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霞
(厦门市中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9)
原发性高血压会威胁到人类健康,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1]。随着医疗成本和医疗管理费用的不断增长,高血压患者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一般的临床护理已经无法满足患者需求。在自我管理方面,很多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都处于中等管理水平,可能会对抗压药产生反感。随着医疗研究的不断发展,系统护理干预在原发性高血压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原发性高血压可能会造成患者靶器官功能衰竭,比如肾衰竭或者心衰竭等[2]。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发病因素种类较多,比如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或者生活习惯等。从原发性高血压疾病进展及特点来看,可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即急进型高血压与缓进型高血压。缓进型高血压在原发性高血压中所占比例极高,很多患者的病程可能会超过10年甚至达到数十年。因为原发性高血压具有隐匿特点,发病初期症状很少,需要通过临床检测才能发现。当患者得知是原发性高血压时,便有可能出现各类神经症样症状,比如失眠、耳鸣或者头晕脑胀等,有近一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都是因为头痛而就医。及时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手段,能够对患者血压升高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有利于患者病情稳定和康复。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护理干预方面,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护理方案。比如在高血压预防控制方面,需要采用饮食护理干预或者药物干预,心理疾病方面需要通过情志护理或者家庭护理等。
家庭干预可以提高高血压患者药物依从性,有利于血压稳定[3]。在人类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发生很多的改变。暴饮暴食、肥胖、吸烟等不健康行为都是高血压疾病产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健康教育已经无法对原发性高血压预防和护理提供保障,需要通过家庭干预对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行纠正。首先,患者家属本身应该对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有清晰的认知,能够意识到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高血压升高预防的重要性。在日常饮食期间,家属需要对患者的饮食行为进行干预,对脂肪、腌制品或者胆固醇等进行严格控制,为患者提供蔬菜、高蛋白及粗粮等食品,增强钙质吸收。护理期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必须戒烟限酒,以防患者血压升高。这需要患者家属能够对高血压患者的不良行为进行干预,严禁患者护理期间抽烟和过度饮酒。
原发性高血压属于慢性疾病,在长期护理过程中需要应用药物进行血压控制,因此用药干预是系统护理干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进行用药干预时,相关临床科室需要根据高血压危险度和试验检测结果进行药物的合理选择。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可知,血管紧张素、利尿剂和钙拮抗剂等都属于降压药物[4]。且在药物使用时,护理人员需要遵循小剂量和长效制剂优先原则,指导患者用药。另外,护理人员需要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糖代谢状况、重要靶器官损害情况和血脂等进行降脂、降压和血糖控制。护理人员可以将降压药物类型、功效、特点和不良反应等用药知识教授给患者,加强患者用药情况记录。且用药期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需要进行血压监测,不可中途随意更换药物或者减量。
同伴教育是指对拥有共同话题、类似经历或者背景的患者集中处理,实现资源共享,达到教育目的。同伴教育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疾病,在相互交流中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经验。美国便针对高血压疾病进行同伴教育,经过一年研究发现这种护理干预方式可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积极性。在具体操作方面,院方可将原发性高血压集中处理,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组。每组组长必须具备加强的沟通能力和疾病知识,便于各组教育活动的开展。组长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活动,针对原发性高血压疾病进行自我管理经验交流、血压监测等[5]。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同伴教育活动提高高血压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克服不良情绪。同伴教育者可以采取一对一教育方式,将高血压疾病特点、管理技巧和自我管理知识等教授给被教育者。
原发性高血压在老年群体中出现频率相对较高,患者临床治疗期间可能会因为经济压力或者社会压力等而出现不良情绪。针对这种问题,需要采用心理干预疏导患者心理压力,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在临床治疗方面,患者可能会因为周围环境的陌生而心生恐惧。因此,高血压患者刚入院时,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与患者沟通,将医院环境告知患者,使患者能够快速熟悉医院环境,以降低患者陌生感[6]。在长期临床护理过程中,高血压可能会因为病情而心生压抑,不配合治疗。这需要护士在日常护理中加强护患沟通,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动向。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护士要及时给予答复,并与患者交流各项身体恢复状况。
综上可知,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慢性疾病,患者在长期临床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良情绪、用药错误等问题,不利于患者血糖控制。系统护理干预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可将其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护理中。这需要相关医护人员及时了解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情况,结合患者临床治疗现状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