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录民 姚健 陈玲玲
肺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且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尤其在中国等经济发展中国家。肺癌在诊疗中具有较大的研究进展,但部分晚期肺癌患者仍死于复发或转移。有学者[1]认为:MUC1基因编码的蛋白作为肺癌重要的相关抗原,也可能是肺癌基因转移标准物。目前,关于MUC1基因在肺组织(正常或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以及MUC1基因与肿瘤预后的关系这方面尚无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对此,笔者医院探讨了MUC1基因量(免疫组化法)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旨在探讨MUC1基因在肺癌及其转移中的临床意义。
以2015年1—12月为研究时间,在吉林省人民医院胸外科手术切除的3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进行抗癌治疗,病理检查确诊为肺癌,排除转移癌。手术切除的新鲜肺癌组织标本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各15例;同时切除肺正常组织作为肺正常组织标本,以进行对照研究。30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5~76岁,平均(58.6±4.2)岁。
取材后固定(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制备过程如下:80%乙醇-95%乙醇I-95%乙醇II-无水乙醇I-无水乙醇II梯度脱水,二甲苯透明2次,浸蜡包埋,连续切片,切片厚度为4μm,切片进行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
免疫组化染色:s-p法,石蜡切片常规脱蜡,水化,滴加3%H2O2-甲醛液,在室温下孵育,时间30 min,以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滴加兔抗MUC1多克隆抗体,温度为4℃,孵育过夜;滴加酶标记的二抗,室温湿盒中进行孵育,时间为60 min;DAB显色,时间1~3 min;Mayer苏木素复染核,常规酒精梯度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光镜观察实验结果。在进行染色的过程中,需以正常兔IgG代替一抗(阴性对照)。结果判定标准:MUC1表达通过阳性细胞百分率判定,<10%为(-),10%~30%、31%~50%、>50%分别记录为中度表达(+)、高表达(++)、强阳性表达(+++)。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21.0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肺癌组织中MUC1基因存在表达现象,染色后发现:阳性颗粒为深棕色或棕黄色,主要存在于胞膜或胞浆。MUC1的阳性表达率100.0%(30/30)与周围正常的肺组织10.0%(3/30)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例伴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切片中,(+)、(++)、(+++)表达率分别为8.3%、16.7%和75.0%;在18例没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切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4%、39.9%和16.7%。肺癌组织中,伴淋巴结转移的MUC1基因强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类型,具有较高的转移、复发及病死率,目前仅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但漏诊率较高。粘蛋白(MUC)是一种分子量>200 kD的糖蛋白,广泛分布于机体正常黏膜表面,由肽核心和糖链组成。正常情况下,MUC1粘蛋白存在于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及肺等组织器官中,顶端表达,极性分布,润滑和保护正常上皮,还可介导信号转导、细胞黏附。在肿瘤细胞中异常表达,主要见于上述器官组织上皮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故而认为可将其作为一种潜在的肿瘤标志物[2-4]。但目前关于MUC1粘蛋白在肺癌中表达情况的研究较少,故而笔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以便为肺癌的诊疗及预后提供参考。
本实验中,对肺癌及肺正常组织中MUC1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UC1在肺癌组织中为高表达,染色阳性颗粒为胞膜或胞浆内的深棕色或棕黄色颗粒。肺癌组织MUC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周围正常的肺组织。有研究表明[5-7]MUC1可使E-钙粘蛋白下调表达,可能增强肿瘤细胞侵袭性,影响预后。还有研究显示[8]:肠腺癌细胞上表达的MUC1与其侵袭转移程度呈正相关。而本实验结果显示:肺癌组织中伴有淋巴结转移的MUC1基因的强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说明MUC1有利于肿瘤细胞淋巴结转移,可作为预测肿瘤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一个重要指标。
综上所知,MUC1在肿瘤侵袭转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