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囿《杏轩医案》血证治疗特色

2018-01-29 13:43
关键词:程氏血证心脾

童 云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程文囿,字观泉,号杏轩,十大新安医家之一,祖居歙县东溪,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人。其所著《杏轩医案》对后世影响颇为深刻。该书包括《初集》一卷、《续录》一卷、《辑录》一卷,共载案192个,所载病案详实,治疗方法多样,用药轻巧灵活,是新安医家用药轻灵的典范,另外病案中详析理法,善于施药,极具有实用价值。同时,“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症治之”,虽善用经方,却不拘泥于前人治法之中,更注重辨证论治。对于血证诊治亦是如此,立足于辨证之点,知常达变,治其百病。其治疗血证之法,也为唐宗海《血证论》出血证四大法则,即“止血、消瘀、补血、宁血”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1 治尽其法,疗效显著

在“汪氏妇鼻衄,止衄奇法”案中,对于鼻衄不仅创新用法:“用犀角地黄汤,取鲜地黄绞汁,和童便冲药,外用热酒洗足,独蒜捣涂足心”,尽管创新其法,但衄仍不止,遂用“止衄奇法”,即“先用粗琴弦数尺,两头各系钱白文,悬挂项下,再用手指掐定大谿穴”,衄即止。此法看似怪异而毫无章法,但却未脱离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解剖学原理。将线两头各系百文钱悬挂于项下,从而增加对颈外动脉的压力,减慢血流速度,血流量减少。而颈外动脉的分支面动脉主要分布在于上、下唇、鼻背与鼻翼、舌下腺、软腭等,故鼻出血量明显减少。大谿穴,即太溪穴,属足少阴肾经,有引火归元之用,手掐此穴,正如现代国医大师李济仁所说“以治龙火飞扬之势,使之安于故宅”,以上两法同用,衄即止。

可见,程氏将上述用药和按压穴位的方式结合治疗,虽选药奇特,但有其文献记载和理论可寻,临床疗效显著。

2 出血危证,急当补气

程氏临床中接触了大量的急危重症,对于出血危证,善从补无形之气入手。在“汪心涤兄夫人半产血晕危证”案,由于“体孱多病”,气血不足,不能载胎、养胎,而在怀孕三月之时,“血来如崩,昏晕汗淋,面如白纸,身冷脉伏”,病情危急之时,当以益气固脱回阳之剂,否则难挽其脱,止其血。故未受“用参恐阻恶露”影响,果断采用参附汤急煎,“终夕渐定”。同样在“洪召亭翁夫人胎动血晕,急救保全”案中,“怀孕三月,胎动血崩发晕”。对于血崩之证,常用程氏在《医述》中提出的“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血,以澄其源;末用止血,以复其旧”治崩三大法,但对于血崩已有发晕之势,“胎未下而晕先见”,断不能按其常法施治。当应益气固脱救其危证之候,又有“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血脱者益其气,独参汤最宜”,故用独参汤救治。而病家认为“胎产服参不宜”,程氏认为“胎产忌服人参,无非恐其补住恶露。在胎下后,犹或可言,今胎未下,与平常临产无异”,病者而后疑释服之,遂“砥柱中流,大势可守”。后“翁媳升冶兄令政半产,胎下血晕”,程氏切其脉象,“两脉已脱”,且面色苍白,四肢冰冷,遂灌以参附汤后苏醒。

元代滑寿《难经本义》曰:“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故有“血脱先益气”之说,程氏临床治疗血脱晕证,认为气随血脱,均用人参补其气以生血、摄血。

