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微微
(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 镇江 212001)
目前在我国,子宫肌瘤作为最常见肿瘤之一,约20%~25%的育龄妇女均患有子宫肌瘤,而其中黏膜下肌瘤占比较大,约占了10%~15%,虽然黏膜下肌瘤体积不大,但却极易引起异常子宫出血,严重威胁着患者正常生活。近些年来,宫腔镜手术随着医疗的快速发展而不断进步,其创面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不良反应少等优势,有效提高了子宫肌瘤治疗有效率[1-2]。我院以25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宫腔镜治疗的临床疗效,现进行如下报告。
选择在2017年5月~2018年5月间于我院妇科进行住院治疗的25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研究,25例患者均被确诊为黏膜下子宫肌瘤。年龄:(28~53)岁,平均年龄:(39.4±5.2)岁;病程:(3~36)月,平均病程:(15.8±6.4)月;临床表现:19例患者子宫异常出血,4例患者月经紊乱、经期延长,2例患者绝经后子宫出血;25例患者均满足宫腔镜手术治疗纳入标准。
25例患者均实施宫腔镜手术治疗,具体措施如下:(1)在术前:术前1个月以内,服用米非司酮用以激活子宫,服用:剂量25 mg/次,服用频率:2次/d;在上一次经期后(3~7)d期间进行手术;术前3 h,对患者阴道施行软化处理用以预防手术损伤阴道。(2)在术中,手术全程用B超监测,取患者膀胱结石用以持续化蛛网膜下腔麻醉处理,同时施行消毒铺巾;在电切镜置入宫腔中之后,进一步确认肌瘤位置、大小、数量等;对于带蒂黏膜下肌瘤,并且蒂柄狭窄患者(肌瘤长径<2.0 cm),使用环形电极从蒂部开始切断,再取出;对于带蒂柄,却肌瘤体积较大患者(肌瘤长径:2.1~3.5 cm),从瘤体表面开始,逐步将其电切至碎,用以蒂柄显露,最后再从蒂部开始切断;对于无蒂、宽蒂,且肌瘤深嵌入肌层患者,将宫腔内部分肌瘤进行切除;对于蒂黏膜下肌瘤患者,在手术切除时,注意识别包膜组织与肌瘤组织分界面,包膜组织呈灰色,平滑状,肌瘤组织呈白色,结节状;对于肌瘤埋藏于大于肌层1/2患者,在切除时必须使用缩宫素,或减少膨宫压,用以将肌瘤挤进宫腔内进行切除,而在肌层内的残留肌瘤组织在日后坏死消失即可,若由于宫缩而被排进宫腔则需要进行二次切除[3]。(3)在术后,使用适量缩宫剂;术后持续1~2天,使用抗生素以防止患者发生感染.
治疗结束后,统计患者手术成功率、平均手术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宫腔镜手术,手术成功率高达100.00%(25/25),成功切除17个宫本部肌瘤、8个宫底部肌瘤、2个宫角部肌瘤总计27个子宫肌瘤,包括3个0型子宫肌瘤,18个Ⅰ型子宫肌瘤,4个Ⅱ型子宫肌瘤,且均在术后被确诊为子宫平滑肌瘤;平均出血量:14.5 mL;平均手术时间:(27.4土14.4)min;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8.00%(2/25),包括术后2 h内阴道出血,在通过缩宫剂、止血药处理之后停止出血:1例,发热,在进行抗炎、输液处理之后2天内停止发热。
由于子宫粘膜下肌瘤患者年龄普遍处于育龄阶段,大多希望其内分泌功能、生育功能均得到保障,因而绝大部分已生育过、肌瘤极大或者症状严重的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尽管符合传统子宫切除手术条件,却仍然要求实施保留子宫治疗法。而宫腔镜手术治疗作为子宫肌瘤的微创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满足保留内分泌功能和子宫的需求;除此之外,还能有效促进患者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纠正贫血。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宫腔镜手术,手术成功率高达100%(25/25);平均出血量:14.5 mL;平均手术时间:(27.4±14.4)min;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8.00%(2/25),且在通过处理之后均有效停止。进一步验证了将宫腔镜手术应用于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减小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成功率,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值得在子宫粘膜下肌瘤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