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淼
摘 要:桂北民居讲述着桂北发展的历程和各民族互相交融的历史,具有传统性。今天的桂北民居,既循着各自发展的规律前行,又保持着各自的特性,以多元化的形式存在。桂北独特的地域性和少数民族特殊的木构干阑式结构,更是赋予了桂北民居在中国山水画的表现中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和人文特色。
关键词:桂北民居;桂林山水;山水画; 价值与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桂北古民居美术创作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5YJC760104);基金项目:2017年度人文社科类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生态文明建设下漓江流域山水绘画创作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017KY1315)。]
一、桂北民居的独特性和传统性
民居既是文明的成果,又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广西所处的岭南地区,是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广西简称“桂”,又称“八桂”,因此,桂北是指广西的北部地区。
广西多山,在四周山地的围合之中,形成了一个山地丘陵性盆地,大小相间的盆地群中,形成许多各具特色的文化圈。
广西多水,珠江水系在广西的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85.2%,横贯广西;长江水系在广西的河流主要为湘江和资江。
广西处于低纬度区,降水丰沛,热量丰富,全年宜耕,四季常绿,是中国生物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
在如此独特的环境中,广西的先民们,创造了灿烂而又独特的远古文明。桂北的木构干阑民居,更是广西远古文明的一朵奇葩。今天,木构干阑连片分布在广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桂北的龙胜各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等。数以十万计的广西人,生活在干阑里。走进生机勃勃的壮族村寨,在侗族鼓楼前踏歌舞蹈,便能亲切地感受到广西木构干阑民居从远古走来所特有的顽强的生命力和淳朴的民俗风。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广西兴安县漠川乡的榜上村,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村落规模宏大,有古宅60余座,村中古宅多为两进三开、四合院格局,传承了中国传统古民居的建筑风格。每座建筑青砖黛瓦,高墙窄巷石板道,天井厢房、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斗拱卷棚、曲径回廊应有尽有;马头墙青砖到顶,火烧砖、青石板铺垫全村;粉墙、黛瓦、木石雕刻充盈整个古村,尤其是雕刻在门框、门楣、栏杆、窗格上的花草、鸟兽,精巧绝妙栩栩如生。村落中幽深相连的石板路上,在一块块青石上有篆、隶、楷、行等多种字体刻成的数百个寄托村民期望的“福”字已被磨得乌黑发亮。村中左右两座高耸的炮楼护卫着这片村落。最吸引人注意的是村后的一株1800多年的古樟,枝繁叶茂,四季常青,是整个乡里乃至桂林罕见的古树。这些都是与其他村落与众不同的显著标志。
二、桂北民居与桂林山水的关系
桂北民居特色鲜明,是桂林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它朴实无华,与自然和谐相处,充满顽强的生命力,至今仍与当地村民息息相关。它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它采用青石、青砖、青瓦及木架结构组成的房屋与周边黛色的山、碧绿的水、金黄的稻田融为一体,住宅建在景中,依山而建,巧妙地体现了“天人合一”(即建筑与环境协调)的思想,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南方地域特色,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沉淀和结晶。
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北民居在桂林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中更具有人文特色和艺术价值。桂北民居在选址和建造过程中,都表现出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力求与自然融合协调的环境意识。不论是山地村寨还是平原民居,都突出地表现出值得赞美的这一点。少数民族村寨选址,一般都有便于耕作、靠山、面向开阔的特点。建筑基本上沿着等高线呈台阶状分布,疏密相间,高低错落,巧妙利用踏步、楼梯、空廊、平台,取得与桂林地形自然协调的效果。山区地形复杂,匠人们利用过街楼、吊脚楼、通廊、吊层处理等手法,适应地形的变化,设计出“天平地不平”的格局,既利用了空间,又丰富了造型,还能使建筑避潮通风,远离虫兽危害,集生产、生活、交通功能于一体,使建筑适应环境美化环境,形成独特的村寨风貌。
行走在多姿多彩的广西民居长廊中,尽管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建筑时间相差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但是有许多东西大家是一样的,比如家家户户门上的对联,堂屋的装饰,所散发出的理想、抱负、热情好客的态度、做人做事的规范和天人合一的理念却是一样的。