3 咳血之证,滋阴为要

咳血,“嗽出,痰内有血者是”,张景岳提出“杂病衄血,责热在里;伤寒衄血,责热在表”。程氏认为咳血的病因为“血去阴阳,阴不恋阳,水不制火,刻值金燥秉权,肺被火刑,金水不相施化”或由“肺肾阴亏,肝阳上僭,咳甚火炎,血随溢出”等,其核心是阴虚,故提出“欲止其血,须止其嗽,欲止其嗽,须熄其火。然非寻常清火止嗽之药所能奏功。务使下焦阴火敛藏,火不上逆,金不受刑,嗽止血自止矣”,因此在“黄敬修兄咳血”案及“龚西崖兄咳血”案中,通过滋其肾阴,使阴火得以敛藏,而无上逆之机;使水得以涵木,金不受刑,故咳血自止。对于咳血一证,当时医家偏用温补之法,程氏也认为古人治血证,虽有温补之法,但需要审其因,辨其证,“方为合辙”。这也为后世唐容川在《血证论》提出咳血责之于肺,需审其虚实奠定了基础。

4 培养心脾,资源固摄

在“吴妇血崩”案以及“方灿侣翁腹痛蓄瘀脱血治愈,并商善后法”案中,虽为不同之病,均用黑归脾汤一方来施治,体现了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中医思维。对于血脱之证,程氏并非见血止血,使用大剂量补血止血的药物。明代赵献可《医贯》云:“心生血,脾统血,肝藏血,凡治血证,须按三经用药”。黑归脾汤即按三经用药,甘温培固,培养心脾,“资其化源,固其统摄”。即“心脾既健,则生生不息,血得其统”,血得其藏。

“吴妇血崩”案中,对于血崩之证,程氏认为暴崩之际,气随血脱,当用甘温益气之法;久崩之时,血耗阴阳,当用滋阴培养之法。患者“半产失调,始而经漏,继则崩中”,暴崩之顷,黑归脾汤按心、脾、肝三经用药,最为适宜。“方灿侣翁腹痛蓄瘀脱血治愈,并商善后法”案中,灿翁年近七旬,向来患有腹痛,突然吐下紫瘀血块数碗,后出现“头晕自汗,目合神疲,诊脉芤虚”诸症,虽为血脱之证,但考虑到当下人参价格昂贵,遂采用大剂量的黑归脾汤培养心脾,资源固摄。

5 血证善后,胃药收功

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指出:“一切血证,经久不愈,每每以胃药收功”。程氏同样认为“胃为生血之源,脾为统血之脏,苟脾健胃强,则气血周流”。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是气血化生的重要基础。如“方灿侣翁腹痛蓄瘀脱血治愈,并商善后法”案中,病者年近七旬,长期腹痛,一日吐瘀血数碗,程氏将其血止后,又订二方,“早用归脾丸,晚用参苓白术散”,通过强胃气,使血得以化源;通过健脾益气,使血得以统。又如“农人某攻痞动血,昏晕急症”案,程氏在血止后,又考虑病者现只有“心慌气坠,睡卧不安”的症状,认为此乃“血脱之后,心脾必亏”,故又用归脾汤加黑姜调理善后。再如“汪心涤兄夫人半产血晕危证”案中,血安后投以归脾汤数十剂以资生化之源,善其后,终乃愈。

《杏轩医案》是一部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医林佳作,虽为医案,但却不乏医话特色。对于血证的治疗,内外治法并用,更有“奇治法”,同时师古而不泥古,善于总结临床经验,使后人深受启发,对后世治疗出血证四大法,即“止血、消瘀、补血、宁血”的确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1] 易 玮.《杏轩医案》特色探析 [n].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7,16(3):16.

[2] 李济仁,胡剑北.李济仁点评杏轩医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

[3] 顾惠民.医林佳作·杏苑名葩—程文囿《杏轩医案》学术经验述评[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3):36.

[4] 王文静,郭锦晨,王乃力.程文囿《杏轩医案》诊治特色探微 [n].甘肃中医学院报,2014,31(3).

[5] 程杏轩,储全根,李董男(校).程杏轩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6] 赵建根.《杏轩医案》特色浅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6):483-484.

猜你喜欢
程氏血证心脾
苏东坡的母亲
气血亏虚型血证的处理
新安医家程原仲辨治郁证经验探析
过桃花村
让“血证”上网
陈安民教授治疗血证经验撷英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豫》卦释义
安卧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90例
归脾汤加减联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