化较大,当处于成熟期时,职业人才的需求量最大,而处于衰退期时,所需人才的数量将大幅减少[5]。endprint

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及与现代制造业的不断融合,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与创新,促进了中国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营销模式进一步向数字化转变,跨界融合的工业4.0、和O2O模式等新的生产经营体系的出现,“互联网+”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然而现阶段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体系、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技术更新发展的周期,造成了供给侧劳动力的知识、技能和观念低于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劳动力需求,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失业。

(三)培养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新时代工匠

为应对世界范围内制造产业的升级,中国制造提出了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為本的发展战略,并通过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质量品牌提升等举措,落地《中国制造2025》。未来制造业的发展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创新取代投资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体现在创新的主体从过去的精英转向大众,创新的体系从封闭转向开放。二是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改变过去粗放型的高污染、高消耗的发展方式,构建低碳、循环、高效的绿色制造体系[6]。为经济要素有序的流动、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市场的深度融合,国家制定了“一带一路”国际发展路径,在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下,通过金融、产业和资源的互联互通,推动亚欧及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同时“互联网+”与产业和社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促进生产制造过程的绿色化和智能化,生产组织形式的扁平化和网络化趋势,对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职业人才除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精湛的工艺水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崇高的职业精神,还要能创造性地将科学、人文和自然高度地整合。

然而依托现有职业体系的高职教育知识体系,与最终指向的社会领域的能力体系相比较,教育知识体系的特征表现为可测性和显性化,而社会能力体系的特征表现为难测性和隐性化,往往非智力因素决定了一个人的能力体系。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一方面要传授知识,激发受教育者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熟练掌握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具备较高的应用技术和技能;另一方面更需要鼓励对匠心和精品的坚持与追求,培养有信仰的踏实和认真,学会用职业智慧去指导职业实践,创造性地解决关键性问题,才能不断满足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对高端人力资本的需要[7]。未来能否围绕科技的进步、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要求,培养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新时代工匠,直接关系着“中国制造”能否成功升级为“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

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的改革与发展

随着《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国际发展战略的实施,产业和科技的变革加速推进,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需要,急需通过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单纯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一大批具有精湛职业技能和崇高职业精神的大国工匠,担当起推动科技进步和促进产业发展的重任。

(一)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制度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产业结构的变革,各产业之间,生产和服务之间呈现出高度分化和日益融合的趋势。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以政府规划为主导的单一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在加强政府宏观管理的基础上,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协同治理,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有效途径。

第一,健全各级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为主体,以及各职能部门相协调的职业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政府主管部门要密切关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变化,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和重大基础项目的财政投入,从宏观上引导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对接。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税收和财政等支持政策,运用市场和经济等手段,引导行业组织和企业积极参与职业人才的培养。健全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体系,完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并将经费投入、生均经费制定标准纳入各地“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促使各级政府增加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尽快达到并超过普通本科院校。

第二,完善多元主体的职业教育治理结构,构建职业教育现代治理体系。大力发展由企业精英、行业专家、职教权威等社会名流组成的职业教育行业协会,作为沟通政府相关部门、政府和高职院校之间的纽带,整合社会各类职业教育资源,为政府、企业和各类职业院校提供权威的信息和服务:一是依托公共信息与专业预警平台,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进行产业人才需求的预测,及时掌握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源供求信息。二是制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联合行业企业开展高职教育质量的评估和监测工作。三是配合劳动人事部门制定行业岗位规范,完善行业准入制度,引导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高效地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四是建立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体系,确保经费向产业转型升级紧缺专业倾斜,确保高职教育经费高效使用。

(二)构建生涯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职教育供给侧人才结构的提升

创新型、复合型的高技能应用人才的特点是既具有娴熟的工艺技术,同时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这些技能和知识的获取需要通过高层次、长学制的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来实现,适应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构建面向学生职业生涯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

第一,高等职业教育通过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或现有高职院校创办本科职业教育,实现教育层次的上移,逐渐形成以本科职业教育为主体,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各个层次在内的相对完整的高等职业学历教育体系,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上升通道,吸引更多具备创新潜质的优秀生源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同时,完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逐步建立认证、评估、累计和相互转换的管理制度。促进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学段之间的有效衔接,并和职业继续教育与培训相互贯通,进而沟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和发展的渠道。在企业技术引进、改造和创新的过程中,同步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在行业优化重组过程中,同时规划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超前储备具有综合生产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工匠人才。endprint

第二,高职教育需要不断地从通识教育中汲取营养,在人才的培养中既要重视与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的显性需求,更要重视超越现实生产力的隐性需求,重视迁移性知识的教育、通用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通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与合作,弥补单纯职业教育技能训练的功利化倾向,培养职业人才普适的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信念和职业审美,化解职业教育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在產业跃迁的背景下,顺利地向高层次职业岗位迈进。

(三)通过市场机制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构建高职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工匠素质是高技能人才的内核,它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通过政府税收、财政政策和社会投融资体系,探索委托代理和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下,行业企业和科学研究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高职教育的路径,构建权责明确、高效规范、长期合作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第一,促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一是从产业发展角度研究制定行业领域实习实践环节,人才培养的标准体系,将产业发展的最新科研技术及时引入职业教育过程,帮助职业教育应对产业动态升级和优化,推动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二是企业从行业规范的角度,深度参与实习实践环节的监督与评价,在注重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学习的同时,加强与创新素质相关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和理解并尊重他人的品质等关键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从人才培养机制上完善高端技术人才和高端服务人才工匠素质的构建。

第二,整合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三方面的资源优势,增进技术研发和工艺创新在职业人才培养中的引导作用。科研院所借助校企的优势资源,共同参与现代制造业的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开发研究。一方面,通过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度合作,促进先进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为参与产学研协同育人的高职院校提供更高水平的实训基地,不断提高职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促进高职院校优势学科、专业和师资水平与产业同步发展,不断提高职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吻合度,同时高职院校通过适时为企业员工提供职业继续教育培训,帮助企业员工迅速掌握最新的技术和工艺,形成产学研的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梦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价值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6(11):66-70.

[2]王贤.高职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问题与策略[J]高教探索,2015(6):111-113.

[3]孙长远,庞学光.论职业教育的产品属性及其产品属性的可赋予性[J].江苏高教,2016(6):151-154.

[4]郭艳梅,李中国.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数据分析与政策建议[J].教育学术月刊,2014(11):49-54.

[5]叶华光.高职教育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错位与矫正[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62-64.

[6]陈鹏.《中国制造2025》与现代职业教育转型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5(17):15-20.

[7]罗旭华,纪雯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山东高等教育,2016(11):67-75.

责任编辑 肖称萍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