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玲, 徐晓艳, 林 杭
(1.南通大学 工程训练中心,江苏 南通 226019;2.昆山巨林科教实业有限公司,江苏 昆山 215313)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使命。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引起足够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还不够深入,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物质保障平台、专业导师队伍和管理规章制度”等建设还不够完善,尚未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未能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因此,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高校开展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综合实践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为我国科技强国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保障,意义重大,也势在必行。
(1) 现状。南通大学是位于长山角地区的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根据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国家发展战略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学校对工科类大学生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培养模式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与创新。① 优化了实践教学体系,开设了具有独立性、创新性的“工程训练”实践课程。② 整合了实践教学资源,建立了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开展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创新训练和研究。③ 建立了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组织指导教师参加了学习交流与创新技能培训。④ 组建了大学生创新团队,制定了团队管理规章制度,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科竞赛等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实践,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2) 存在问题。由于尚未形成完整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还不够深入、实践效果不够理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主要存在问题:① 虽然优化了实践教学体系,增加了“工程训练”实践课程,但是,只能满足简单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训练,未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不能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② 虽然建立了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但是,校内设备资源条件有限,供创新训练的现代加工设备缺乏,校外企业又缺乏参与大学生创新指导的积极性,制约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③ 虽然建立了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但是,指导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完善,能力水平不强,学校也缺乏完善的教师创新激励机制,导致教师指导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积极性不高。④ 虽然组建了大学生创新团队,采取了一些管理措施,但是,由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严重,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和困难,加上学校对大学生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大学生创新积极性很容易被削弱,能坚持到最后的人数不多,半途终止的现象屡有发生[1-2]。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注重的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创新源自实践、创新源于智慧、创新源于学习。培养创新人才,实践是根本[3]。因此,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助推器,构建与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综合实践平台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综合实践平台可以保障多门课程的研究,尤其是对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大学生在知识学习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精密加工,科学的创新思维。从“项目选题”到“方案设计”再到”作品制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分析和解决系统问题的复杂过程,必须经过缜密的研究,难题的攻克,才能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最终完成预期目标。大学生通过综合实践,可以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突破传统的思维界限。激发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4]。
综合实践平台对工科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而且需要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将理论知识贯穿于实践,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融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做到深入理解、熟练掌握和科学运用。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新的知识。能增强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自信心,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受到良好学习风气的熏陶和感染,提高自身学习愿力,巩固所学专业知识。
综合实践平台的功能主要是促进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如今,大学生思想普遍比较开放,独立性较强,也乐于竞争,但是,很少有人愿意去主动为他人着想[5]。综合实践过程中,会涉及各类技术资料的查阅、不同方案的修订,系列作品的设计、制作和调试,需要大学生相互协调、互相磨合。可以培养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大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明确个人任务必须与团队任务互相统一。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并增强团队意识。
综合实践平台是为大学生创造的一个施展个人才华的竞技平台,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求胜愿望,激发大学生改造生活和创造未来的动力,增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为大学生未来的创业就业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大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和失败,不但可以锻炼耐力和毅力,而且经过每次挫折和失败的洗礼到最后成功,会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压能力和战胜失败的勇气。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有利于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6]。
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域下,高校越来越重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如苏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淮海工学院等一些高校,均已经成立了工程训练中心。南通大学于2011年成立了工程训练中心,同时在工程训练中心挂牌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将工程训练中心作为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的主阵地,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勇于创新,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近年来,学校依托工程训练中心设备、师资等资源优势,不断强化实践教育体系、物质保障平台、专业导师队伍、管理规章制度等建设,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实践平台,面向校内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了优质服务和保障。
