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萨满舞与傩舞的异同

2018-01-29 14:44
内蒙古艺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傩舞萨满巫师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重庆 401331)

一、“以舞降神”的巫文化

巫文化是在原始社会背景下,人们产生的宗教信仰和鬼神崇拜的文化的统称。巫文化在旧石器时代本为一体,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开始出现分裂,逐渐形成两大体系:一是北方萨满文化,二是南方傩文化。萨满教在北方民族中分布广泛,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温克族等,萨满教是这些少数民族普遍信仰的原始宗教。[1]北方巫在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萨满跳神为特征的萨满文化。傩文化则流传于中原一带以及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汉、彝、羌、苗、瑶、土家、布依、仡佬等民族中。周代将傩祭归为“礼”的范畴,后来傩又吸收了儒、释、道的文化,用其逐祟除疫的祭祀活动和戏剧歌舞艺术得到了生存和发展,一直流传至今。南北巫文化凝聚着先民的智慧,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舞蹈艺术的先驱与引领,源远流长。

(一) 北方萨满文化

“萨满教是与其他原始宗教信仰相并存的宗教。它产生于原始社会初期,带有明显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2]它属于原始自然宗教,体现着北方先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神灵崇拜,包含着先民的宗教信仰,凝聚了其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保存了绚烂多姿的原始文化。随着社会发展,虽然萨满信仰逐渐式微,但很多民族中仍保留着萨满文化遗存,并且仍影响着他们的思想与行为。这些民族在历史上居住在相近的地域,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在语言、文化等方面有众多相似点,他们统称为东北少数民族。本文所述萨满舞便以满族萨满为例。

“萨满”是古代女真族对女巫的称谓,其他地区对巫师的称呼有所不同:蒙古族叫男巫为“勃额”、女巫为“渥得根”;达斡尔人叫“雅达干”;突厥语族叫“巴赫西”等。宋代以前的记载中,基本都称为巫。各民族对巫师的叫法虽有不同,但祭仪的形式和过程大同小异,所以巫师统称为“萨满”。萨满文化是集诗、乐、舞为一体的原始艺术形式。萨满教的祭祀活动中包括了神歌、鼓点、腰铃和舞蹈。舞蹈是整个仪式中最重要的部分,俗称“跳神”。巫师在祭祀、请神、驱邪、祛病等活动中都要“跳神”。萨满舞是对原始农耕、渔猎、采集、牧畜等劳动生活的集中体现,是图腾崇拜和神灵信仰的产物。萨满舞比较重视头部的表现,通过头饰、头部动作和眼神来表现萨满神灵附体的精神状况,主要的头部动作有抬头、低头、摇头、仰头、左右侧头等。其次,萨满舞也很注重手部动作的运用,臂、腕、掌、指各个部位都得到充分利用。手臂动作变化无穷,手指也有弹、展、收、握、开、转等形式,这使舞蹈节奏强烈、动律鲜明、动作细腻。萨满舞的脚下动作有马步、弹跳、抬腿、屈膝、勾、踢等,造型多变。舞蹈中多模拟动物形象,如苍鹰、天鹅、虎豹等,创造了北方游牧民族生活与原始宗教信仰相结合的舞姿形态。为了使萨满文化更加具有神秘感和神圣感,萨满巫师还要学习各种法术和技能。甚至还会“上刀山”“过火海”“舌舔红烙铁”等特技。能盘旋作舞、表演杂技是对萨满巫师最基本的要求。此外,萨满巫师还要边舞边唱神歌。鼓是萨满舞主要的伴奏乐器,萨满巫师跳神前要先敲一段神鼓来酝酿歌舞灵性,他们认为鼓声可以沟通人神对话。

萨满舞用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描绘了一个历史与现实、神与人、神话与世俗世界相融合的文化风貌。它传承了上古时期的原始舞蹈,填补了舞蹈史的空白,并且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北方先祖幼年时期心灵与情感的发展进程,揭示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过程,是我们研究原始文化的活态遗产。

(二) 南方傩文化

傩文化同萨满文化一样,是从古巫文化中衍生出来的,与巫文化是自然历史的传承关系。傩文化继承了巫文化的鬼神信仰、以巫师为中介沟通人神关系、祈神酬神、逐祟除疫等内涵;继承了巫文化的多神崇拜以及原始古朴、粗犷厚重的特征。傩文化又高于巫文化。它是集宗教、民俗和艺术多元融合的艺术形式,是人们在小农经济背景下祭祀傩神的综合性活动。

