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殷和佳+张娴
[摘要] 随着社会对医德医风的诉求加深,医德教育地位逐日攀升。本文回顾了中外医德教育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医德教育现状分析目前医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新形势探讨医学生医德教育,从加强重视程度、创新教育模式、营造教育环境、健全平台建设和打造中国特色教育方式多种措施途径进行了相应思考,旨在提高医学生医德教育水平,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质量医学人才。
[关键词] 医学生;医德教育;多途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12(c)-0169-04
[Abstract] With the more social appeals for medical ethics, the status of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is rising day by da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from home and abroad,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based on the state of our country, combining with the new situation to discuss the education of medical ethics of medical students, it should be thought deeply the measures from aspects of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education, innovating education mode, creating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improv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Chinese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in multiple ways. The main goal i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for medical students, and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medical talents with both ability and morality.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Multiple ways; Exploration
新时代下医疗诊疗水平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也对医疗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些年医患纠纷时有发生,部分医务人员医德的缺乏成为医患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医德教育作为每位医者的入门必修课,既是医学生医德思想的启蒙,也是医务人员行为规范的准则。医德的不足,体现出我国现行医德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立足于现状来探索出一条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新道路成为眼下当务之急。
1 研究背景
1.1 國外医德教育研究
医学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在过去的30年中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被正式纳入医学课程[1]。英美作为早期发展较快的国家,现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德教育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全面,医德教育课程包含伦理学、社会学、法律学、心理学、哲学、宗教、历史等多门学科,且经常开展跨学科交流活动。教学方式丰富灵活,采取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相互配合,校内包括选修和必修的课程和讲座、研讨会等,校外采取见习、实习和义工等,将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效[2]。
1.2 我国古代的医德教育
自古以来,我国中医就秉持着“德术并重”的行医范式,历代名医大家在传道授业的同时也在传承着高尚的医学道德。一些优秀的古代医学著作集聚了知识性、思想性、文学性的特点,将中国古代的道德观与医学巧妙融合,有利于医学生的医学道德素质的提高[3]。如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专论医德的《论大医精诚》作为传统医学道德的著作典范被传诵至今。中国传统医德也深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医乃仁术”的说法,以“仁爱救人,赤诚济世”作为医者行医的目的,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在医疗实践中的伦理价值[4]。
2 我国医德教育的现状
医学院校作为医学生医德医术培养的摇篮,承担着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第一要务,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社会与个人因素对医德教育的影响也不容小觑[5]。本文就从医学院校、社会、个人三方面对我国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进行阐述。
2.1 医学院校的教育方面
医学院校对医德教育的不重视。在学校期间培养者着重于医学生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医德教育占学时过少,课堂质量不高;在医院见习、实习阶段带教老师又强调学生临床技能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对医德教育没有强制要求,使其渐渐流于形式化,没有达到医德实践的目的。
医德教育模式守旧,缺乏创新。首先,教学方式上主要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医德医风理论原本就相对抽象,加之枯燥无味的文字与空洞的说教,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尽管现在大多学校已开设了思想政治课、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等人文社科课程,但在新形势下医患关系问题涉及领域更广,包括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以及一些新兴的综合学科,这对医学生和教育者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endprint
师资力量匮乏,带教教师行为失范。目前高校中的医德教育工作大多由思政老师或是辅导员担任,他们缺乏专业的医学背景,对于热点问题剖析不够深刻,不能结合生动的临床案例进行讲解;对医学生的德育工作基本和一般大学生要求一致,缺乏职业针对性。此外,在实习时某些带教老师收红包、过度医疗等行为也会对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恶劣影响。
医德教育考评机制不完善。对福建省4所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开展的一项关于医德表现评价的调查中,有51.8%受调查学生表示“学校没有对学生开展医德相关的医德评价”,没有学生能够具体说出学校是否有和医德相关的专项考核或评价[6]。由此可见,医学生的医德考评未真正落实到个人,而且缺乏一套系统全面的评价标准。
2.2 社会因素的影响方面
不正之风影响下医德的流失。随着我国经濟体制的深入改革以及当前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难免会出现道德与利益之间的碰撞与冲突,直接影响到了医疗行业。在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有些道德意识薄弱的医务人员贪图功利,背弃医德,带坏了行业之风[7]。医学生正是处在一个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需要一个正确的引导,若社会不正之风占据主流,必然会动摇医学生医德信念从而随波逐流。
