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格尔汉代墓室壁画的形成背景和题材内容分析

2018-01-29 14:44
内蒙古艺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汉墓墓室壁画

(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呼和浩特 010010)

一、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概况

20世纪7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发现一座大型汉代砖墓室。墓室地址位于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公社小板申村,这里环境优美,依山傍水,极适合农牧业发展,自古就是中原和少数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地方。根据墓中遗留痕迹和考古发掘基本可以判断,这是一座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所描绘的大约是在东汉桓帝、灵帝统治期间,也就是公元2世纪60~70年代之间。该墓室由墓道、墓门、前室、中室、后室外加3个耳室构成,总长19.85米,大约占地100平方米。因距今年代久远破损严重,存留下的可见壁画共有46组,57个画面,共计榜题有250多条,这在目前发现的汉墓壁画中实属难得,非常珍贵。墓中壁画内容丰富多样,气势恢宏。墓室壁画中详细描绘了死者生前步入仕途以及担任护乌桓校尉的过程,还有出行、宴会、观看演出的生活画面,以及放牧、耕种、养蚕等劳动场景,幕府、庄园、楼阁等建筑样式,同时也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观念、圣贤烈士以及封建统治思想的经史故事、神话故事等。画中描绘了大量东汉时期地主阶级庄园生活场景,其中出土的一幅地主庄园图,是目前发现的关于东汉地主庄园制度图画资料最为完整的画面,是研究东汉时期的地主庄园制度不可多得的资料,考古价值显著。

二、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儒家传统的丧葬观

用图像来装饰墓室的做法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出现,但是把墓室壁画作为思想和观念的承载体、并最终形成一种广为流行的墓葬文化现象却是从汉代开始。究其原因,不仅是汉代经济文化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缘故,更多的是统治阶级需要用这种无声的艺术形式对百姓进行潜移默化的意识渗透,来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西汉建朝之初,人民在饱受了战乱之苦、国家动荡和秦始皇发动的焚书坑儒之后,当权者刘邦排斥儒学,黄老思想得以盛行。但随着统治者励精图治,社会日渐安定,百姓生活富足,统治者需要从政治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自己的政权。为顺应统治阶级的要求,儒家思想经过改造,形成了更适合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得到广泛宣扬并逐渐取代其他学说,成为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正统观念。而儒家思想中格外重视“孝道”观念,统治者提倡孝道,就连仕途之路也从举孝廉开始,而这种孝道观念直接的影响就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礼记·卷五十二》)的汉代丧葬观念的流行。两汉墓葬文化的盛行,奠定了从汉初直至东汉末年3个世纪的墓室绘画的繁荣。

(二)汉代的长生信仰

汉代墓室壁画的形成和创造中,蕴含着一套复杂且多元化的丧葬观念思想的整合,其中包含了先秦两汉的灵魂不朽观念,道家学说和神仙信仰,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感应等思想,在吸收和借鉴各种观念后构成了汉墓壁画的精神内核。

“万物有灵”是古代世界人们的集体认知,在与自然界搏斗、奋力存活之时,因缺乏知识和经验困惑之时,人们不禁对任何事物都保持敬畏之心,相信灵魂存在而且会轮回。人们相信死亡只是生命的重新轮回,灵魂不会随肉体死亡而消散。因此厚葬、祭祀活动的盛行实际上是灵魂不灭观念的物质化活动体现。人们在自己死后的居所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除了显示自身的地位还有就是希望让自己的不灭灵魂享受如生前一般的荣耀和气派。

老庄哲学中对长生不死的思考是道家学说的重要内容。肉身的堙没无法避免,让精神不朽便是一个终极问题。人们对长生不老的极度渴求,后来就发展成为羽化成仙的美好愿景。从早先思想发展来看,秦汉道家理念和神仙信仰联系紧密,前者吸收并包涵了一些神仙信仰因素,后者又加以整理完善了自身学说。两者结合发展对汉代的墓葬文化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人们将仙境当作现世生活的顶峰,同样也将它作为死后灵魂居所的安乐屋,汉墓壁画中大量描绘天堂胜景的图像就是这一观点的佐证。为了展现出死后灵魂升天,去往极乐世界的意愿,还有“天”在阴阳五行观念中作为生命万物的统治者观念,经常将这类图像安排在墓室的顶部或者四周墙壁的上端,与天界相交融。

