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青少年迈好人生第一步”是当前学校指导家庭教育之首要任务。自2012年开始,我校就将“家校共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之一,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体验式家庭教育工作坊”的家长学校特色。在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所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学校,面对生源由外来务工及流动人口子女构成的状况,我们在“十三五”课题“基于‘三位一体’育人动态平衡的家校合作范式研究”的引领下,长期跟进调研我校学生的原生态家庭状况及家庭教育方式,建构了以外来务工家庭为基础的有针对性的家校课程体系,提出了以班本德育课程为载体、实施“一班一特色”的工作思路,将家校共育的重心下移到班级层面,进行以“班”为“本”的课程改革探索。
“班本”是“校本”的深入与继续,我校关于家校合作的校本课程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T-P love学堂”开展的家长学校课程、通过“领雁项目”开展的班主任培育课程、通过“融合项目”开展的新市民融合教育课程。在做了校本化的生源和家庭状况调研后,我们从学校和班级两个层面设计了家长学校课程,以“校本化”和“班本化”的家庭教育工作坊为主要模式。“班本化”德育课程作为我校“校本化”德育课程的延伸和深化,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家校的教育合力。
而在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中,由于对学业成绩的过度关注,一些教师往往会形成“知识获得与道德发展是割裂的”这一错误印象,如果教师认为学科知识学习与道德发展无关,道德教育是不可能有希望的,班本德育课程也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因此,改变教师对班本课程的认知非常重要。
我校陈辛老师利用生物教师的学科优势,开发了《认识生命》班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实地掌握植物生长的规律。陈老师结合班上的学生家长多数从事务农的特点,聘请多名家长参与课程开发,邀请全班家长参与每次活动。家长和学生一起组成若干个观察小组,将学校几十种树木全部拍摄下来,做成图文并茂的手册。陈老师还从生物学的角度指导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门课程每个月开2次,一学期共有10课时,整个课程实施期间,教师编写教案,家长提供各种技术支持。这个课程让校园自然环境成为亲子间、师生间、家校间相互融合的介质,师生情感、亲子关系在大自然中、在研讨声中得以升华。一些平时看不起父母是卖菜的、种地的学生,此时也对当上指导教师的家长投去尊重的目光,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学生、家长不分彼此,亲如一家。
这种结合教师自身学科优势的班本课程还有很多,这种班本课程让德育在学科教学层面得到深层次渗透,充分改变学生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德育的状况,淡化了他们“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在自觉自愿、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内容,实现学校德育的终极目标。
我校开展的班本德育课程首先源于每个班级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从教室的布置、学生活动的开发到班会的展示都各具特色,慢慢发展到家访、家长会也变得形式多样。从一两个班主任开始,一步一步带动更多班主任参与,最终形成了全体班主任参与的“一班一特色”的班本德育课程。
在班本课程的时间安排上,有的利用班会课时间,有的利用下班后时间,有的利用双休日时间,有的利用寒暑假时间;在空间上,有教室、书院、开心农场、果园等场地;在实践方式上,有讲座、妈妈课堂、家长沙龙、亲子共读等;在参与对象上,有“一对一”的家访课程,有针对一类问题的小型家长沙龙,也有全班性的主题教育活动。无论哪一种形式,从实践效果来看,班本课程所解决的问题更发散、更宽广,针对性更强,解决问题的效果也最优。
在学校,很多家长终日忙于生计,自身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即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也由于缺乏教育策略和方法而对孩子的教育无计可施,更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了。而要转变这样的教育思想,如果由学校通过开展相关教育培训提出,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们可能不易接受专家们的理论,甚至会出现排斥的情绪。因此,我们转换思维,开设了形式多样的“家校共育工作坊”,针对班级中存在的家校问题,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班级课程,这很好地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参与性,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例如,周永老师针对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例较高、家庭教育意识薄弱的现状,带领班级相关任课教师,开发了“紫东家话”的班本德育课程。该课程旨在通过班级工作坊的方式提升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指导家长掌握基本的家庭教育方法,为家长提供理论和实践抓手。该课程每月1次,每学年共开展10次,以班主任为核心,10到20名左右的家长组成一个微型团体,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定期开展活动,共同探讨某个话题。