医疗环境恶化下医德的止步。当前社会医患纠纷频发,医闹也应运而生。医闹不仅严重扰乱了医疗秩序,情节严重者更是造成了一系列杀医、砍医的流血事件,这给广大医务人员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使满腔热情准备进入临床工作的医学生们望而却步,对医生的职业认同感也随之下降。据调查,73.33%的医院出现过患者及家属辱骂殴打医务人员的现象;78.01%的医生不愿让子女继续学医、从医[8]。此外,更有不良媒体推波助澜,扭曲事实恶意报道,使原本就紧张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更使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的开展步履维艰。
2.3 医学生自身因素方面
“90后”医学生医德教育面临新问题。“90后”是当前医学生年龄的主体,大多数“90后”都是独生子女,集父母家人的宠爱于一身,往往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思想行为特立独行,在人际交往方面也缺乏沟通技巧,不善与人交流。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学生的价值观更加务实和利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观念,耐挫能力也较差[9]。这些新时代下赋予“90后”特征的医学生给医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医学生对医德教育重视不足。面对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门槛高,医学生首先希望专业技能过硬,其次才会考虑自身道德素养问题。所以,尽管学校开设医德课程、讲座,实到学生人数却不尽如人意,更多的则是奔波于考研、实习和找工作。另外,近年来有些学生选择学医的动机不纯,并不是单纯的热爱医学事业,多带有实用成分和功利色彩,将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抛之脑后,导致医德教育无法深入人心[10]。最后,医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学习和生活环境不断变化,医德教育过程存在不可控性,医学生往往还是要靠本身的自觉性来提高医德素养。
3 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措施的思考
3.1 重视医学生医德教育
学校和医院应在思想上对医德教育引起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应齐头并进,注重医德教育的连续性,将其贯穿在学校和医院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在校期间加强理论教育,提升对医德的认知,进入医院见习、实习后注重将理论联系实践,将医德渗透在教学实践之中。如入学教育时强调校规校训,举行“医学生誓言”宣誓仪式等,在医学生开始实习前进行岗前培训,使学生明确各个医疗活动的道德要求等。医学院校要严抓落实医德教育活动的执行力度,督促医学生按时参加教育活动,并培养其自我教育的意识,如鼓励学生业余时间多阅读医学经典著作或观看医疗题材纪录片等进行学习,平时严于律己,恪守医德,通过内在的长期的自律达到更高层次的医德境界。
3.2 创新医德教育模式
完善医德教育课程设置。医德教育的课程除了高校基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还应引入交叉性的医学人文学科群,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史、卫生法学等内容,共同致力于塑造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11]。医德教育不单纯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教育,还应讲究多学科共同参与融合、交叉渗透,满足当前医疗事业发展的对医生各方面素质要求,培养出全方位的医学人才。
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课堂授课的形式,用设计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教学来启发学生思考。国外有研究显示,利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进行医德教育,无论是从教学效果还是从学生的满意度来看,均优于以小组讨论形式的教育[12]。以临床真实案例为中心共同探讨医德问题,在涉及生命伦理学的课程中贯穿医德理念,如在学习流行病学的同时教导临床试验伦理原则[13-14]。还可采用辩论演讲、角色扮演、读书报告会等方式都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及效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老师作为学生思想萌芽的引路人,其自身医德素质的高低及教育水平的良莠都深深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因此,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医德教育团队,这个团队除了人文社科教师、医学专业课教师、临床示教老师、辅导员及班主任外,还应包含跨学科交流的专家、教授及非医学专业人员如律师、哲学家、社会学家等,以授课、带教、心理辅导、讲座或讨论会等多样化形式开展医德教育,不仅拓宽了医学生的知识领域,还能通过言传身教方式给学生正面教育。
建立合理的考核奖惩制度。医德的考核不应只局限于闭卷理论考试,还应通过问卷、论文、演讲、报告、模拟情境等多种方式来了解学生是否会处理医患矛盾和患者沟通能力等。见习、实习的医德表现也应计入学分与学年评优,带教老师需随时关注学生的医德行为是否有失,如发现学生体格检查草率马虎、对患者态度恶劣等,应及时指出错误并督促改正。对于优良的医德行为可设立医德医风奖给予表扬鼓励,号召大家学习。
3.3 营造医德教育的优良环境endprint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环境。首先,面对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现状,人们对医院存在很深误解,因此,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突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这对于营造医患双方和谐共处环境具有现实意义。其次,新媒体的传播是把双刃剑,对于一些为博眼球而曲解事实的报道,相关监管部门应予以严厉打击,医院也应及时澄清事实,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对于一些感人的医德医风事迹应鼓励媒体多多宣传报道,弘扬社会良好风气。
打击行业不正之风,净化绿色医疗环境。首先,政府部门必须要完善相关法律,加强医院的监督管理,严厉查处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一旦发现违法行为应严惩不贷。其次,医院应当注重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坚持内部自查及接受大众监督[15]。努力摒除行业歪风邪气,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纯净的医德教育环境。
利用校园文化熏陶,打造丰富校园环境。学校可组织开展形式丰富且赋予教育意义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名人讲座、开展医德医风社会调查、组织各种文艺活动等,也可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校报等载体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16]。学校要善于抓住教育机会,比如利用校庆之际带学生参观校史馆,感受老一辈们的医德风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医德融汇于心,彰显于行。
3.4 健全医德教育的平台建设