傩文化从秦汉开始到唐宋盛行,再到明清逐渐融入戏曲,一直沿袭至今,并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它以吟唱、表演、舞蹈、脸谱、服饰等综合表现形式,成为探索原始乐舞文化的活化石。傩最初属于单一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东汉、唐宋时期吸收了道、释、儒等文化内容,戏曲的内容和形式也逐渐融入,到明清时期演变为一种以戏曲表演为主体的艺术活动方式,成为娱乐性的风俗活动。在傩祭活动中,包含着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傩戏和单纯表演性的傩舞。在傩戏中,舞蹈也是主要表现手段。因此傩祭也叫“跳傩”,“跳”就是指傩舞,所谓“无仪不起舞,无舞不成仪”说明了舞蹈在傩祭中的重要地位。傩舞大多都是戴面具表演的,面具的作用旨在创造神的性格、刻画神的形象以辟邪逐祟。在今天,各民族地区的巫傩祭祀活动仍然使用各种类型的面具,多者数十,少者三五,造型十分丰富,这些面具被视为神灵。傩舞的主要舞步是禹步,俗称“踩八卦”,是在阴阳五行思想的渗透下形成的。舞步的方位要按照八卦的方位模式运动。禹步使舞蹈飘逸洒脱、虚幻幽玄,增添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傩舞的手势担任着人与神、鬼沟通的媒介。每个手势都配有特定的咒语和咒词,不可随意组合。手上各势相连,勾、按、屈、伸、拧、旋、翻要一气呵成,这也考验着巫师们的技艺。

傩舞从远古发展至今,既保留了驱鬼禳灾的原始功用,又逐渐形成了娱乐功能。二者相结合使傩舞既保留了其内在生命的原生价值,又为民间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文化价值,使宗教性与艺术性相融合,为中国舞蹈史增添了重要一笔。

二、萨满舞与傩舞的异同

(一) 手段、内容、风格的大同小异

1.舞蹈是祭仪的主要表现手段

萨满与傩在祭祀活动中,都将舞蹈当作巫师与神灵沟通交流的语言。舞蹈贯穿于祭祀仪式的全过程。第一,萨满“跳神”在请神与送神时,要一边跳舞,一边敲抓鼓、摆腰铃,同时还要唱神歌。傩戏中的“跳傩”,巫师脚要“踩罡步”,手要“挽诀”,跳告慰众神的“合神歌舞”。二者都用原始古朴的舞姿赋予祭祀活动以神圣的色彩,并用舞蹈来取悦神灵,传达人们的愿望,达到敬神、谢神的目的。第二,在祭祀时施展的法术也用舞蹈来表现,比如萨满“跳神”在驱鬼祛邪时,一会儿紧锣密鼓、挥舞双刀,一会儿舞耍钢叉、双锤。傩祭在逐祟除疫时,则跳着“捆鬼诀”“铺傩马鞭”,塑造“神灵”为民除害、斩妖除魔的英武形象。第三,萨满与傩都用舞蹈虚构神灵形象,并将其写实化,使人们更加信服。巫师用舞蹈来塑造神灵的不同形象和性格,将不同神灵的特点和个性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出来,使神灵的形象在人们面前变得更加生动立体。

2. 舞蹈形式与内容建立在五方观念上

五方观念是古人将人类的生存空间分为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五方与五帝、五色、五行等思想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观念体系。萨满在“跳神”时,要先面对神位(西)跳舞,然后再分别面对东、南、北三个方向跳舞,最后再回到中央,重复面向西所做主题动作多次。傩祭“在禹步(踩八卦)中,以阴阳为纲纪,以八卦的方位作为舞蹈步线运动的向标,五行定位”。[3]“八卦规定了舞步的路线一定要阴阳相间,如果不能避免的要在阳或阴的卦位上连续运动,就要用旋转的动作来表示越过了这个卦位”。[4]这些舞蹈构图方式就是受到传统阴阳五行、五方观念的影响和渗透。

[17]哈贝马斯:《公共空间与政治公共领域——我的两个思想主题的生活历史根源》,符佳佳译,《哲学动态》2009年第6期。

3. 舞蹈风格原始古朴、豪放粗犷

萨满与傩的祭祀活动的目的基本相同,都是想要祈求自己的氏族繁荣、人丁兴旺。所以在萨满舞和傩舞中,都是带有纯功利性的,反映狩猎、农耕、征战的内容。这是先民认为人类繁衍和氏族的延续都要依靠神灵庇佑的原始观念的遗存。由于这种单纯、朴素的认识,两者的舞蹈动作都有着原始古朴、豪放粗犷的风格特点。萨满舞以模拟动物形态为主要特点,如狼嚎叫、鸟飞翔、鹰展翅、蛇爬行、兽跳跃等。动作既有简单、古朴、粗犷美,又有浓厚的原始文化色彩。傩舞中,巫师头戴假面,手拿锣鼓,边歌边舞,以诙谐、滑稽、彪悍为主要风格特征,却又不失原始舞蹈古朴、粗犷的特色。