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了实践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① 综合机械制造、电工电子实践教育,配备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修订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纲,制定了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培养计划,面向学校机、电等工科类大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自主选题、自行设计和自由创造。② 实践教育体系分为4个层次:第1层次工程认识,包括工业系统、现代工程和认知体验,培养大学生建立工程背景,了解制造过程;第2层次工程训练,包括机、电基础工程训练,培养大学生工程基本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第3层次工程综合,包括现代工程训练、机电综合课程设计,培养大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项目管理与开发能力;第4层次工程创新,包括创新训练、毕业设计和科技竞赛,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③ 以实践教育体系为基础,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了以“自主式的创新活动”“多层次的创新形式”“综合性的创新培训”和“多维化的考核办法”为特征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以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为载体,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物质保障平台。近年来,不断加强平台软硬件建设,为机、电等工科类大学生综合实践创新提供条件保障。① 整合机械制造、电工电子原有平台资源,构建综合实践物质保障平台,学校每年拨出专项经费支持平台建设。2014年引进了德国五轴加工中心、国产车削中心、四轴加工中心、3D打印机等现代加工设备(见图1);2015年完成了五轴加工先进制造软件建设、改造了机械创新设计工作室、机器人创新设计工作室,新建了3D打印创客空间等;2016年重点建设了国内领先的FMS柔性制造生产线(见图2)。② 以学科竞赛为依托,面向机、电等工科类大学生设立了各类创新训练项目,并列出专项资助经费,保障项目实施。③ 以校企合作为抓手,联合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近3年,与昆山巨林科教实业有限公司等8家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适应机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的校外综合实践训练基地[7]。
图1 3D打印创新平台
图2 FMS柔性制造生产线
指导教师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者,从实践到创新,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学校通过“引培并举、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路径,构建了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且富有责任心的创新创业专业导师队伍。① 多渠道选聘教师、工程师、职业导师等加入创新创业导师团队。主要包括:长期从事工科实践教学的优秀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丰富和能力水平较高的工程师、具有学科竞赛指导经历的相关教师。② 有计划组织指导教师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建立了教师企业挂职锻炼计划,并结合工作实际,定期组织指导教师入驻企业,进行挂职培训,丰富指导教师工程实践经验,提高现代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③ 加强指导教师创客教育培训。瞄准社会前沿动态,紧跟国家发展形势,积极使南通大学成为了清华创客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并安排指导教师定期参加清华大学创客教育基地联盟组织开展的创客导师培训,更新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提升创新创业指导水平。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为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南通大学以工程训练中心制度建设为基础,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规章制度建设。① 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制度”,明确了大学生加入创新创业团队的申请流程、考核和奖惩办法。② 制定了“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大学生参加创新竞赛活动的学分计算、获奖奖励办法。③ 制定了“工程训练中心综合实践平台管理办法”,明确了大学生自主集中管理要求,包括设备管理、安全管理、卫生管理、出勤管理等要求[8]。④ 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准入制度”,在工程训练中心配设了门禁系统和监控录像,明确了大学生必须在通过创新训练项目立项,且配有指导教师的前提下,再经过工程训练中心的审核通过,方可不受时间限制,随时进入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参加综合实践创新训练。
因为综合实践平台对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创新创业教育综合实践过程中,需要从打造平台文化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优化教育管理模式、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加以深入研究、探索与实践。
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是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的的重要保障。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倡导拼搏进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理念,积极打造综合实践平台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① 大力扶持大学生社团科技创新发展,遵循“多方面个性化培养、促进人人成才”的理念,采用项目引导与兴趣驱动的教学方法,为大学生团队开展学科竞赛、项目研究提供合适的场地和技术支持。② 积极创造条件举办形式和内容多样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科技创新文化节”等竞技活动,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协作奋进氛围,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广阔的平台。③ 加大了第一与第二课堂之间的融合度,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将创新创业融入实践教学,驱动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④ 加强宣传教育与引导,邀请教学名师、学术专家等进校作报告,引导大学生熟悉创新创业思路与过程,培养科学探索精神,燃起创新创业激情[9]。
借鉴国内外部分高校实践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按照“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确立了“优化基础、提升能力、激发创新”的教学理念[10]。① 推进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认知与创新相结合,基础与综合相结合,真实与拓展相结合,动手能力培养与全面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② 鼓励教师将新技术、新方法融合到实践教学,将大学生的学科竞赛等课外科技成果(如竞赛获奖、专利等)作为考核的一种方式,改变了传统以考核定成绩的模式。③ 建立了“阶梯型训练”模式。第1阶梯“基础型”,突出手脑并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第2阶梯“综合型”,突出综合分析,培养大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第3阶梯“探究型”,突出综合设计、多元分析、深入研究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11]。④ 与昆山巨林科教实业有限公司、南通环球转向器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就创新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探索了“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工程训练中心综合实践平台管理为抓手,鼓励大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组建团队,进驻工程训练中心参加综合实践创新训练,将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提高执行力。① 在工程训练中心机构设置中增加了“工程综合与创新”实训部,负责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的大学生培训和学科竞赛等管理工作,促进创新创业活动顺利和有序开展。② 构建了工程训练中心与学院、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机制,整合了工程训练中心人力资源,加大了综合实践平台的开放和管理力度,面对“机械创新设计、机器人”等综合类大赛的创新训练,安排专人负责管理。③ 加强大学生创新团队和专业指导教师队伍管理,明确职责分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学科竞赛指导效果。④ 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腾讯QQ、微信等公众信息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参与率和规章制度执行力。
