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密山市兴凯湖水产养殖场幼儿园 孙艳伟
《雪栈独行图》是出行时的场景,画家把外出场景设置成雾雪的阴霾天气,给人感觉心情非常低落,预示着出门在外打拼的不易,和对家乡的不舍。在构图上,崔老师根据扇面的孤形特点,把画面右侧设置为高坡,沿着扇面下方的孤线,画出了“之”字形山路。让观赏者一下子就能感觉到那崎岖山路的真实特征。这条路是从山上通往大山之外的唯一出路,描绘出山势之高,这种地势的设计可谓是匠心独运。作者在展现画面主人公出发地的山地之高,还不惜笔墨将远处的雪山刻画的深远高大,反衬出画面主人公深居的高山更加高峻。与扇面的外形融为一体,自然天成,构图设计用尽心思,可谓是此幅作品的精妙。
覆盖着白雪的近景山崖,作者用含花青的淡墨,把不同纹理的岩石刻画的凸凹起伏,还不失去白雪的松软质感。在白雪覆盖的岩石间偶尔还有淡红的野果露出头来,使其苍茫的山间雪野中有了一丝生机,预示着对主人公人生未来的美好期待。
近处的雪渲染细腻,雪被打旋的山风吹侵过后,层叠盘旋感表现的生动自然,同时,这种打着旋形的雪,经过日晒表面形成一层硬壳,也表现的栩栩如生。可见作者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对雪的质地、成型的自然天气了如指掌,这才使得笔下生辉,把山中雪表现的淋漓尽致。
中景的树木,不论从大小、高矮、虚实的表现,还是设置的位置,作者潜心布局。近处大的桃树描绘呈向崖下方倾斜,符合山崖树木的生长特点,其形体也呈圆孤,与扇面相依相随,浑然一体,形景相融。中景的山坳布设,使得本来浅绛色彩有了立体效果。在延绵的山坳中有几株树木,淡墨虚无,渐行渐远,山坳更显幽深。此外,树的塑造也彰显了作者的功力,两棵大的桃树,一实一虚,使二者间拨离开来,且一左一中,呈呼应之状,产生了动感之美。特别是在树的枝杈刻画,画家把桃树直硬的姿态准确表现,这一特点正是北方树木所特有的姿态。可以看出在树木的写生方面,画家经历过长久的对景写生练习。把北方冬季桃树特有的那种直挺向上的姿态用勾勒笔法表现出来。鹿角画法非常娴熟,两棵树前后层次清晰,枝干相叠且不相撞。枝多而不乱,采用“女”字形枝交,把两棵本来无味光秃的树形,偶而还在枝头点缀些雪花,经过画家笔下的勾、皴、染、擦等手法,表现得姿态优美,且与扇型相应,可谓是精妙绝仑。
桃树旁边有一位肩扛行囊的人将要走下陡坡,人物画的很小,与周围的大山和树木形成对比。画面以青灰色为总整体色调,远处雪山在青灰色的笼罩之下显得更加苍远,画面中的主人公孤独而寂寥。行走在苍茫雪山的路上,苍苍茫茫,一条蜿蜒的山路通向远方。这样的意境,使人感到心情阴霾,仿佛画面中的主人公就是观赏者自身,不知未来的人生路会怎样……正如作品的提诗:高崖深谷且独行,纵使无伴路分明。瑞雪晶莹山如洗,可待桃李笑春风。为下一幅故事的延伸铺下了伏笔。
转眼几年过去了,又是一年山花烂漫时节,走出大山的主人公回归故里。画面中又多了一个孩子,这不仅让观赏者一下子明白了,主人公走出大山后,生活得到改变,成家娶妻生子,此时是携子回故乡,是一个完美的喜剧结局。
同一场景,画家用不同的季节来表现,用两个画面述说一个令人欣喜的故事。在这幅春天场景中,冬天白雪覆盖的岩石完全裸露于外,画家用花青和土黄把原本是岩石形的雪景,运用勾勒和染的笔法把岩石质地和结构还原,让观赏者期盼的原貌再现。
画面以黄粉色为主调,这样暖色调使得归途充满了洋洋喜气。春光美好,山花烂漫,白日晴空,大雁南飞,再加上主人公的轻盈步伐,一派春日山花烂漫风光。
画家皴、染的笔法塑造出山石的坚实,控制点、染笔法及赭石色的浓淡变化,将远山的石色处理地既不失岩石的质地,又有着山的高大和虚无感。
画面点缀的繁花,画家用点染的手法,注重远近透视关系,点的疏密有序,浓淡有别。最浓密的还要数树上的花朵。近处的大树上,画家有意识把树的中、下部的花朵点染的浓密且粉色稍重,树冠上的花点染的淡而疏,展现出春日阳光之明媚,此情此景禁不住使观赏者融入到崔护《题城南庄》的意境中:“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样的故事扇面作品,展现同一处景点,不一样心境。如果说《雪栈独行图》是因,那么《春归图》就是果。山花烂漫之时就是荣归之际,这样的结局不正是当今我们国家倡导的重视民生的写照吗!这样述说一段故事的扇面浅绛山水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是正能量激励,崔昊老师的这两幅系列作品,用以古比今的艺术手法,展现的人们外出打拼,荣加故里的喜气场面。这样的扇面作品在当今中国画坛上屈指可数,可称得上是扇面作品的一大革新和独创,为中国画扇面创作树起了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