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 华晓慧
微课讲解指的是在学生阅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用微课组织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方法。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必然会涉及到一些系列知识点的讲解,如果直接灌输给学生,则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很容易产生混淆。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微课分解各种知识点,形成若干专题,让学生进行专门探究,这样能很好地联系学生学过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济南的冬天》一文作为例子,尝试进行专题探索。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课件集中展示各种展现了景物的文章,包括课堂中学习过的,也可以选择课堂外的一些文本,如《春》《文化苦旅》中的某些文本等。然后让学生尝试从中找出景色描写的内容,并分析作者如何进行景色描写,分析不同的作者在写景物时会有怎样的不同。教师又根据该知识点的不同,分成若干个小部分,利用微课课件分别展示出来。第一部分是“写景文中的词句特点”,第二部分是“写景文中的修辞特点”,第三部分是“写景文中的情感特点”,第四部分是“写景文中的哲思特点”,这样能让学生以《济南的冬天》一文作为起点,然后扩展开去,思考优秀的作者如何写好景物类文章。在搞清楚这几部分内容后,学生基本上搞清了写景类文章的特点,同时也对《济南的冬天》有了深入感悟,对作者的创作风格有了一定的认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促使学生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利用微课能更好地呈现知识点,让学生认识到可以更系统地对某些专题项目进行探索。这样能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方法保证,学生深度阅读的能力自然能得到提高。
微课具有能动态展示问题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若遇到教学难点重点,需要展示较为抽象的内容,则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课件来辅助学生阅读,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得到很好的提高。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虽然很强,也具有一定的想象力,但是若问题过于抽象,则学生的想象也有一定难度,如果能用微课进行动态展示,则学生想象的难度能得到减少。
《桃花源记》中有不少文言文语法、词法方面的内容,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教师可以用微课课件动态展示,这样能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这些内容。在这篇文章中,有意动用法,如“异之”,表示的意思是“以……为异”,还有一些词性活用的地方,如“前”是名词活用为状语,表示向前,又如“穷”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表示“走到……的尽头”的意思。教师可以用微课课件分别展示这些词汇的语义,并且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语意不同使得文本的意思呈现出的变化,这样学生便能充分理解词性活用等手法的特点,并理解其对文章语义产生的影响。此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理念,明白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也可以用微课课件展示作者的生平,展示作者创作的其他作品,这样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明白文章的主体思想,能促使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内容。
学者陆红铃在研究语文教学时提出,教师可以针对文章的难点录制微课课件,这样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多次观看,每次观看的焦点不同,会有新的收获。这种方法也有助于辅导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更好地学习,能满足学生的差异性。
写作和阅读都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文本组织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练习。但是课堂的读写练习由于时间较短,故此不少学生缺乏写作素材,因此可能很难写出更精彩的文章。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给学生展示各种材料,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这样学生便能做到心中有物,写作效果便会有所提高。
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作者创作的其他文本,着重让学生观看其中的结尾部分,学生会发现,作者所描写的故事都有着耐人寻味的结尾。此外,还可以将其中展示人物形象的内容着重展示出来,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如展示菲利普夫妇在对待不同的人时的状态,这样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在阅读了这么多小说片段后,大家发现这位作者很擅长描写普通人,总是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等展现人物不同的心理,大家能否仿造文章的这种写作风格尝试创作,写出精彩的片段。”这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了写作中,由于有了不少示范材料展示,故此学生的创作激情得以激发,有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如有学生尝试写自己丢了钱包后没有钱坐车回家,第一次向路人求助,请求对方给自己一点车钱的过程,展现出了人情百态。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微课中的展示的内容,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并围绕课文进行仿写,写出更全面的内容。
微课在初中语文课程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教师在指导初中学生学习时可以充分地利用微课。微课能将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形象地展示,能促发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丁佐宏.如何用微课“点燃”初中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05)
【2】李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微课的运用实践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
【3】宗娜.借助微课优化初中语文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