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伟
(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1)
脑动脉瘤是常见的神经系统肿瘤之一,随着肿瘤逐步增大,可对脑组织和血管造成压迫,导致颅内压升高并出现疼痛、恶心呕吐和眩晕、意识障碍等症状[1]。研究显示[2],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可快速解除瘤体压迫,而在手术开展同时实施有效护理对改善患者预后非常重要。本研究分析了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患者88例根据护理方法分组。观察组男26例,女18例;平均年龄(51.13±2.13)岁。对照组男27例,女17例;平均年龄(51.15±2.72)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所有患者符合脑动脉瘤诊断标准,具备介入栓塞手术指征,无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对照组作普通护理,观察组在护理中进行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的应用。(1)术前护理。术前重视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健康教育,通过积极沟通和耐心回答消除患者不良情绪,使其保持放松心态。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播放轻音乐减轻患者紧张感。嘱咐患者避免咳嗽等动作,保持颅内压稳定。术前2h给予适量葡萄糖水。(2)术中护理。协助患者摆放正确体位,监测生命体征,维持血压稳定。详细记录尿量和补液量,术中通过加温冲洗和输注液体和其他保暖措施减轻低温刺激。(3)术后护理。保持平卧并稍微抬高头部,适当吸氧,监测患者血气指标,通过输液等方式纠正酸碱失衡。保持尿路管道顺畅,避免压迫和弯曲。拔管时需避免血压和情绪剧烈波动。术后尿管拔除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指导患者在术后6h活动四肢。在术后第1天活动1-2h,术后第2天直至出院,每天活动4~6h;活动量应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原则,以患者不劳累为宜。术后4h给予适量口服营养液补充,以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加速术后康复。
比较两组服务满意度;疼痛评分(0-10分,越高疼痛越明显)、住院时间、手术依从性(依从性的评价范围是0-100分,越高说明依从性越高依从性成正比,满分100分);护理前后患者神经功能(0-45分,越低越好)、生活自理能力(用BI指数,评价范围0-100分,越高越好)。
SPSS15.0统计,计量资料予以t检验,计数资料作x2检验,P<0.05显示差异显著。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满意15例,较为满意16例,不满意13例,总满意度70.45%;观察组分别为34例、10例、0例,总满意度100.00%。
护理前对照组神经功能、独立生活功能评分分别为24.01±2.21分、52.12±5.13分,观察组神经功能、独立生活功能评分分别为24.24±2.13分、52.03±5.12分,P>0.05;护理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独立生活功能评分10.13±0.24分、87.26±0.77分优于对照组13.42±0.69分、73.45±0.45分,P<0.05。
观察组机体疼痛水平、术后至出院时间、手术配合度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观察组机体疼痛水平、术后至出院时间、手术配合度3.21±1.41分、8.55±2.12d、98.13±1.26分优于对照组5.13±1.76分、12.50±3.12d、82.12±2.59分,P<0.05。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综合了各学科相关护理知识,从手术、麻醉、心理学和营养学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有效指导,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将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用于脑动脉瘤介入栓塞围术期患者护理中,可通过术前心理护理和全面健康教育以及生理准备,帮助患者更好了解手术内容,消除思想顾虑,调动积极性[3-4]。术中通过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和减轻低温刺激、保持良好体位、维持血压稳定,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通过早期饮食、引流和活动等护理,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控制颅内压稳定,保持导尿管引流通畅,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机体疼痛水平、术后至出院时间、手术配合度优于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独立生活功能优于对照组。
综上,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疼痛,恢复神经功能,提升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