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环,廖旭嘉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广东 佛山 528000)
压疮是术后常见并发症,是由于局部皮肤组织长期受到压迫,血液循环受阻,组织缺氧、缺血严重,导致皮肤功能衰退,造成组织的坏死、破溃等[1-2]。压疮在发病后多存在较为明显的痛痒、破损,导致患者无法正常修养,造成严重的心理与生理损害。临床上心血管外科患者多需要在术后卧床休养15日左右,期间出现压疮的发病率较高,心血管外科患者压疮的预防形势严峻。本文对所选心血管外科患者的压疮预防护理资料进行对比,总结循证护理干预对患者压疮预防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我院2017年1-12月164例心血管外科患者,随机分为循证组和对照组,82例/组。循证组男43例,女39例,平均年龄(79.16±5.88)岁,平均病程(12.81±4.12)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21例,二尖瓣置换术25例,双瓣置换术16例,大血管手术20例。对照组男38例,女44例,平均年龄(79.38±5.61)岁,平均病程(12.38±3.56)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23例,二尖瓣置换术23例,双瓣置换术15例,大血管手术21例。排除手术后死亡患者,排除转院、认知障碍患者。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利用传统护理,循证组加用循证护理,循证护理包括调查压疮发生原因、实施循证护理、评价护理质量。
调查压疮发生原因:建立循证护理小组,由1名主任护师带领普通组员开展循证护理工作,首先通过头脑风暴、文献调查与病例分析三种方法对本科室内压疮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压疮发病的高危因素。整理发病高危因素,并根据上述因素与文献护理措施建设护理计划。
实施循证护理:循证护理主要根据临床依据进行制定和实施,本次实验对压疮发生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患者出现压疮的主要原因,包括压力、剪切力、摩擦力、潮湿、低蛋白血症、运动功能变化等有关。因此在实施循证护理时,首先根据上述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和处理,患者在卧床期间皮肤不可避免的受到压力、剪切力、摩擦力的影响,护理措施可根据压力、剪切力、摩擦力产生的原因进行护理。在患者卧床期间,调节床面的角度,减少压力的影响,控制床面的角度,不可过高,并在患者足底放置软枕,减少患者骶尾部、骶骨受压。可利用勤翻身、勤更换床单的方式帮助患者减少摩擦力影响。潮湿、低蛋白血症、运动功能变化则需要护理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及时为患者更换床单、衣物,对大小便失禁、流汗或引流治疗的患者,则需要定期为患者清洁皮肤,保持皮肤干燥,选择宽松、柔软的棉质病服。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主要利用辅助运动方式,避免影响患者手术创口的恢复。对出现低蛋白血症患者补充蛋白,为患者准备白蛋白、血浆、全血等输注方式治疗,或补充患者饮食中的蛋白,并同时补充维生素与锌剂。
对比两组压疮发生率,并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包括护理质量、服务质量、护理指导,满分60分。满意度与得分呈正比。
利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护理满意度,均数±标准差(x±s),t检验,计数资料:压疮发生率,率(%),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循证组压疮发生率3.65%,护理满意度(53.29±6.15)分,对照组压疮发生率14.63%,护理满意度(32.77±5.23)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
心血管外科患者在治疗后需长期卧床修养,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差异受患者病情、手术情况、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3]。在卧床休养期间容易出现压疮,与患者长期卧床、皮肤受压严重有关。多数患者在发病后通过皮肤护理能够有效改善和治疗压疮,但容易造成复发,且对患者的疾病康复有较大的影响。临床为减少由于术后修养期间产生的压疮,除对患者积极进行治疗外,还需要利用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配合。心血管外科患者利用循证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压疮发生率,针对患者压疮发生因素系统性的预防和护理。本次实验中患者的压疮发生率显著下降,可见循证护理对患者压疮发生原因的研究结果准确性强,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提高,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