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晶
(濮阳市妇幼保健院,河南 濮阳 457000)
预防接种指的是:将抗体或者免疫原通过生物制品输入到人体内,使之对某种疾病、传染病具有特异性的免疫力[1]。预防接种是防治传染病、提高人体免疫力的重要途径。新时期下,医疗护理模式已经转变为集生物、心理、社会于一体的模式,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应用效果早已被认可。我院将健康教育应用于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中,效果理想,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将近年来为儿童办理预防接种证、建立接种档案并带领儿童接受预防接种的1300名家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27名、女性773名;年龄23~47岁,平均年龄(38.62±1.24)岁。
1.2.1 心理辅导
尽管,计划免疫工作已经在我国开展多年,然而关于疫苗接种而引起的不良事件仍然频频报道[2],在群众中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很多想进行预防接种的家长,由于担心接种的安全性而变得犹疑不定,内心充满困惑。为此,护理人员应用专业的态度接待家长,热情、友好的与接种儿童交流,主动讲解关于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用直观易懂的语言回答家属的问题,消除其内心的忐忑与疑虑,获得受种人的信任和支持。
1.2.2 做好预检工作
护理人员在与家属的交流中,详细掌握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包括接种疫苗禁忌症、药物过敏史、是否有免疫系统疾病、上次接种时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近期是否输过血等。如果儿童伴有肛周脓肿,则不能注射减毒脊灰疫苗[3]。通过对儿童实施全面、细致的健康检查,有效防止偶合并发症的发生,客观、真实的告知家属疫苗类型、效果、价格、注意事项、禁忌症以及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不能隐瞒任何与疫苗有关的信息;叮嘱家属仔细阅读疫苗资料、接种知情同意书。
1.2.3 个性化的健康宣教
健康教育既要有普遍性,又要保证个性化,针对家属对疫苗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理解能力、学历水平实施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有的家属更关注疫苗的价格,有的则关心疫苗的生产厂家、不良反应,还有的特别重视疫苗是对某种疾病的效果。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家属对于健康教育的具体需求,在施教中注意突出重点,不应一味向家属推荐某种疫苗,而是将疫苗的特点告知家属后,充分尊重家属的选择权。
1.2.4 生活指导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通过语言与示范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家属,叮嘱家属为儿童做好保暖措施,以免着凉,疫苗接种后不能立即离开,应观察30min。每种疫苗都有其特点,比如,若儿童口服了脊髓灰质炎糖丸,则要强调半小时内不能食用任何食物。脊髓灰质炎糖丸属于减活疫苗,进食热的食物后,则会降低甚至破坏疫苗的免疫效果,使疫苗应用的作用大打折扣。通常,接种疫苗后,儿童会伴有轻微的红肿、局部疼痛和发热症状,比如,百白破疫苗便会让接种部位出现不适感,应告知家属和儿童,这是疫苗接种后的正常现象,24h内不要沐浴,睡前用干净的热毛巾覆盖注射部位,多饮水,保持足够的休息。叮嘱家属密切观察儿童接种后的反应,是否出现严重发热、乏力,若有异常应立刻来院检查。
2016年1月~2018年1月两年间,于我院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共1217名,不良反应36例,发生率2.83%,经对症处理后,所有接种儿童均恢复健康。
儿童由于机体发育不完全、各器官不成熟,且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所以很容易罹患传染病,预防接种无疑是防治传染疾病的重要途径。然而,近年来有关接种不良事件的新闻报道,让很多家属抱有“无病不防”的态度,很难理解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纠正了家属对于预防接种的错误认知,使其逐渐树立其“预防重于治疗”的健康观念,了解到预防接种是防止各种传染疾病的有效手段,是儿童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从而对护理人员充满理解、信任和支持,使预防接种门诊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此外,健康教育让家长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了解、参与,在健康理念的驱动下,家长主动带领儿童接受疫苗的接种,随着对疫苗接种知识的了解,相关不良反应了有了很大程度的减少,在提高医院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让广大儿童收货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