原始社会漫长的生产积累和原始观念的传递,让前人格外重视死这一概念。生命的结束对于古人来说具有非常大的神秘色彩,于是有了鬼魂神灵的各种说法。“死亡”超越了其本身的物质内涵,而更倾向于超验的神秘主义。墓室壁画是人对死后住所的装饰,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是有神论和祖先崇拜的物质化体现。作为具有特定丧葬含义的汉代墓室壁画,其样式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了先秦两汉道家思想、中国人独有的灵魂不灭观念以及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学说的影响,使这个时期的壁画在展现世俗生活与幻想天堂胜景的同时,展现出了一种对生活的极度热爱,和对来世生活的美好愿景。而墓室在结构、布局、明器的摆放,题材的选择甚至是图像的位置上都体现出阴阳合一、天人相应思想的特征。同时汉代儒家学说的盛行,提倡孝道“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更是为厚葬风气提供了最佳的土壤。墓室壁画是墓主人生前通过对死后家园的精心营造,把对生命的渴望和对来世美好生活的延续和期盼演变为墓葬艺术中充满活力的流动线条和磅礴大气的构图形式,成为两汉墓室壁画鲜明的艺术特征。

(三)独特的地理位置产生的民族文化交融

和林格尔位于内蒙古中南部,山西杀虎口以外,清朝时期在这里设立了驿站,当时只有20 户人家,所以被命名为“和林格尔”(20家子的意思)。和林格尔地处内蒙古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的地区,地势开阔平坦又有浑河,依山傍水,环境十分优美,发展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交汇与碰撞的地区,孕育了众多民族,匈奴、突厥、鲜卑、乌桓、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先后来这里游牧驻地;中原不同朝代或因战乱迁徙或因人口众多而移民到此生活。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融合,在长期的生产劳作中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艺术风格上既体现着北方游牧民族性格中的自由奔放、狂野不羁的感性表达,又包含着中原地区的端庄典雅、注重秩序的理性表达。两种风格相互融合,浑然天成。

三、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丰富多元的内容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内容丰富,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东汉地主阶级的奢侈享乐生活。全墓由前、中、后3个正室外加3个耳室构成,所有的壁画内容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前后呼应的整体。按照阴阳合一、天人感应思想的特征,画面布局分为上、中、下3层。上层描绘了星云流纹、祥瑞神话等天堂幻景,中层表现了墓主人生前经历、日常生活和经史故事,下层及耳室为墓主庄园的各种劳作场景。

(一)歌颂儒家思想的政治教化图

中室描绘了大量的儒家名士,有孔子及其弟子,还有歌颂儒家思想观念,体现“忠孝节义、仁义礼智”题材的圣人、贤臣、孝子、慈母、良妻等历史故事和人物等。在中室南面墙壁上绘制了孔子拜会老子图,后面又画了孔子的一众弟子,分别有子渊、子张、子贡、子路等15人,之后又画了没有榜题的弟子13人,孔子及弟子像共计28人,意在表现孔子的72门徒。这些画像充分反映出东汉时期儒家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二)向世俗化转换的墓室壁画

1.护乌桓校尉出行图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场面描写最为精彩的是前室壁画中的《汉使持节护乌桓校尉出行图》,内容主要表现墓主人生前的官职升迁等生活,墓主人从“举孝廉”、为“郎”到出任“西河长史”“行上郡属国都尉”“繁阳令”,最后到“持使节护乌桓校尉”,可以说是一部无声的影像记录。画面将死者生前担任的各项官职的出行场面独立成幅,但画与画之间却又相互关联,用高超的技艺将百余人马和数十辆车驾疏密有致地统一安排在整幅壁面之上。画中所描绘的上百匹马,形象生动、风姿各异。载人的马步伐轻盈矫健,驾车的马因为挽具的重量而显得步伐沉稳,并驭而驾的马前后步伐整齐,狩猎场中的马则欢腾奔驰,格外生动。画面内容安排得主次分明,疏密有致,虽然人马众多,但是丝毫没有杂乱无序之感,反而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宏大印象。画面虽然没有用精致细腻的线条去刻画细节,但是洗练而简约的用笔和大色块的整体铺色却让画面更加显示出新官上任的蓬勃生机,也凸显了汉朝磅礴大气的时代风貌。

2.牧马图

《牧马图》中所描绘的六匹马,体型高大俊美,马鬃在空中飘扬而起,神情悠闲,像吃饱之后在悠闲地养神。马的骨骼、肌肉和优美的身体曲线在转折顿挫的用笔中极富真实感。还有三头形态各异的小马驹,画者只用了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了它们活泼顽皮、灵动稚气的神态,可见对用笔的熟练掌控和把握程度之高,也是汉代壁画艺术中的典范。