广义地说,道德就是教育,即道德过程与教育过程是同一的,而这种德育的广度通过班本来体现,更贴近班级的实际,符合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也有利于每位教师结合自身及班级实际开发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班本课程。
班本德育课程实施的关键是人,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和家长缺一不可,但最重要的自然是每个班的班主任。班本课程的研发非常有利于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班主任的主观能动性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他们带领任课教师精心设计本班的德育课程,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有温度的感人故事。
以班主任为核心,带动全校教师参与家访是我校多年坚持的教育特色,教师们带着微研究、微课题走入学生家庭,进行“学生学习环境小调查”“XX学生为何总是迟到”“XX学生的性格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等调研内容。为了了解一个学生为何总是迟到,教师们用了整整两个半小时才到达该学生远在句容的所谓的“家”;为了弄明白一个学生的作业本上为什么总是有斑斑点点的油迹,他们下班后就赶到学生家里,发现学生的书桌居然是父母用来卖肉的案板一角……看到这一切,有的老师当场落泪,他们用心写下一篇篇的家访记录,讨论出一个个具体的解决办法,为一户户家庭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让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家庭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
如我校李晓鸣老师开设的“家访微课程”。他所带班级75%的学生来自外来务工家庭,在日常教学中他逐渐发现学生们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于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家庭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他带领其他任课教师走访学生家庭、调查学生的学习环境、了解学生阅读书籍是否合适、跟学生家长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学习所需。他曾在一个学期内走访完全班40个学生的家庭,拍摄40张家访合影,撰写了若干本家访日记,完成了每一个学生在家学习环境的分析小结。参与这个课程的一位任课教师表示:“家访回来,我重新认识了这个班级,重新认识了一个个原来被我忽视的学生。”2017年,李晓鸣老师又用走访26个学生家庭的方式度过了难得的国庆长假,正如他在所谓的“国庆游记”的最后所写的:“今年国庆,我哪也没去,却看到了世间最美的风景。”
除了鼓励教师们“走出去”,我校还积极邀请家长们走进学校,使得“体验式亲子家长会”课程成为我校班本课程中的一大亮点,这种带有温度的体验式课程以其现场生成的真实性、时效性及极大的参与度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喜爱。整个课程分为五个步骤:
确定主题:班主任首先以本班共性的家庭教育问题为主题,问题主要来自家长、学生的问卷调查或者日常教育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情景再现:采取师生现场模拟表演的形式进行情景再现,将家庭中存在的教育问题具体地再现出来。
分享讨论:家长、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现场分享,并提出解决方法。
模拟场景:从家长、学生、教师三个角度现场模拟家庭场景,以此形式展示如何解决问题。
专家指导:专家观看现场的情景模拟,分析该种解决办法的利弊,提出改进建议。
无论是根据本班学生及家庭实际情况制订的家访课程,还是颇具特色的体验式亲子家长会课程,都以“爱”为媒介,教师们用走进一家一户的足迹建造出了维系家校感情的桥梁,用精心设计的一个个互动环节拧成了维系家校合力的绳索……这些都极大地增进了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信任和情感,营造了有温度的育人环境。
目前国内关于“班本课程”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关班本课程的现有文献较少。我校班本德育课程从“班级”的视角探讨家校共育的基本原则和实践策略,几年实践下来,笔者感触颇多。第一,班本课程的开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仅是教师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集体成长的过程。我校对每一个班级的班本课程的实施是有要求的,前期要给予一定的指导,过程中帮助搭建各种平台,后期进行总结、修正等。第二,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学科素养、师德修养是班本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我校的班本课程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完善和改进班本课程的研发和实施,更好地形成家校合力,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了教师和家长的科学、适切的引领和指导,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就会少了许多障碍,“家校合力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就不再是一句空话。