医德教育实践平台。医德实践应包含临床实践及社会实践。医学院校应把握好医学生临床实践的机会,结合临床中的医德方面的问题现身说法,给予悉心指导,在医疗实践中做到知行统一[17]。例如:体格检查时告知学生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与患者解释病情时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患者充分了解等。此外,社会实践平台的搭建也能赋予医学生更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可利用周末和假期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义诊、医疗扶贫等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后鼓励学生书写心得体会并刊载在校园报刊,既能加深志愿者们的医德体验,也能为大家树立榜样。
网络媒体学习平台。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医德教育搭建起一个网络新平台,也符合“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比如利用微博,医学生可以针对热点问题自由讨论,思想教育工作者也能及时洞悉学生的思想动态,循循善诱,利用微博的发布及转发功能,方便施教者传播积极的医德教育内容,抑制不良信息的传播[18]。此外微信公众号、QQ群讨论区、学校网站、博客等平台都与学生生活贴近,信息传递迅速,形式内容丰富,在未来势必成为医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3.5 打造中国特色的医德教育
中国传统道德与医德教育结合。虽然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下医德教育发展的要求,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是值得继承和发扬。探索传统德育资源在新医德教育模式中的现代价值,对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19-20]。比如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视患者为至亲,竭尽全力去救治而心底无私;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跋山涉水,才著成药学经典《本草纲目》,这些都为医学生医德教育提供了优秀真实的教育素材,值得教育工作者探索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医德教育结合。如今中国正走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医德教育具有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人本理论”教导医学生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医学生个人理想把握方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求医学生要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导医学生明辨是非,约束自我,提升道德境界[21]。由此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医德教育一脉相承,使医德教育赋予了更丰富的时代内涵。
4 总结
医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贯穿在医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甚至需要终身教育。良好的医德养成也不能单一依靠医学院校的教育,他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医学生的自我培养,三者形成合力建立起一套新形势下符合我国特色的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要敢于正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基于问题应认真剖析其原因,探索多途径融合解决的道路,不断创新医德教育研究,丰富医德教育内容,提高医德教育水平,为培养出仁心仁术的高质量医学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Miles SH,Lane LW,Bickel J,et al.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coming of age [J]. Acad Med,1989,64(12):705-714.
[2] 李秀寧,高超,刘翰楠,等.国内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7):68-70.
[3] 薛芳芸.借古吟今育善培德——谈古代中医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0):51-52.
[4] 秦茂森,赵敏.基于儒家文化视角的医德教育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5(3):461-464.
[5] 梁建秀.加强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对策探析[J].高教学刊,2016(10):229-230.
[6] 杨俐玲,陈旻.医学生医德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2):202-204.
[7] 彭烨.“天人合一”理念下“微时代”医学生医德教育分析[J].亚太教育,2016(14):124.
[8] 刘爱澜,杨玉清,贺湘焱.新医改形势下改善医患关系的思考[J].新疆医学,2014,44(10):142-144.
[9] 李明珠,赵祥坤,周顺鑫.“90后”医学生医德教育探析[J].医学与社会,2015,28(3):98-100.
[10] 廖生武.弘扬医师职业精神对培育实习医学生医德素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1):151-153.
[11] 王天秀,黄妹.医学教育中的医德情感培养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7):140-143.
[12] Heidari A,Adeli SH,Taziki SA,et al. Teaching medical ethics:problem-based learning or s-mall group discussion?[J]. J Med Ethics Hist Med,2012,6:1.
[13] Donaldson TM,Fistein E,Dunn M. Case-based seminars in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how medical students define and discuss moral problems [J]. J Med Ethics,2010,36(12):816-820.
[14] Glick SM. The teaching of medical ethics to medical students [J]. J Med Ethics,1994,20(4):239-243.
[15] 冯瑞芳,张丽,尤宗昊.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推进医院管理[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1):1800-1802.
[16] 王宁.论校园文化对医学生医德培养的价值[J].时代教育,2013(5):161-161.
[17] 韩凌.浅议加强医学生临床教学阶段的医德教育[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5):54-56.
[18] 付孝泉,王莉芬.基于微博时代医学生医德教育途径的创新[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6):874-876.
[19] 涂雪峰,傅琛.文化强国战略视野下优秀传统德育资源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新模式的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2, 18(12):111-113.
[20] 彭恩胜,文林.文化自觉视阈下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探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5,5(7):56-60.
[21] 陈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4):439-441.
(收稿日期:2017-09-07 本文编辑:李岳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