3.乐舞百戏图

《乐舞百戏图》堪称汉代壁画的精品之一。该图采用满屏式构图,整个画面极为壮观,主要描绘了墓主人和宾客一边饮酒一边观看乐舞杂耍的情形。表演的内容丰富,有弄丸、飞剑、舞轮、叠案等表演,还有男女对舞的场面。场地的中央放置了一面建鼓,鼓的两侧分别站着一个身穿红衣的人,手持鼓槌击打鼓面。图的左边是管乐齐鸣的伴奏乐队。杂技表演者们个个技艺高超,弄丸表演者轻松地将5个弹丸同时抛出,让其在手中转动;飞剑者用手将剑托起,欲抛向空中,可以看出他能胸有成竹地稳稳接住利剑;舞轮者站在踏鼓上将巨大的车轮抛在空中;画面下方,一个人倒立在四重叠案上,上身直立挺拔,下身腿向前弯曲,身形优美;橦技表演是最惊险的节目,一人仰卧于地,手持樟木,樟头上面安着一根长长的横木,中间骑一人,横木两侧各有一人,身体倒挂并且形似弯弓,让人看了有胆战心惊的强烈刺激感。在画面上方,有一赤膊男子与一个手执飘带的女子正翩翩起舞,神态优美,舞姿曼妙。整幅图中不同的表演者被塑造成各种姿态,栩栩如生,神形兼备,动作灵活,成功地刻画了令人屏息的惊险瞬间,给观者造成紧张热烈的气氛,显示了画者塑造形象的高超技艺。

(三)兼容并包的民族文化交流

和林格尔自古就是一个各民族混居的地方,各族人民历代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北方的游牧文化逐渐与中原汉文化融合交互,形成了别具风格的地方特色文化。东汉初年,汉朝在宁城设立了护乌桓校尉一职来管理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事务,各民族之间开展了长期的友好往来。直到东汉末年,中原地区发生动乱,边疆地区仍然保持着频繁的商业交流。

位于中室的《宁城图》描绘了护乌桓校尉幕府的形制和主人的活动。在壁画上,县衙和幕府的前面,县城东门和南门中间的一大片空地中间有一个四方形的区域,壁画中标注着“宁市中”的字样,这其实也就是很多古籍中记载的“上古胡市”。在市的东南和西北两个外角上分别画了一人,隔着市场相对而立,他们应该就是当时管理市场的官吏。“宁市中”是汉代中原和边疆少数民族频繁而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而壁画中墓主人所居住的环境、建筑样式和结构色彩等方面也体现出当时北方城市和中原地区的规划安排是相同的。壁画中还描绘了众多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有的戴着红檐帽身着黑衣,有的戴着黑色的盔帽身穿朱衣。而墓主人身着宽大的红袍,正襟危坐在众侍者中间,仪态端庄,气宇轩昂。整个墓室壁画除了展现死者生前的仕途生涯及日常生活,也表现了普通人的生产劳作过程。不同的题材和内容按照一定的排列规则呈现在墙壁上,主次得当、构思巧妙、用笔流畅、颜色鲜艳。

壁画中还多次出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人物形象以及穿着样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原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其中,前室环绕一周的出行图在构图上最见功力。六任官职的出行场面各自独立却又相互联系,首尾交错衔接,以复杂多变的队形将数百人骑和数十车驾及各种道具贯穿,巧捷通变、疏密有致,构成一幅气势宏伟的画面。壁画中描绘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充满异域风格的动物造型、汉代城市建筑和庄园、祥瑞图等,这些都体现了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独特的绘画风格。总之,壁画内容包含信息极广,是研究东汉晚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思想、文物制度、现实生活等方面之极有价值的资料,其题材之广泛是其他汉墓壁画难以比拟的。

四、结语

汉墓壁画是汉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汉墓壁画为代表的汉代绘画艺术给中国早期绘画形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无论从用笔用色还是构图安排上都为后人留下了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优秀范例。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以宏大的场面、丰富的榜题文字以及多彩的内容而备受国内外关注。而通过对这些藏于地下的精美艺术作品的发掘,充分展现出汉代质朴深沉、磅礴大气的艺术特点,让我们看到了汉王朝真实的时代风貌和审美趣味,也填补了中国绘画史上的很多空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

猜你喜欢
汉墓墓室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大云山汉墓发掘记
壁画上的数学
1940年4月郭沫若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汉墓
墓室探秘
北朝、隋唐壁画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
马王堆汉墓遣策名物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