(二) 主体、方式、道具的迥然异趣

1. 文化主体的不同:单纯与混杂

萨满的文化主体非常单纯。由于北方民族长期生活在高原或草原地区,以渔猎和游牧为生,生活地域相对集中,长达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萨满巫师以绝对的神威统领宗教祭坛,这与南方傩文化形成极为强烈的反差。傩舞在从宫廷向民间流传的过程中,纵向继承了历代宫廷的优秀表演节目,如夏商时期的纪功舞蹈,周代的“雅乐”,汉代的“百戏”等;横向吸收了民间的“蜡祭”“雩祭”中的精华部分。傩舞在这种相互融合、影响的环境下,在民间逐渐生存和发展起来。以傩班的歌舞形式,进行祈神谢神和驱鬼逐疫活动。这就不仅丰富了岁时节令的民俗文化,也发展了傩舞和傩戏。在中原地区更是出现了巫道合流的现象,巫师演变为庙祝、方士。集中在春节期间的傩祭活动逐渐融入民间社火活动,以民间艺人和农民为主体表演傩舞和傩戏,进行祈福禳灾、驱邪祛病等民俗活动。这说明傩文化的主体混杂而多变,它以开放的传承方式不断吸收其他文化之长,使自身得以发展、繁荣。

2. 表现方式的不同:表现与再现

3. 服饰法器的不同:朴素与精致

巫师在祭祀活动前都会把自己装扮一番,服饰与道具的样式和颜色都有一定的规范和讲究,在祭仪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傩舞的法器与服饰比较简单朴素,趋向世俗化、生活化。法器最常见的是牛角与师刀。四川谚语中有“道士吹海螺,端公吹牛角”,端公(巫师)吹牛角是为了召唤天兵天将。师刀,也叫师刀卦,是用铜或铁制造而成的,在做法时用来驱邪化煞和判问阴阳之事。傩舞最有特色的是它的面具,面具的图案是各种鬼神形象。戴面具是傩舞中与“神”沟通的重要媒介,人们将戴面具跳舞视为从人转变为神的“换头术”。萨满服饰的制作精美,保留着原始文化遗存。“常见的有神帽、神裙、七星褂、铜镜等”“神帽上的铜镜代表日月星辰,帽顶的飞鸟象征其能在宇宙间自由飞翔,沟通天穹和人类。帽檐的五彩飘带象征着神鸟飞翔的双翅。神裙代表云涛,七星褂象征星辰”。[6]神裙上面系着铜铃,跳舞时铜铃相互碰撞发出响声,与鼓声相合,一同奏出独特的乐律。因此它既是饰物,也是伴奏乐器。

结语

不论是萨满文化还是傩文化,归根结底都出自于原始巫文化的大系统,都是从鬼神崇拜开始发展起来的。由于地域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使巫文化分裂开来,形成多元格局。其中南方傩文化中的傩舞由于开放性、包容性的特点,吸收了各类文化之长处,向娱乐化、世俗化发展,更加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而北方萨满文化中的萨满舞则因为存在相对的封闭性,较少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所以萨满舞虽然保留了比较纯净的原始文化状态,但随着社会经济和思想观念的不断发展,迷信色彩浓厚的萨满文化逐渐式微。可以说傩文化是混杂的、世俗化的,而萨满文化是系统的、单纯的,并且仍属于原始形态。傩文化是从氏族社会到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的多元宗教文化的积淀。萨满文化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折射。二者虽有不同,但是都具有丰富的文化人类学价值,不论哪一种,都值得我们仔细研究推敲,从中探索巫文化与巫舞奥秘。

猜你喜欢
傩舞萨满巫师
非遗背景下萨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
懒巫师的谢礼
神秘的北部巫师
带上巫师的魔法书,开启一场奇幻之旅
何为萨满:人类文明史的眼光
谁动了巫师的魔药?
浅析吉林陈汉军旗萨满的文化认同
南丰傩舞传承与发展研究
浅谈桂林市秀峰区张家村傩舞的音乐及功能
刍议赣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