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1.1 关于体育后备人才概念研究。阳艺武等(2015年)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评价》中指出在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以体校为基础“金字塔式”三级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国家队和省优秀运动队为代表一线队伍,体育运动学校和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代表着二线队伍,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业余体校则承担着三线队伍,而以二三线队伍训练群体即传统意义上所指的体育后备人才。金玉等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中对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划分四级训练网由上至下依次,一级:国家队;二级:省、市、专业队,职业俱乐部以及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三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重点体校、一般体校);四级:高水平运动队、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其中二、三、四级为体育后备人才。我国原有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借鉴前苏联的训练体制而来的学校的培养是以体校为主,在建国初期使我国体育运动水平进步很快,后来经过社会实施过程中把高校、普通中小学校、俱乐部等多种形式同共培养。可以看出体育后备人才是指在国家的体育培养模式中除了代表最高层次的国家队和部分优秀的省级运动员外,其它层次的运动员的统称。
1.2 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李建国、林德华(2014年)提出以投资和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实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多元化创新的模式。关于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也是社会热门话题,随着社会发展需要对体育后备人才的需求必须是文化素质修养与体育技术素质相结合体,其优点可以根据地方资源特点结合传统优势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从而提高效率。同时也存在不少不足之处,首先是教练员特别是基层教练学历水平不高、专业水平缺乏、科研能力不强、培训机会少;其次,体育后备人才培训的经费来源不足、渠道少,这样很容易使青少年营养不良,训练场地器材等设施陈旧老化;第三,缺少对体育后备人才学习、生活、训练等方面的研究;第四,体育后备人才升学就业方面通道不畅,出路较少,保障不完善;第五,体育后备人才的培训模式虽然较多,但都离不开“体”与“教”的结合,主要体现体育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关系,是以体育教育为主还是以文化教育为主的问题,就是“体教结合”还是“教体结合”的问题。
2.1 关于“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的出现的背景研究
丁永玺(2008年)认为“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是当今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中国体育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问题,以体育系统为主通过体工队培养的“体教结合”模式,以教育系统为主通过学校课余训练培养的“教体结合”模式。阳艺武、刘同员(2009年)认为“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看似相同,其实内涵截然不同,它们决定着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两种机制,当前推行的“教体结合”是在“体教结合”未能实现其既定目标的情形下提出来的,“教体结合”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综上所述,20世纪90年代开始“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开始受国内专家和学者关注,首先对“教体结合”这词的出现是在“体教结合”之后,当时“体教结合”的提出是为解决运动员的文化层次低、出路少、成材率低等问题, “教体结合”的提出主要把体育后备人才放在学校内进行培训,实现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其次是体育与教育相结合,发挥两方面的优势共同培养高素质的体育后备人才。笔者认为“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是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与文化学习相结合,共同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过程,是学校主要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而“体教结合”主要是偏重体育教育主要是指体育运动学校(院校)和职业俱乐部的教育工作组成部分,“教体结合”主要偏重文化教育主要是指普通中小学校和高校的教育工作组成部分。
2.2 关于“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的相关政策研究
1995年,原国家教委下发《关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提出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是努力提高我国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以逐步实现由国家教委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目标。2003年1月7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式,促进“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越来越重视“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在不同时期出台相对应的相关政策,就是为保证“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的顺利进行,对后备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起保驾护航作用,可见高水平体育后备运动员正走入学校,一条以“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学校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之路在我国渐渐铺开。
2.3 关于“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模式研究
2.3.1 关于“体教结合”模式研究。阳艺武、刘同员、黄彩虹(2009年)提出“体教结合”的模式是建立了“业余体校-省市专业队-国家队”这样一种举国体制下的三级训练网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翟丰提出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的形式,体现三个融合:一是实行体育与教育系统“选材一体化”工作体教融合;二是实行依托教育部门教学优势的体教融合;三是实行与优质学校联合办运动队的体教融合。王向宏(2011年)等认为“体教结合”模式培养应该是普通学校和体育专业学校“体教结合”模式,同时认为加强训练管理方面契合程度较高才能培养出一定数量的高水平运动员。可以看出“体教结合”的主线体现在业余体校-省市专业队-国家队的训练培养后备体育人才的形式,强调体育训练的重要性,这种培养模式的优点能快速提高运动成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利于金字塔形式培养运动员,但是这种培养模式的缺点对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知识等综合培养缺乏,不利于运动的全面发展,同时这种专业的运动员一旦离开本职工作就很难适应社会,不利于运动员退役后的生活保障。
2.3.2 关于“教体结合”模式研究。罗杨(2014年)以四川宜宾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相关模式:通过协调安排科学的训练和学习时间,建立实施科学训练的制度保障;构建针对性的评价体系;通过班主任和教练员在平时向体育学生灌输文化知识和运动训练一样重要的思想;采用关注辅导和定期辅导补课的互动方式对体育学生的学习辅导。可以看出“教体结合”已是我国培养后备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教体结合”的主线体现教育部门的重要性,其培养主线是中小学校-高校-国家队的形式。其优点是对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放在学校进行全面教育,只是在教育的同时加重体育训练,这种学生更容易适应社会需要而融入社会,其缺点是学生对体育训练的时间会被压制而减少,体育运动水平提高不明显。
综上所述,关于我国后备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备体育人才、业余体校、业余训练的相关主题研究,20世纪90年代“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的主题研究成为热门,这些模式各有利弊,这些模式的采用需要根据地理位置、传统特色、当地经济等情况而定,在训练与文化学习过程中需要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全力合作、共同培养。
我国关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专题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关于“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的专题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各种模式主要都离不开“体教结合”或“教体结合”,首先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这些学校以体校为主的培训(加强体育训练,文化学习比例较少)就是“体教结合”;把体育后备人才放在普通学校和普通学生一起学习文化,业余时间加强体育训练是“教体结合”。在“体”与“教”的结合中融入社会的各种力量就产生各种各样的模式,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