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海霞
【摘要】有人认为幼儿教育可以完全依赖于教育机构,极端的理论认为幼儿的习惯、品质及能力的培养可以交给幼儿园老师去完成。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束手无策,也可以放到幼儿园去解决,回避了对幼儿的教育。这些想法或教育形式显然对幼儿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从四个方面分析和论证了在幼儿时期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希望能使社会和家庭正确认知幼儿教育,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加分。【关键词】幼儿期家庭教育延续性延伸性当前,在幼儿教育中存在着一个奇怪的现象——对家庭教育的弱化甚至排斥。这种现象并不是普遍的,但也确实代表着一定群体的教育理念。幼儿教育机构是专业化教育,研究儿童教育理论、掌握科学的教育手段,教育行为有目标、有规划、有组织、效率高、指向性强。但家庭教育具有延续性强、介入度深、延伸性大和个性色彩强等特征,这些是教育机构所不能实现的。一、幼儿期家庭教育的延续性在幼儿教育机构,一个孩子接受的教育再系统、再有规划,也不过是三到四年时间。而且,即便是有相当的规范性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由于教师个性差异和教学风格的不同,孩子也会接触到不断变化着的教育。而家庭教育就不同了,“老师”就那么几位,而且家庭成员通常具有相近的教育理念、行为准则。因而孩子在家庭中接受的教育具有现实层面的统一性。再加上,幼儿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的每一个环节都由家长来陪伴和引导,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即对孩子的人生规划)基本上是一以贯之的。孩子在生活、成长的每时每刻都接受着来自家庭的影响。这种教育的延续性、统一性是幼儿园所不能实现的。 二、幼儿期家庭教育的延伸性在幼儿教育机构中,教育的全面性、综合性、多样性,都是有一定局限的。再精心设计,也只能涉及到孩子衣食住行的基础技能,也只能限制于孩子的德智体的规范教育,除了少数的机会带孩子参加简单社会活动外,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大多是通过图片、视频或老师的讲授来实现。他们交际的人群就是老师和小朋友,对他们的“社会能力”培养也大多是通过模拟情境的形式来进行的。这些教育显然与幼儿的真实生活隔着一层纱。而家庭教育则不同。幼儿会接触到真正的生活,家务劳动、生活技能、文明交往、社会知识等等,都是真实的,具体的。父母会带着他们接触从刚出生的婴儿到耄耋之年的老人各个年龄、各种社会角色的人物,会带着他们去名山大川、工厂商店等各种社会场所亲身体验。这些内容是对幼儿园教育的极大延伸,其教育领域之广是教育机构所不能相比的。三、幼儿期家庭教育的个性色彩幼儿园教育虽然也强调个性教育、鼓励孩子的个性发展,但总的教育结构上,还是以集体教育、规范教育为主体。统一的作息时间、统一的饮食、统一的游戏内容。在教学中所强调的个性发展,充其量是对孩子个性的宽容和理解。而在家庭中,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通常的家庭对自己孩子的了解要远远强于机构,他们会针对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或特长来安排他的学习。比如,喜欢画画,家长一般会对他学习画画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给孩子报兴趣班,给他购置美术用具,等等。而不会强制他去学习足球或其他不喜欢的活动。总的来看,家庭教育对孩子个性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所提供的条件是教育机构所不能满足的。而且,每个家庭所具有的独特的家风和文化精神理念能够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是幼儿园教育所模仿不来的。四、幼儿期家庭教育的介入深度家庭教育对幼儿的介入深度也是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所不能比拟的。这是由其情感关系、血缘关系的建立基础决定的。在教育機构,对教师有着严格的管理,对他们教育的过程和行为有着制度和法律上的约束。教师在教学中用不“礼貌”的言语来管理孩子不被允许,更何况是“体罚”幼儿更会受到严格的制约。因而,面对一些幼儿的特殊行为或言行,教师往往显得无能为力,除了耐心的引导和感化,几乎别无他策。而在家庭中,父母的权威性产生于对孩子提供了生存、生活、成长等全面的“服务”与付出,再加上血缘上的亲情、无私的爱、孩子的依赖感,孩子大多对父母有相当的依赖和敬畏,他们通常认为家长的权威是不可动摇的。基于这样的情感基础,幼儿在家庭中接受的教育深度要远远大于幼儿园。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基础,家长要注重在家庭环境中熏陶幼儿,生活中培养幼儿,为孩子做好表率,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还应与幼儿园相互配合,从而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人格,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总之,家庭教育在幼儿期教育中是不可替代的,它有着幼儿机构教育所不具备的功能和优势。另外,家庭教育也不应完全取代机构教育,机构教育的专业性也是家庭所不具备的。因而,家园合作才是幼儿教育的最佳形式。 参考文献:[1]孟凡霞.幼儿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5,(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