三、桂林山水题材山水画中描绘桂北民居的
代表艺术家和作品
以桂林山水为题材山水画中描绘桂北民居的代表艺术家有李可染和白晓军。
受西画的影响,李可染重视意象的凝聚。他在40年代的山水作品是一种线性笔墨结构。50年代以后的作品,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 李可染的山水画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
李可染以大观小将漓江山水尽收笔底,一生的写生之路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绘画经验和纯熟的笔墨技法,漓江山水给了他灵感,也是他艺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从此,在后期的山水画创作中,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他的《漓江胜景圖》采用积墨法层层渲染,将墨块的山体和留白的房屋相结合对比,形成传统的黑白关系和明暗变化,增强了逆光下画面的体积感和整体感,呈现出独特的山水景象。
从他在桂林山水写生的作品《清漓风光图》中,可以看出桂北的房子是积木式的块体留白,与山体形成强烈的对比,起着重要的透气作用。从总体看,他的山水画比明清山水画更靠近了对象的感性真实,从某种意义上看减弱了意与形式趣味的独立性,是一种传统的突破。
白晓军的山水画用线面结合的方法使画面更具有趣味性,画中刚硬苍劲的线条和浑厚沉雄的笔墨,富有浩然之气。作为本土画家,他非常重视写生,所画作品大都是桂林山水,他在作品中把少数民族的民居在画面中构成了几何体,把桂北民居的木构干阑式结构描绘得惟妙惟肖,线条铿锵有力,丰富灵动,清润秀美,突出了漓江的苍茫和静谧,把少数民族的民居和桂林山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可谓“道法自然”。水、烟、云、树、草、木屋村寨在白晓军的笔墨下浑然一体,大器洒脱,尽显山重水复,云雾苍茫,浑厚华滋,幽壑深远的山水画品格。正如石涛所说:“笔非生活不神,墨非蒙养不灵。”(《石涛画语录》)endprint
四、桂北民居在山水画表现中的重要性
壮族、瑶族、侗族、苗族村寨的干阑农居,都是木柱、木梁、木板墙,对木材的消耗量很大,都有“种树还山”的传统,寨子里的石板路,是依山势,就地形安排的,地理环境十分奇特,比如坳背村的木构干阑,没有院落,是典型的“高脚干阑”,高大宽敞,凝重典雅。所用的木料,都是杉木。杉木树干通直,质轻而易加工。桂北的“高脚干阑”,精致而又规整。
桂北民居的客观性和艺术特色,使其在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中更具有艺术凝聚力。作为村寨的标志性建筑,有鼓楼、风雨桥、寨门等等,作为基础设施者,有凉亭、井亭、过街楼、水井以及鱼塘等等,都是人文元素的代表,在画面中和桂北的自然元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北少数民族的优美画卷,具有重要的艺术规律和研究价值。
五、结语
民居文化的融合,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探索,具有指导性意义。对联、石刻、木雕和风水理念,代表着各民族居住文化相互融合的先导,反映着融合的进程与状态,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于是,壮族的木楼,侗族的鼓楼,瑶族的风雨桥,苗族的芦笙柱决定了古老文明最根本的特性,大家都遵循对自然资源取之有度和反哺自然的原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的文化基础。统一的国家,为这种融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成为民居不可分割的要素。
山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概念之一,它不仅是纯粹的自然的山与水,而且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风景,“桂林山水甲天下”,不仅说的是桂林具有视觉效果非常好的自然景观,而且桂林山水达到了中国文化中极其高妙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桂林民居选址在乎山水之间,桂林山水具有人的灵性,桂林城人合一,城市即人,桂林山水构建了人与自然的知己关系。
梁衡在《永远的桂林》中说道:像桂林山水一样珍贵的是桂林人与自然相默契的精神,像桂林山水一样令人羡慕的是桂林人的生存环境,他们在尽情地实现人的价值的同时,既不是如僧看庙般地媚就自然,也不是如上海、广州那样赶走自然,而是在自然的怀抱里把现代文明发挥得恰到好处,把自然的美留到最大的极限,让人对自然永存一分纯真、一分童心,人与自然相亲相融,桂林是一個有烟火的仙境,一个真山真水的盆景,一个成年人的童心梦。 因此,桂北民居在桂林山水题材的山水画表现中的价值与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牛建农.广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唐旭,谢迪辉.桂林古民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艺术设计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