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项目为引导支持创新创业活动,积极完善相关创新激励机制,提高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① 制定利好政策,鼓励教师和学生联合申报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大学生积极加入指导教师科研团队。② 加大对教师教改项目、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立项扶持力度,促进项目顺利开展。③ 优化教师指导学生创新激励机制,明确奖励办法,调动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参与积极性。近3年,学校对教师指导学生竞赛获奖,除每年学校层面给予一定奖励外,工程训练中心还会结合教师年终绩效考核,统筹一部分资金,对指导教师获奖再次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④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获奖激励机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获奖的奖励办法,学校会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及时加以修订完善,确保对大学生的奖励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充分调动更多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兴趣热情。
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桥梁,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以学科竞赛为主线,开展了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深入研究与探索。主要措施:① 多元化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学科竞赛项目的设计以工程实际为背景,涉及的知识内容努力做到涵盖相关专业的大部分课程的知识体系,使大学生在创新兴趣的驱动下,快乐的参与实践,体验创新。② 强化了参赛作品的不断优化和完善,使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③ 积极以多学科联动的形式加以推进,构建了多学科、多专业工科大学生共同参与竞赛的活动机制,鼓励大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团体协作、共同创新。④ 结合社会热点的学科竞赛,鼓励大学生全程化参与,系统化的进行创新研究和综合能力训练,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见图3,4)[12-13]。
图3 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作品演示
图4 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作品演示
依托工程训练中心资源所构建的供机、电等专业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实践平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满足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坚持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主线,突出了创新教育和新知识的传播,取得了显著成效[14]。近2年来,在工程训练中心综合实践平台参加创新创业训练的大学生团队92队,人数近500人,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共80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1项、省级奖项30项),获奖总共200多人次。其中包括参加第七届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分获一等、二等奖各1项;参加2015、2016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Cup公开赛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参加第五、第六届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喜夺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参加第六届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参加江苏省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 获最佳创意奖1项;参加江苏省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以上成绩的取得,表明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促进了南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2016年,南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近3年,共接受国内外专家、团队等来访近80次,累计达1 000多人,发挥了较好的示范辐射效应。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长远性的战略意义。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新一代创新创业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面对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战略,高校需要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实践平台建设,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利用如工程训练中心等资源优势,内部挖潜、外争资源,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15]。构建工程训练中心综合实践平台促进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力争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实践示范平台。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培养和输送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1] 贺 坤,赵 扬,张志国. 风景园林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构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9):1-3.
[2] 刘广君. 基于学科竞赛的工科类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高教学刊, 2015(11):1-3.
[3] 卞 军,蔺海兰. 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16(8):106-108.
[4] 林景亮,欧卫军. 大学生学科竞赛平台构建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 2016(2):110-112.
[5] 杨 羽.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6(12):119-121.
[6] 李 宁. 基于科技竞赛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6):70-72.
[7] 郑清平,周晶晶.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建设[J].教育现代化, 2016(7):18-19.
[8] 席在芳,吴笑峰,吴亮红,等. 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2):22-25.
[9] 荣海平,武伟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培养[J].大学教育, 2015(4):47-48.
[10] 王香婷.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9):19-21.27.
[11] 宋凤莲,盛宗建. 现代工程训练与创新能力渐进式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6(9):227-230.
[12] 刘玉荣,张 进,涂铭旌,等.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3(12):138-140.
[13] 李 辉.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 2013(9):83-85.
[14] 杨中秋,曾祥福,徐玉芬. 工科院校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校实验室研究, 2014(9):105-108.
[15] 任 佳,王 杰,梁 勇. 多途径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2):183-18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